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87页
  • 88页
  • 89页
  • 90页
  • 91页
  • 92页
  • 93页
  • 94页
  • 95页
  • 96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传媒创业研究:一个新兴领域的研究脉络与中国议题
■曾繁旭 王宇琦
  【本文提要】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新兴传媒形态,不但对于传统媒体业构成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巨大的创新与创业机遇。传媒创业因而成为学术界乃至传媒业发展的关键词。本文对“传媒创业”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辨析,并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中国语境下传媒创业研究的核心问题。中国语境下的传媒创业研究,需要在充分引介西方相关理论的同时,贴近当下中国的实践现状,从而勾勒中国图景和逻辑,并探索本土化的理论。
  【关键词】传媒创业 创业新闻 内容创业 传媒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
  
一、为何研究传媒创业?
  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在传媒行业,基于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大量创业者开始涌现。2015年11月,在微信平台上,公众号数量突破1000万,并正以每天1.5万的速度增加;在微博平台上,内容作者平均每天发布文章超过10万篇,累计获得的收入超过2亿元(2015年1-11月)。2017年,与短视频相关的优质内容或社交分享工具成为新的创业风口,多个短视频类自媒体创业项目获得千万级甚至上亿级融资。与此同时,不少传统媒体从业者正加入到传媒创业的大潮中,特别是在自媒体创业领域,媒体人依托原有的从业经验,关注优质内容生产、聚合与分发,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垂直创业。
  在当下传媒生态中,越来越多传媒新创项目的出现,正在为传媒业带来新的活力、观念和颠覆的可能。事实上,传媒创业项目正在将新闻业置于更大的创业语境中,并使得技术更为复杂、更好的用户体验、更注重实验和迭代的文化正在挑战缺乏创新和变化的新闻业。
  因此,传媒创业的理论视角,被引入当下急剧变革的传媒业的研究中。在国外,“创业新闻”(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与“传媒创业”(media entrepreneurship)正在成为学术界乃至传媒业发展的关键词。在传统新闻出版业面临挑战、危机重重的情况下,一些从业者和学者认为,需要将新闻传播、技术变革与商业创新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便创造出能够带来盈利和能够持续发展的传媒形态。
  不少国外高校陆续开设了传媒创业的课程、学位项目或是研究中心。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早在2009年成立新媒体创新研究中心,并开设课程讲授新闻业的商业模式。纽约城市大学于2011年设立“创业新闻硕士项目”,在已有的新闻学训练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商业、技术与项目管理培训。美利坚大学传播学院与商学院联合设立的“传媒创业硕士项目”(MA in Media Entrepreneurship),则更多具有职业中段教育特色。该项目主要面向已经有创业想法或在执行创业项目的媒体行业从业者,致力于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
  而在西方学术界,传媒创业也日益成为研究热点。学术期刊《新闻实践》(Journalism Practice)于2016年出版名为“创业新闻”(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的专刊,专题讨论传统媒体内部创新、传媒创业,以及传媒创业教育等话题。根据EBSCO大众传媒全文数据库(CMCC)的检索,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正处于井喷状态。
  但在国内学者对于传媒业变革的研究中,传媒创业研究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一方面是由于传媒从业者和研究者对优质内容的追求和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以及新闻业在某种程度上对商业主义的排斥,将研究者限制在新闻中心主义的分析框架中,认为通过媒体机构的自我调适和内部创新,便能帮助媒体机构安然度过危机,而不必观察全新的传媒创业现象;另一方面,传媒创业研究的跨学科特征也为研究者带来了一定的研究难度,它需要研究者灵活运用创业理论、传媒经济、品牌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从而对传媒创业现象进行观照和反思。更为重要的是,从行业实践的角度而言,中国语境下的传媒创业现象兴起于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之后,这意味着该现象作为一个新近发生的新兴业界实践形态,尚未得到学者们足够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传媒创业(media entrepreneurship)研究与传媒创新(media innovation)研究虽然存在共通之处,但其观察对象与理论视角又有明显的差别。事实上,针对传统媒体在用户规模、广告收入、市场份额等方面面临的危机,传媒创业的视角提供了与经典的传媒创新研究截然不同的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案。经典的传媒创新研究,其观察视角较多聚焦于传统媒体机构,往往认为媒体应当通过提升内容质量、运用先进传播技术,或基于广告这一核心收入来源进行盈利模式拓展和经营管理创新,以及新闻生产内容、流程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应对危机。但是,由于产权体制、媒体属性、政治使命、技术禀赋乃至传媒观念等因素的框限,传统媒体机构在创新活动尤其是商业模式的突破上必然会受到诸多制约。仅仅依靠传媒创新的理论路径,已经难以帮助传统媒体业摆脱困境。而传媒创业的研究视角,更加强调商业模式、流程重塑和产品开发等层面的颠覆性创新,而且将研究视野从传统媒体机构拓展到更宽泛的媒体创业现象,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处于迅速变迁中的新闻业,特别是如今充满创业文化和氛围的新闻业。正如学者们所说,新闻业的未来,某种意义上应该从新闻业之外去寻求答案。因此,本文将聚焦“传媒创业”这一核心概念。
  
二、传媒创业:概念界定与实践形态
  长期以来,“传媒创业”这一核心概念都缺乏明晰的界定,尽管研究者们尝试从不同面向对它进行了阐释。
  Hoag从创业内容的面向切入,认为传媒创业是指“小型企业或者机构的创立,其创业活动为媒介市场增加至少一种独立的声音或创新可能”。这一定义凸显了传媒创业在价值理念上的独特之处,得到后续相关研究较多的引用,但其不足之处在于:第一,一些不带有明显创业色彩的传媒活动(比如开设博客)没有被排除在该定义之外;第二,强调了媒介内容与理念面向,但没有将传媒创业过程中的其他重要方面(如商业模式创新)囊括进来。
  与此不同,Casero-Ripollés,Izquierdo-Castillo & Doménech-Fabregat的定义,则更为凸显创业者的面向:“传媒从业者们独立创造用以生产信息内容的媒介渠道,并在他们创办的商业中扮演创业者、拥有者和决策者的角色。”这一定义,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媒体人”参与创业这一特殊现象,有其偏狭之处。
  还有一些定义,聚焦创业过程这一重要面向,强调了诸如机会识别、新企业的创建,以及在现有企业内部进行战略性创新等重要创业环节。
  相较而言,Achtenhagen所提出的定义更为宏观,也更有包容性。她将创业内容与理念、创业过程和创业结果等不同面向都纳入定义之中,强调传媒创业是一种“旨在生产媒介产品或提供媒介服务的新企业的创办过程,包括构思最初想法、谋求发展到产生盈利或非盈利后果”。这一定义的不足之处在于未能充分彰显“商业模式创新”这一核心内涵。
  如果将以上定义所强调的不同面向用图表展示,大约如(图1 图1见本期第89页)所示。在本文的第五部分,我们将针对“传媒创业”定义的四个基本面向,提出传媒创业本土研究的若干核心命题。
  基于既有研究成果,结合中国语境下的业界实践,我们将“传媒创业”定义为:创立旨在生产媒介产品或基于媒介信息而提供服务的新型信息生产企业,并致力于商业模式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其形态不仅包括新闻类领域,也涵盖其他领域的内容创业以及更宽泛意义上以内容生产为基础的媒体创业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之所以选择从一个更为宽泛的层面界定“传媒创业”这一概念,是由于在新媒体时代,传媒的定义逐渐扩大,信息生产的形式也更为多元。如今,传媒业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所有试图改变信息不对称、完成信息供需匹配的渠道,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纳入媒体的范畴。曾经由传统媒体垄断的公共信息生产领域,开始受到以自媒体为代表的各种信息传播力量的介入。
  在行业实践中,与传媒领域相关的创业现象呈现出非常丰富的形态。如果以创业的内容领域为标准,传媒创业囊括了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新闻创业。通过新型的方式进行新闻类信息的生产、聚合或传播,是不少创业项目的方向。这类创业项目与传统新闻业密切相关,对传统新闻业构成了直接的挑战。不少相关研究都聚焦于此类现象。
  第二,内容创业。这类传媒创业项目不局限于新闻,而是通过生产各类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吸引受众,进而经由内容收费、广告,或社群经济、媒体电商等方式完成变现。其中,内容创业的形式,既包括依托于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平台运营的大量自媒体公众号,又包括在线视频、游戏、电影等原创IP。如今,传媒创业最为大众与行业所接受的内涵就是内容创业,这也是资本进入较多的领域。
  第三,内容+服务创业。这部分创业活动往往不以生产内容为直接目的,而是以内容生产为基础,叠加与内容提供相关联的优质产品和增值服务,以此开拓盈利来源,并增加商业模式的复杂性和灵活性。比如,以财经内容提供和投资者服务为核心业务的“雪球财经”、以创业内容提供和创业者服务为核心业务的36氪等。当然,内容是该商业模式的基础性功能,它与服务相辅相成,而不是其派生性功能,比如小米、华为等硬件公司也介入内容生产,但它们显然不属于传媒创业公司。
  这些形态所对应的内涵逐渐扩大,其商业模式也渐趋复杂,可以图示如下(图2 图2见本期第90页)。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对于“传媒创业”采用宽泛的定义,希望能够尽可能涵盖多种不同的传媒创业形态,更好地契合业界实践的语境。
  与商业领域的创业活动相比,传媒创业的特殊性体现在它是一种整合商业利益和社会价值创造的行为。①对于传媒创业者来说,他们面临的主要挑战就在于如何保持传媒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新闻业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这两者之间的平衡,②这一定程度上触及了新闻业的伦理核心,③
  并增加了传媒创业活动的复杂性。但在传媒创业的形式逐渐多元的语境下,这一伦理核心渐趋松动,其对于行业产生的影响值得细致观察。
  在Shane & Venkataraman看来,对于一个有价值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而言,它必须包含一个概念框架,来解释并预测一系列的经验现象,而这些现象是无法被其他研究领域已经存在的概念框架所解释或预测的。④基于此,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传媒创业研究的理想目标,在于为一般性的创业理论与媒介产业和传媒机构的特殊性之间建立一座桥梁,⑤并提供能解释现有传媒创业现象的概念性研究框架,而这仍是现有研究所缺乏的。⑥
  
三、国外研究的主要路径及其不足
  为了了解国外主流学术界中传媒创业研究的概况,我们在EBSCO大众传媒全文数据库(CMCC)以“entrepren* & media”、“entrepren* & journalism”、“entrepren* & journalist”“media & startup”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使用entrepren*为关键词,包含了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ial,entrepreneur等词汇),检索时间段为1970年至2017年。除了CMCC数据库以外,本研究还借助google scholar检索平台对样本进行了增补,以防遗漏。检索结果(图3 图3见本期第90页)。
  正如图3所示,关于传媒创业的国外早期研究较少,近年来则快速增长:2000年该领域发表的论文为15篇,2010年26篇,2015年33篇,2017年则为90篇。
  相关研究大多从媒介产业的视角,分析传媒领域的商业现象和创业行为。其中包括Peterson & Berger对于在线音乐行业的创业行为研究、⑦
  Reese & Stanton关于小型广播站的用户获取研究、⑧Ghiglione对于美国10家社区报纸并购案例的分析等。⑨
  由于创业研究与社会新兴趋势紧密相连,⑩因此,包括传媒创业研究在内的各种新兴创业形态的相关研究直到21世纪初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引发研究者的关注。[11]从2001年起,国外学术界关于传媒创业研究的数量开始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代表性的著作包括Briggs的《创业新闻:如何建立未来的新闻》(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 How to Build What’s Next for News)一书,该书从商业模式、盈利空间、内容生产、平台选择等多个实践角度探讨了传媒创业的话题。[12]Audretsch, Grilo & Thurik认为,对于已有创业研究的分析,可以借助“微观-产业(中观)-宏观”的三层分析框架。[13]其中,微观层面的研究涉及对单个创业项目的特征、运营和战略分析,中观层面涉及创业项目所在产业的分析,而宏观层面涉及创业项目与宏观政策和国家管制的关联和互动。Hoag认为,该理论框架对于传媒创业领域也同样适用。[14]因此,本文借用Audretsch, Grilo & Thurik的三层分析框架,[15]对已有传媒创业研究进行分析。总体而言,目前西方传媒创业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首先,微观层面的传媒创业研究,成为西方传媒创业研究的主流。这些研究大多通过个案分析,从机会识别、商业模式、策略制定等诸多核心环节出发,试图为传媒创业项目提供具体运作层面的指导。比如,相当多的传媒创业研究聚焦传媒创业项目为媒体行业带来的全新商业模式,指出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传媒业以交叉补贴(如广告、外部资助等)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商业模式正面临巨大挑战,[16]而数字媒体创业项目中出现的商业模式,如针对细分受众的超本地化商业模式、聚焦特定细分内容市场的利基内容模式,[17]以及众筹等,[18]正在为传媒业的多元盈利模式开掘提供新的可能。此外,一些研究也关注传媒创业过程中产品、营销、公关等具体环节的策略制定,借助反复实验、快速迭代的方式设计“最小化可行产品”的产品策略,[19]以及以创造高质量内容、搭建内容分享平台为特征的内容营销策略等,[20]这些都被后续传媒创业相关研究提及。
  其次,从中观层面展开的传媒创业研究,大多聚焦整个传媒行业变革和传媒产业结构变迁。其中,一些研究探讨产业变迁为传媒创业带来的发展机会,并将传媒创业项目的运作置于整个传媒产业的运作中。在媒介产业中,规模经济、巨额成本和制度性的管制等因素,为新的进入者构成了壁垒。[21]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媒体行业的进入壁垒,为传媒创业项目带来了新的机会,[22]并使得传统媒体由于无法自我调适,而在新的产业变迁环境中面临更大的发展困境。[23]对于传媒创业项目而言,传媒创业与新的市场机会的识别与使用紧密相连,[24]成功的传媒创业活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发现了现有媒体行业中新的商业机会和利基市场。[25]此外,也有相关研究以传媒创业活动中的创业者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传媒创业者的创业动因、[26]传媒创业者进入传媒产业的壁垒与机会、[27]传媒创业者的资源获取[28]等。此外,基于传媒创业活动的特殊性,也有研究突出了传媒创业者肩负社会使命的特点,认为社会使命将会影响创业者对于机会的感知、使用,以及对于盈利方式的选择。[29]而从宏观层面出发的研究取向,一直以来很少为西方研究所采用,[30]很少有研究将传媒创业现象与更宏观的制度和政策问题相结合。
  总体而言,这些研究大多从西方语境出发,立足于以美洲、欧洲等地区为主要背景的传媒实践和产业发展现状,相对而言与中国现实有较大的区隔。此外,西方传媒创业的研究也呈现出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传媒创业研究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从已有文献来看,这些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导论性质较为明显,专题化的精深研究相对缺乏。即使是专门探讨传媒创业现象的著作,[31]也大多参照西方创业理论的相关概念,从具体操作层面对传媒创业活动的关键步骤和主要环节进行剖析,试图对传媒创业者的创业实践提供指南,但缺乏抽象化的理论建构;另外一些专题论文,虽然通过引介传媒经济、市场营销、产业分析等领域的相关理论,对传媒创业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但这些研究总体而言依然比较松散,没有形成该领域的关注焦点和文献脉络。
  另一方面,相关研究缺乏对于传媒创业核心概念的清晰界定,导致研究焦点的模糊。相关研究各自使用传媒创业(media entrepreneurship)、创业新闻(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传媒创新等不同的核心概念,概念之间的区别尚未充分厘清。
  
四、国内研究的主要路径及其不足
  在国内,由于传媒创业的研究刚刚起步,因此我们对2000年至2017年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检索。在中国知网上以“传媒&创业”、“媒体&创业”为检索主题词(“新闻创业”与“内容创业”的相关论文,都涉及“传媒”与“媒体”等关键词,所以也包含在检索结果之中),排除无关结果后,共获得相关研究130篇。检索结果如(图4 图4见本期第92页)所示。
  我们发现,国内以传媒创业为主题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比较少,在2010年,该领域发表的论文仅为3篇。从2014年起,受到国外学术界相关研究的启发,加之国内传媒创业浪潮的兴起,该领域的研究数量开始呈现较大幅度的上升趋势,2015年为15篇,2017年为57篇。
  总体而言,国内已有的对于传媒创业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微观(创业者或初创企业的视角)和中观(媒介产业的视角)这两个层面。
  从微观层面出发的研究,往往从传媒创业项目、企业等微观个体切入,对传媒创业进行现象性的描述。这些研究往往通过对传媒创业项目的个案描摹,引介当下传媒创业领域的新尝试,分析传媒创业项目的运营、管理与盈利,[32]以及传媒创业项目的机会识别等具体运作问题。[33]从中观层面出发的研究则聚焦传媒产业,探讨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媒体如何才能吸引受众、增加盈利。这些研究在相当程度上延续了传统的传媒经济学的理论架构。比如,朱松林通过考察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以防御型创业策略为主的内部创业行为,认为传统媒体内部创业主要包括一体化、二元制、分化基础上的内部整合以及外部合作等四种创业组织模式。[34]基于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广告收入和用户规模的冲击,一些学者建议传统媒体通过产业化转型、[35]创新商业模式等方式,[36]推动媒体行业收入多元化和规模发展。此外,也有研究通过对传媒行业变迁和传媒从业者职业转型的分析,将对传媒创业者,特别是媒体从业者离职创业现象的分析置于研究的核心。这些研究通过对于媒体从业者的离职宣言以及媒体人创业项目的分析,探讨传媒创业者的身份认同、职业选择、创业策略,并借此关注媒体工作者从普通从业者向创业者的身份转变,以及媒体业的转型和出路。[37]与此相关,也有研究者指出了传媒行业变革与传媒创业现象发展背后新闻教育的转型问题,强调应当借鉴西方新闻院校与传媒创业相关的课程和学位项目,推进国内的传媒创业教育。[38]传媒创业研究的宏观视角,往往关注影响传媒创业行为的外部影响因素,如国家管控、经济政策等。[39]在国内,较少有研究采用这一视角。
  目前,国内传媒创业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大多停留在对传媒创业的个案或现象层面的描述,较少充分援引国外相关研究的理论资源,或运用相关的经典概念和理论对现象进行抽象化和理论化处理。第二,研究较少涉及传媒创业的重要面向与核心问题(如创业者的资源与话语,创业过程中的机会识别和商业模式创新、竞争策略、盈利来源、社会使命等)。此外,西方传媒创业研究中的概念界定不清晰、缺乏实证研究等问题,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也有明显体现。
  
  
五、传媒创业研究的中国议题
  基于“传媒创业”这一定义的四个基本面向,结合国内外传媒创业研究和中国语境下的传媒实践,我们认为,传媒创业的本土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议题入手:
  (一)传媒创业的内容与理念面向:主要形态与理念挑战
  在西方研究中,学者们普遍强调了技术发展对于传媒行业的影响,新媒体语境下的传媒变革和媒体创业始终被置于注意力的中心。[40]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时代以广告和内容订阅为主的商业模式,其盈利的可能性正在逐渐被压缩。[41]此外,新媒体和信息技术的使用,正在深刻地影响新闻、新闻业以及受众的新闻体验,甚至可能导致“新闻业危机”或引发“新闻范式”转换,技术发展语境下的传媒变革因而成为一个亟需系统研究的重大课题。[42]在中国的语境下,有学者认为,需要在规范层面展开对新闻创新和传媒变革的探讨,反思中国传媒行业到底需要什么性质和形态的创新性,应采用什么标准来筛选和采用新观念和新实践;[43]而更为重要的是,由技术变革所驱动的传媒创业活动,主要包括哪些形态?这与西方传媒创业实践有何不同?哪些传媒创业路径更适合当下中国传媒行业发展的语境?
  进一步而言,传媒创业机构,对于媒体原有的实践范式与行业理念带来了哪些冲击?事实上,以人工智能和算法等技术元素为内核的工具和平台,正在深刻改变新闻生产、分发和消费的机制,并为传媒业带来了全新的行业理念。[44]那么,在以新闻内容生产与分发为主营业务的创业机构之外,那些更为宽泛的内容创业机构和内容+服务创业机构,又如何拓展乃至模糊了传媒业的边界?
  (二)传媒创业的过程面向:关键步骤与策略
  在行业急剧变动的语境之下,中国传媒创业者如何进行创业项目关键步骤的设计?具体而言,传媒创业者应当如何在对于传媒产业分析的基础上,识别新的创业机会?面对传媒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他们又该如何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加以应对?对于创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融资问题,哪类传媒创业项目更容易获得风险资本的青睐?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回答,将有助于厘清中国语境下传媒创业项目的发展过程和关键步骤,并对传媒创业实践提供可能的理论指导。
  (三)传媒创业者面向:更替、资源与话语
  传统新闻机构中的新闻从业者向媒体创业者的身份转变,已然成为传媒业界新的发展趋势和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45]在当下中国,不少传统媒体从业者开始以离职创业的方式寻求转型,[46]试图在变迁的媒体结构中重新寻找文化价值追求与制度化手段之间的平衡点。[47]围绕中国的传媒创业者,可以探讨的核心问题包括:如何定义传媒领域的创业者?传媒创业者具有哪些特点?[48]与其他传媒创业者相比,传统媒体人在转型创业的过程中拥有哪些先天的资源优势,又会遇到哪些限制?传统媒体人能否借助新媒体平台上的创业活动,实现在传统媒体上未能实现的文化目标?[49]除了离职创业的传统媒体人,还有哪些传媒创业者正在涌现?他们与前者相比,有何主要的不同,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不同的传媒创业者所使用的话语有何特征?如何定义自己的使命与资源?
  (四)传媒创业的结果面向:商业模式、盈利来源及社会使命
  创业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包括商业模式、盈利来源、产品设计等)以及可持续发展,被西方学者界定为创业研究的重要问题。[50]但是,目前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往往局限于对媒体创业活动的现象性描述,缺乏理论化和抽象层面的总结概括。为此,需要在借鉴西方经典理论和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国内传媒创业的商业模式与社会使命之间的张力作细致梳理。
  其中,需要重点探讨的议题可能如下:基于全新技术平台的内容生产与服务,传媒创业有哪些重要的商业模式创新(如平台化、垂直化、超级本地化、服务整合等)和盈利模式创新?[51]这些不同的商业模式,如何实现对于传统媒体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创新”?[52]它们适用于哪些传媒创业项目,又分别有着怎样的潜力与限制?传媒创业活动中的商业模式创新,还有怎样的可能性?
  进一步而言,传媒创业的颠覆性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对于盈利模式的拓展,如何能与社会使命的履行达成某种平衡?在传媒创业活动中,特别是与新闻内容生产密切相关的领域,商业利益有时会与新闻内容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产生冲突。尤其,当创业机构面临资金匮乏、收入减少的困境时,来自商业利益团体和市场的双重压力,更使得新闻的公正性与客观性面临考验。[53]值得追问的是,在中国传媒业的语境下,商业模式创新与社会使命这一张力,是否有其独特的表现逻辑?
  事实上,针对传媒创业与媒体公共性的平衡问题,现有研究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其中,一种研究路径更为侧重传媒创业的商业特征,强调传媒创业项目需要充分发掘和识别能够盈利的商业机会并加以充分利用,[54]并从商业模式、运营策略、融资等诸多环节尽可能实现创业项目的盈利。[55]而另一种路径的研究,则已经意识到了传媒创业中的商业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之间的博弈,强调传媒创业活动应当具备获得商业盈利和追求社会责任的双重属性,[56]因而倡导传媒创业者在追逐利润的同时也应当充分兼顾社会责任和传媒公共性。[57]由此出发,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与新闻内容密切相关的传媒创业形式应当如何从商业转型这一工具理性过渡到实现新闻业之社会使命的价值理性,[58]以实现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59]而与新闻内容相距较远的传媒创业形态,应如何理解商业模式与社会使命的微妙关系,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六、结语
  本文对“传媒创业”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辨析,并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中国语境下传媒创业研究的核心问题。
  中国语境下的传媒创业研究,需要真正紧扣中国传媒业的变迁和趋势,将研究视野从传统媒体机构拓展到基于移动互联网上的新兴传媒创业浪潮,探讨其中一系列的核心命题,比如创业家思维、机会识别、资源、障碍、话语、竞争策略、商业模式创新、盈利来源与社会使命等。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传媒创业研究,在理论路径与观察视角上与传媒创新研究尤其是传媒内部创业研究有着十分微妙的联系与区隔,需要研究者加以细致辨识。而传媒创业研究的发展,也必然极大地会丰富我们对于当下传媒业的理解。
  由于其鲜明的跨学科特征,传媒创业研究需要融汇窄义的创业新闻研究与更宽泛的商业创业研究。后者作为一个商业研究领域已经存在多年,学者们可以通过引介其相关理论,提高传媒创业研究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具体而言,可以将机会识别、竞争策略制定、产业结构分析乃至颠覆性创新等理论模型和框架运用于中国传媒创业的研究中,从而弥补国内学界对传媒创业研究的不足,改变国内传媒创业研究过于侧重个案描述而忽略理论整合的现状。与此同时,该领域研究也应该力求贴近当下中国的行业实践现状,从而勾勒中国图景和逻辑。
  当然,传媒创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现象得到学者们关注,并快速发展成为新闻传播学院的相关课程乃至学位项目,都是发生在移动互联网对于传统媒体形成极大挑战之后。正是因此,学科的积累仍十分单薄——不仅国内的研究刚刚起步,西方的研究也远未建立成熟的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语境下的传媒创业研究,势必经历漫长的探索之路,我们一方面需要引介现有的西方理论,另一方面则需进行大量的原创性探索,从而通过对话建立中国的相关学科知识,探索中国语境下的传媒创业理论。■
  
①MairJ.& MartiI. (2006).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A source of explanationprediction, and delight.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41(1)36-44;张煜麟:《从“组织人”到“创业者”:媒体从业者职业图像的变迁》,《新闻记者》2014年第8期
②WagemansA.Witschge, T.& DeuzeM. (2016). Ideology as Resource in 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 The French online news startup Mediapart. Journalism Practice, 10(2)160-177.
③PorlezzaC.& Splendore.(2016). Accoun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 of 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 Unresolved ethical issues in crowdfunded journalism projects. Journalism Practice, 10(2)196-216.
④Shane, S.& Venkataraman, S. (2000).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5(1)217-226.
⑤Achtenhagen, L. (2008). Understanding entrepreneurship in traditional media. Journal of Media Business Studies5(1)123-142.
⑥Shane, S.& Venkataraman, S. (2000).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5(1)217-226.
⑦PetersonR. A.& Berger, D. G. (1971). Entrepreneurship in organizations: Evidence from the popular music industr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97-106.
⑧Reese, R. M. and StantonW . W. (1980) . “Home Grown” Audience Research for Small Radio Stations.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18 (2).
⑨Ghiglione, L. (1984). The Buying and Selling of America’s Newspapers. Indianapolis: R. J. Berg & Co.
⑩Timmons, J. (1990): New Venture Creation: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1990s. Homewood, IL: Irwin.
[11]AlvordS. H.BrownL. D.& LettsC. W. (2004).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societal transformation an exploratory study. Th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40(3)260-282.
[12]BriggsM. (2011). 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 How to build what’s next for news. CQ Press.
[13]David B. AudretschIsabel Grilo & A. Roy Thurik, eds. (2007).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14]HoagA. (2008). Measuring Media Entrepreneurship 1.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 10(2)74-80.
[15]David B. AudretschIsabel Grilo & A. Roy Thurik, eds. (2007).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16]WagemansA.Witschge, T.& DeuzeM. (2016). Ideology as Resource in 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 The French online news startup Mediapart.Journalism Practice, 10(2)160-177.
[17]KayeJ.& QuinnS. (2010). Funding journalism in the digital age: business models, strategies, issues and trends. Peter Lang.
[18]PorlezzaC.& SplendoreS. (2016). Accoun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 of 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 Unresolved ethical issues in crowdfunded journalism projects. Journalism Practice, 10(2)196-216.
[19][美]莱斯:《精益创业》,吴彤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20]RoseR.& PulizziJ. (2011). Managing Content Marketing: The Real-World Guide for Creating Passionate Subscribers to Your Brand. Cmi Books.
[21]HassB. H. (2015). Intrapreneurship and corporate venturing in the media busines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examples from the German publishing industry. Journal of Media Business Studies8(1)47-68.
[22]CompaineB. & Hoag, A. (2012). Factors supporting and hindering new entry in media markets: a study of media entrepreneu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 14(1)27-49.
[23][美]乔纳森·尼、布鲁斯·格林沃尔德、艾娃·希芙:《被诅咒的巨头》,施乐乐译,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24]Casero-Ripollés, A.Izquierdo-CastilloJ.& Doménech-FabregatH. (2016). The Journalists of the Future Meet 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 Perceptions in the classroom. Journalism Practice, 10(2)286-303. ShaneS.& Venkataraman, S. (2000).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5(1)217-226.
[25]MellorN. (2009). Journalism and Media Entrepreneurs. In R. Mellor (ed.). Entrepreneurship for Everyone: A Student Textbook, pp. 166–181. London, UK: Sage.
[26]Shane, S.A, LockeE.A. & Collins C.J. (2003). Entrepreneurial motivati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3257-279.
[27]CompaineB. & Hoag, A. (2012). Factors supporting and hindering new entry in media markets: a study of media entrepreneu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 14(1)27-49.
[28]Naldi, L. & Picard, R. G. (2012). “Let’s start an online news site”: Opportunitiesresourcesstrategy and formational myopia in startups. Journal of Media Business Studies447-59.
[29]Achtenhagen, L. (2008). Understanding entrepreneurship in traditional media. Journal of Media Business Studies5(1)123-142.
[30]HoagA. (2008). Measuring Media Entrepreneurship 1.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 10(2)74-80.
[31]比如BriggsM. (2011). 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 How to build what’s next for news. CQ Press.
[32]参见:魏武挥:《腾讯搜索:平台的尝试》,《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2016年第1期;魏武挥:《上海报业集团三大新媒体规划》,《新闻传播》2014年第3期
[33]曾繁旭、王宇琦:《传媒创业过程中的机会识别》,《现代传播》2017年第10期
[34]朱松林:《分化与整合: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中的创业组织模式》,《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1期
[35]黄升民、周滢:《广播电视媒体产业化内涵变迁》,《中国广播》2014年第5期
[36]喻国明、焦建、张鑫:《“平台型媒体”的缘起、理论与操作关键》,《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第11期
[37]张煜麟:《从“组织人”到“创业者”:媒体从业者职业图像的变迁》,《新闻记者》2014年第8期;陈楚洁:《“从前有一个记者,后来他去创业了”——媒体创业叙事与创业者认同建构》,《新闻记者》2018年第3期;陈敏、张晓纯:《告别“黄金时代”:——对52位传统媒体人离职告白的内容分析》,《新闻记者》2016年第2期
[38]戴佳、史安斌:《“国际新闻”与“全球新闻”概念之辨——兼论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王斌、戴梦瑜:《创业新闻:新闻人才培养的“破坏性创新”》,《中国大学教学》2017年第3期
[39]Audretsch, D. B.GriloI.& Thurik, A. R. (2007). Explaining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role of policy,” In AudretschD. B.GriloI.& Thurik, A. R.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pp. 1-17.
[40]Achtenhagen, L. (2008). Understanding entrepreneurship in traditional media. Journal of Media Business Studies5(1)123-142.
[41]Mings, S. M.& WhiteP. B. (2000). Profiting from online news: The search for viable business models. In KahinB. & Varian, H. R. (eds.). Internet publishing and beyond: The economics of digital inform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ssachusetts: MIT Presspp. 62-96.
[42]潘忠党:《“新技术环境下的新闻业图景”:写在前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2016年5月7日
[43]王辰瑶:《新闻创新:不确定性的救赎》,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年5月5日,http://iwep.org.cn/xwcbx/xwcbx_gcsy/201605/t20160505_2996489.shtml,访问日期2016年6月1日
[44]与此相关的研究,参见:方师师:《算法机制背后的新闻价值观——围绕“Facebook偏见门”事件的研究》,《新闻记者》2016年第9期;陈昌凤、霍婕:《权力迁移与人本精神:算法式新闻分发的技术伦理》,《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1期
[45]张煜麟:《从“组织人”到“创业者”:媒体从业者职业图像的变迁》,《新闻记者》2014年第8期
[46]陈敏、张晓纯:《告别“黄金时代”:对52位传统媒体人离职告白的内容分析》,《新闻记者》2016年第2期
[47]丁方舟:《创新、仪式、退却与反抗——中国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流动类型研究》,《新闻记者》2016年第4期
[48]相关研究参见:陈楚洁:《“从前有一个记者,后来他去创业了”——媒体创业叙事与创业者认同建构》,《新闻记者》2018年第3期;陈敏、张晓纯:《告别“黄金时代”:——对52位传统媒体人离职告白的内容分析》,《新闻记者》2016年第2期
[49]丁方舟:《创新、仪式、退却与反抗——中国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流动类型研究》,《新闻记者》2016年第4期
[50]Per DavidssonP. (2003). The domain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Some suggestions. In Jerome A. Katz & Dean A. Shepherd, eds.Cognitive approaches to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pp. 1-10.
[51]曾繁旭、王宇琦:《移动互联网时代内容创业的盈利模式》,《新闻记者》2016年第4期
[52][美]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胡建桥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53]PorlezzaC.& SplendoreS. (2016). Accountability and Transparency of 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 Unresolved ethical issues in crowdfunded journalism projects. Journalism Practice, 10(2)196-216.
[54]Shane, S.& Venkataraman, S. (2000).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5(1)217-226; Khajeheian, D. (2017). Media entrepreneurship: A consensual definition. AD-minister(30)91-113.
[55]魏武挥:《内容营销的新机会》,《中国广告》2016年第5期;魏武挥:《内容创业 媒体投资新趋势》,《中国文化报》2016年1月23日
[56]Achtenhagen, L. (2008). Understanding entrepreneurship in traditional media. Journal of Media Business Studies5(1)123-142.
[57]张煜麟:《从“组织人”到“创业者”:媒体从业者职业图像的变迁》,《新闻记者》2014年第8期
[58]李艳红:《“商业主义”统合与“专业主义”离场:关于当前新闻业转型的话语分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5月5日第三版
[59]张煜麟:《从“组织人”到“创业者”:媒体从业者职业图像的变迁》,《新闻记者》 2014年第8期;WagemansA.Witschge, T.& DeuzeM. (2016). Ideology as Resource in 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 The French online news startup Mediapart. Journalism Practice, 10(2)160-177.
  
曾繁旭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宇琦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本文得到了2016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传媒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号:16XCB010)以及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文科专项“传媒创新与创业研究”(项目号:2015THZWYX14)的资助。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