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90页
  • 91页
  • 92页
  • 93页
  • 94页
  • 95页
  • 96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大学生在社会热点事件中的社交媒体传播行为研究
——基于上海十所高校的实证调查分析
■李静 谢耘耕
  【本文提要】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公众拥有了更为广泛的言论发声渠道和平台 ,社交媒体成为大众舆论传播的主要途径。本研究通过上海十所高校 1065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对其社会热点事件的传播现状、传播渠道、传播形式和传播目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1)近八成的大学生参与过社会热点事件传播 ;(2)大学生主要通过微博、微信和知乎三大社交媒体参与社会热点事件的传播;(3)点赞、文字表达和转发是大学生主要的传播形式,极少的大学生选择制作或发布视频音频的形式传播;(4)大学生传播社会热点事件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更多信息和了解他人看法;(5)不同背景大学生的传播现状、传播渠道、传播形式和传播目的有显著差异;(6)大学生在微博、微信和知乎上的传播行为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热点事件 社交媒体 传播行为
  【中图分类号】G206  
  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①互联网引发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巨大变革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②对报纸等传统媒体来说,互联网打破了过去传统媒体对传播渠道的垄断权、控制权,不但有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聚合性新媒体涉足新闻传播,而且出现了“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众声喧哗的景象。③尽管网络行为具有多种形式,但仍以线上发声和话语抗争为主,诸如“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④“围观即参与,分享即表态” ⑤等强调线上传播、话语参与的观点在传媒业界和网民中得到了广泛共鸣。各种新媒体技术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便捷性以及强大的聚合功能对中国舆论生态格局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对现有舆论和管理格局提出严峻挑战。⑥大学生的传播行为不仅可以推动社会转型和民主政治发展,还可以培育大学生的政治人格,促进大学生情绪宣泄和权利的实现。加之大学生的网络及社交媒体使用行为总是走在中国社会的前端。因此,从社交媒体的视角考察大学生的传播行为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问题:(1)大学生的传播现状、传播渠道、传播形式和传播目的是怎样的?(2)不同背景大学生的传播行为有何差异?(3)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有什么样的传播行为?
  
一、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的总样本来源于上海10所高等学校的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本次调查的目标样本量为1100份,覆盖“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非985)”高校、非“211工程”本科院校。经过历时一个月的实地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65份。本调查采取多阶段抽样方法(multi-stages ampling)方法,具体的抽样方法及各阶段样本的构成及分配如下:(1)抽取学校,依据教育部提供的学校层次,即“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非985)”高校、非“211工程”本科院校,按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学校。(2)抽取学生按照PPS抽样方式,在抽取学生时,由于每个学校的学生总数不一,因此每个学校抽取的学生数量按照拟抽取的学生数的比例来计算,即抽取学生数/该学校学生总数=拟调查的学生总数/10所学校的学生总数。具体的抽样方式的选取,考虑到有些学校难以获取学生花名册实现随机抽样,同时考虑到调查的方便性,因此,抽取学生时,均在10所学校校内采用拦截式调查的方式进行,当确定该生为本校学生时,即确定该对象为本次调查对象。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占比54.8%,男性占比45.2%;在文化程度分布上,本科生占64.4%,硕士研究生占31.8%,博士研究生占3.8%;在专业分布上,人文科学占28.3%,社会科学占15.5%,理科占17.3%,工科占32.4%,农林和医药专业占6.5%;在政治面貌分布上,党员占20.8%,非党员占79.2%。对于数据资料,本文使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发现
  (一)大学生社会热点事件传播现状
  首先,对1065位上海大学生参与社会热点事件传播的总体情况进行频率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参与传播的占比为79.8%,不参与传播的大学生占20.2%。可见,参与社会热点事件传播的大学生占相当高的比例。其次,进一步研究不同背景大学生的传播现状。结果发现:男生与女生的传播现状有显著差异(x2=8.685p<0.01)。女生参与社会热点事件传播的占83.2%,显著高于男生(75.7%)。可以说,女生比男生更可能参与传播行为;不同教育背景的大学生传播现状也有差异(x2=7.063p<0.05)。具体来说,参与社会热点事件传播占比最高的是本科生(81.4%),其次是硕士研究生(79.3%),博士研究生(64.1%)占比最低。也就是说,本科生最可能参与传播,博士研究生参与传播的可能性较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传播现状也有显著差异(x2=12.917p<0.05)。人文科学(81.7%)、社会科学(82.6%)和工科(82.5%)的大学生参与社会热点事件传播的占比高于理科(72.2%)和农林医药(70.6%)专业的大学生。换句话说,人文社科以及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参与传播的可能性较高。
  (二)大学生社会热点事件传播渠道
  1.大学生社会热点事件传播渠道的总体概况
  剔除没有传播社会热点事件行为的大学生样本,对剩余850位有效样本的传播渠道进行频率分析发现,微博是大学生传播社会热点事件的首选渠道,占总样本的64.2%,其次是微信(53.5%)、知乎(41.9%)。其他传播渠道中,选择人民网、新华网等新闻媒体网站的大学生占30.6%。通过网络新闻评论、论坛和即时通讯参与传播的大学生分别占23.5%、14.9%和11.5%。仅有9.9%的大学生选择在政府官方网站参与传播社会热点事件。虽然近几年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在我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有19.9%的大学生选择面对面讨论社会热点事件。总体而言,大学生主要通过微博、微信和知乎这三大社交媒体参与社会热点事件的传播。因此,大学生在微博、微信和知乎上的传播行为是本文接下来重点考察的内容之一。
  2.大学生选择微博、微信和知乎传播的人口学差异
  关于性别对大学生选择微博、微信和知乎传播的影响,交叉列联表分析的结果显示,在95%置信区间下,男生与女生在选择微博、微信和知乎参与社会热点事件传播上有显著差异(x2=32.019p<0.001)。具体来说,女生选择微博传播的占比为80.1%,男生选择微博的占61.7%。选择微信传播的女生占59.2%,低于男生(62.7%)。类似地,选择知乎传播的女生占比(45.6%)也低于男生(50.2%)。因此可以看出,女生相比男生更倾向于选择微博传播社会热点事件,而男生更倾向于在微信和知乎上传播。
  关于学校类型对大学生选择微博、微信和知乎传播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学校类型的大学生在选择微博、微信和知乎上有显著差异(x2=25.779p<0.001)。具体来说,普通高校大学生选择微博传播社会热点事件的占比为81.6%,211高校占73.6%,985高校占65.6%。也就是说,随着学校等级的提高,大学生选择微博传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普通高校大学生选择微信传播的占比为55.8%,略低于211高校的大学生(61.1%)和985高校的大学生(63.1%)。在微信的选择上,不同学校类型之间的差异比较小。另外,普通高校大学生选择知乎传播的占比为38.9%,211高校占47.9%,985高校占52.5%。也就是说,随着学校等级的提高,大学生选择知乎传播社会热点事件的占比越来越高。
  在专业上,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选择微博、微信和知乎上也有显著差异(x2=30.498p<0.01)。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科、工科和农林医药专业选择微博传播社会热点事件的占比分别为75.5%、77.1%、77.3%、68.3%和56.8%。可见,人文社会科学和理科学生选择微博传播的占比高于工科和农林医药专业的大学生。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科、工科和农林医药专业选择微信传播的占比分别为59.9%、64.4%、64.7%、56.4%、68.2%。可以看出,农林医药专业的学生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选择微信传播的占比最高。工科和农林医药专业的学生选择知乎传播社会热点事件的占比分别为55.1%和56.8%,高于人文科学(39.2%)、社会科学(50.0%)和理科(42.0%)。
  3.互联网使用动机对大学生选择微博、微信和知乎传播的影响
  尽管大众媒介能够提供公共话题,传播与政治和社会事务有关的信息,对媒介报道的讨论有助于集体意识的形成,但是如果公民接触媒介的目的不同,则会导致不同的效果。鉴于此,若要进一步研究大学生选择微博、微信和知乎的原因,则有必要探究不同使用动机及需求的影响。交叉列联表分析显示,在95%置信区间下,互联网使用动机对大学生选择微博、微信和知乎传播有显著影响(x2=71.048p<0.001)。其中,选择微博、微信传播的大学生其互联网使用动机占比由高到低分别是休闲娱乐(90.9%、91.8%)、社交(80.8%、80.5%)、了解新闻(74.1%、70.1%)、获取生活信息(61.7%、61.4%)、获取专业知识(56.9%、60.0%)、增长见识(56.9%、57.3%)、消磨时间(54.0%、52.3%)、获取求职信息(25.1%、24.3%);选择知乎传播的大学生其互联网使用动机占比由高到低分别是休闲娱乐(89.5%)、社交(80.8%)、了解新闻(73.4%)、获取专业知识(62.8%)、获取生活信息(61.9%)、增长见识(61.6%)、消磨时间(49.5%)、获取求职信息(25.1%)。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休闲娱乐、社交、了解新闻是大学生选择微博、微信和知乎传播的主要互联网使用动机。另外,获取生活信息、增长见识、获取专业知识和消磨时间的互联网使用动机在大学生选择微博、微信和知乎的传播中也占有相当比重。并且可以看出,以增长见识、获取专业知识为动机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知乎为传播渠道,以了解新闻或消磨时间为动机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微博为传播渠道。
  (三)大学生社会热点事件传播形式
  1.大学生社会热点事件传播形式的总体概况
  对大学生在网上的传播形式进行频率分析发现,大学生最常用的传播形式是点赞(71.1%)。其次,文字表达(60.0%)和转发(54.3%)的形式也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另外,发表情包和图片表达的形式分别占25.5%和18.7%。制作或发布视频音频的传播形式占比最低(2.7%),有6.9%的大学生也会选择其他形式传播。可以看出,点赞、文字表达和转发是大学生主要的传播形式,极少的大学生选择制作或发布视频音频的形式传播。
  2.大学生社会热点事件传播形式的人口学差异
  关于性别对大学生传播形式的影响,交叉列联表的结果显示,在95%置信区间下,大学生传播形式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x2=27.584p<0.001)。具体来说,男生在发表情包和图片上的占比(28.1%、21.5%)高于女生(23.0%、16.9%),女生在转发和点赞(60.6%、75.3%)上的占比高于男生(45.5%、66.3%)。总体来说,男生倾向于采用发表情包和图片的形式传播,女生倾向于使用转发和点赞的传播形式。
  大学生传播形式在政治面貌上也有显著差异(x2=16.389p<0.05)。政治面貌是党员的大学生在文字表达和转发的形式上(64.3%、62.1%)高于不是党员的大学生(59.5%、51.4%)。而不是党员的大学生在点赞、图片表达、发表情包、制作或发布视频音频的形式上(73.2%、19.5%、27.0%、3.1%)高于是党员的大学生(63.6%、15.0%、22.1%、0.7%)。换句话说,政治面貌是党员的大学生倾向于采用文字表达和转发的形式传播,非党员大学生则倾向于采用点赞、图片表达、发表情包、制作或发布视频音频的形式传播。
  3.大学生在微博、微信和知乎上传播形式的差异
  交叉列联表分析结果显示,在95%置信区间下,大学生在微博、微信和知乎上的传播形式有显著差异(x2=52.488p<0.001)。具体来说,选择微博传播的大学生其传播形式占比由高到低分别是点赞(74.2%)、转发(62.2%)、文字表达(61.2%)、发表情包(30.8%)、图片表达(22.1%)、其他形式(7.3%)、制作或发布视频音频(3.3%);选择微信和知乎传播的大学生其传播形式占比由高到低分别是点赞(73.6%、76.9%)、文字表达(63.2%、65.3%)、转发(61.7%、55.2%)、发表情包(30.9%、31.7%)、图片表达(23.1%、21.3%)、其他形式(6.2%、9.3%)、制作或发布视频音频(3.9%、2.2%)。由此可以看出,选择微博传播的大学生转发社会热点事件的占比高于知乎和微信;选择微信传播的大学生在制作或发布视频音频和图片表达上的占比上高于知乎和微博;选择知乎传播的大学生在文字表达和点赞的占比上高于微博和微信。换句话说,采用转发传播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微博;采用制作或发布视频音频和图片表达传播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微信;采用文字表达和点赞传播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知乎。
  (四)大学生社会热点事件传播目的
  1.大学生社会热点事件传播目的的总体概况
  对大学生传播社会热点事件的目的进行频率分析发现,超过一半的大学生传播社会热点事件的目的是获取更多信息(62.1%)和了解他人看法(50.5)。传播目的是责任感、兴趣和事关自身利益的大学生分别占38.9%、33.0%和32.3%。另外,传播目的是社会交往、唤醒更多人甚至政府的重视、自我表露、娱乐消遣、凑热闹、实现社会理想和从众的大学生分别占比为24.4%、18.5%、15.6%、15.6%、14.8%、14.0%和4.3%。可见,大学生传播社会热点事件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更多信息和了解他人看法。
  2.大学生社会热点事件传播目的的人口学差异
  关于性别对大学生传播目的的影响,交叉列联表的结果显示,在95%置信区间下,大学生传播目的在性别上的有显著差异(x2=54.487p<0.001)。具体来说,男生为了兴趣传播社会热点事件的占比(41.4%)显著高于女生(25.5%)。另外,男生为了凑热闹传播的占比(17.2%)也高于女生(12.8%)。而女生在责任感、自我表露、了解他人看法、社会交往、事关自身利益和从众上的占比(40.6%、17.3%、54.6%、26.3%、34.1%、5.2%)高于男生(36.2%、13.5%、44.9%、22.2%、30.9%、2.7%)。总的来说,男生相比女生更多的是为了兴趣和凑热闹而传播,而女生更多的是为了责任感、自我表露、了解他人看法、社会交往、事关自身利益而传播。
  关于教育背景对大学生传播目的的影响,在95%置信区间下,大学生传播目的在教育背景上有显著差异(x2=1.846p<0.05)。本科生在凑热闹、了解他人看法和获取更多信息上的占比(15.6%、54.1%、64.8%)高于硕士研究生(13.7%、46.0%、59.7%)和博士研究生(10.8%、37.8%、45.9%)。硕士研究生在责任感、有兴趣、自我表露、唤醒更多人甚至政府的重视和社会交往上的占比(40.6%、39.7%、18.4%、21.0%、27.3%)高于本科生(38.0%、30.1%、13.7%、17.8%、23.3%)和博士研究生(27.0%、24.3%、13.5%、8.1%、24.3%)。博士研究生在娱乐消遣、事关自身利益和为了实现社会理想上的占比(24.3%、35.1%、16.2%)高于本科生(15.8%、31.4%、13.7%)和硕士研究生(14.6%、34.0%、14.0%)。相比来说,本科生为了凑热闹、了解他人看法和获取更多信息而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大,硕士研究生为了责任感、有兴趣、自我表露、唤醒更多人甚至政府的重视和社会交往而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博士研究生为了娱乐消遣、事关自身利益和实现社会理想而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大。
  3.大学生在微博、微信和知乎上传播目的的差异
  交叉列联表分析结果显示,在95%置信区间下,大学生在微博、微信和知乎上的传播目的有显著差异(x2=88.666p<0.001)。具体来说,选择微博传播的大学生其传播目的由高到低分别是获取更多的信息(64.7%)、了解他人看法(51.2%)、责任感(44.2%)、兴趣(34.9%)、事关自身利益(34.6%)、社会交往(29.9%)、娱乐消遣(19.3%)、唤醒更多人甚至政府的重视(21.2%)、自我表露(18.1%)、凑热闹(16.2%)、为了实现社会理想(15.8%)、从众(4.4%);选择微信传播的大学生其传播目的由高到低分别是获取更多的信息(63.9%)、了解他人看法(52.4%)、兴趣(37.0%)、责任感(36.6%)、社会交往(35.4%)、事关自身利益(34.3%)、唤醒更多人甚至政府的重视(23.0%)、娱乐消遣(19.3%)、自我表露(18.9%)、凑热闹(18.4%)、为了实现社会理想(16.1%)、从众(5.5%);选择知乎传播的大学生其传播目的由高到低分别是获取更多的信息(65.9%)、了解他人看法(56.3%)、责任感(39.9%)、兴趣(36.4%)、事关自身利益(36.2%)、社会交往(32.1%)、唤醒更多人甚至政府的重视(25.1%)、自我表露(19.2%)、为了实现社会理想(18.1%)、娱乐消遣(16.9%)、凑热闹(16.6%)、从众(4.4%)。
  总的来说,选择微博传播的大学生在责任感上的占比高于微信和知乎;选择微信传播的大学生在兴趣、凑热闹、社会交往、从众上的占比高于微博和知乎;选择知乎传播的大学生在了解他人看法、实现社会理想、获取更多信息以及唤醒更多人甚至政府的重视上占比高于微博和微信。也就是说,以责任感为传播目的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微博传播;以兴趣、凑热闹、社会交往为传播目的的大学生倾向于在微信上传播;以了解他人看法、实现社会理想、获取更多信息以及引起重视为传播目的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知乎传播。
  
三、研究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上海十所高校1065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重点对大学生社会热点事件的传播现状、传播渠道、传播形式和传播目的展开实证研究,旨在呈现大学生传播行为的总体状况以及不同背景大学生传播行为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大学生在微博、微信和知乎三种社交媒体上的传播行为差异,希冀可以为有关政府管理部分和高校的媒介监督、危机管理和舆论引导提供一定的实证支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近八成的大学生参与过传播社会热点事件。这也说明了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参与意识和传播意识比较浓厚。并且,女生比男生参与传播行为的可能性更大,本科生比研究生更可能参与传播行为,人文社科以及工科专业相比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参与传播行为的可能性较高。
  第二,微博、微信和知乎是大学生传播社会热点事件的主要渠道。不同背景的大学生在选择微博、微信和知乎上也有差异,女生相比男生更倾向于选择微博传播社会热点事件。在学校类型上,随着学校等级的提高,大学生选择微博传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选择知乎传播的占比越来越高。在专业上,人文社会科学和理科学生选择微博传播的占比高于工科和农林医药专业的大学生,农林医药专业的学生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选择微信传播的占比最高。另外,本研究进一步考察了互联网使用动机对大学生选择微博、微信和知乎的影响,发现以增长见识、获取专业知识为动机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知乎为传播渠道,以了解新闻或消磨时间为动机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微博为传播渠道。
  第三,点赞、文字表达和转发是大学生主要的传播形式,极少的大学生选择制作或发布视频音频的形式传播。并且,不同背景大学生的传播形式也有显著差异。男生倾向于采用发表情包和图片的形式传播,女生倾向于使用转发和点赞的传播形式。政治面貌是党员的大学生倾向于采用文字表达和转发的形式传播,非党员大学生则倾向于采用点赞、图片表达、发表情包、制作或发布视频音频的形式传播。
  第四,大学生在网上传播社会热点事件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更多信息和了解他人看法。并且,男生相比女生更多的是为了兴趣和凑热闹而传播,而女生更多的是为了责任感、自我表露、了解他人看法、社会交往、事关自身利益而传播。本科生为了凑热闹、了解他人看法和获取更多信息而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大,硕士研究生为了责任感、兴趣、自我表露、唤醒更多人甚至政府的重视和社会交往而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博士研究生为了娱乐消遣、事关自身利益和实现社会理想而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大。另外,关于大学生在微博、微信和知乎上的传播目的,本文发现,以责任感为传播目的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微博传播;以兴趣、凑热闹、社会交往为传播目的的大学生倾向于在微信上传播;以了解他人看法、实现社会理想、获取更多信息以及引起重视为传播目的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知乎传播。
  本研究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本次研究主要对大学生传播社会热点事件的现状、传播渠道、传播形式和传播目的进行的是描述性分析,缺乏对大学生传播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分析。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扩大大学生传播行为的研究范畴,重点考察哪些因素影响大学生的传播行为。比如,可以从媒介使用层面、媒介信任层面、社会心态、政治态度以及心理层面全面考察大学生的传播行为。其次,本次研究选择的样本只是上海大学生样本,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扩展到全国大学生样本,并比较不同地区大学生传播行为的差异。■
  
①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7年8月3日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t20170803_69444.htm
②秦静:《2014年中国新媒体研究综述》,《新媒体与社会》2015年第1期;高云微、李明哲:《中国新媒体研究述评(2000-2013)》,《新媒体与社会》2014第1期
③刘鹏:《媒体融合转型的若干趋势》,《新闻记者》2015年第4期
④笑蜀:《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当代社科视野》2010年第2期
⑤胡泳:《围观的力量》,《中国青年报》2010年12月27日,取自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12/27/content_3470031.htm
⑥谢耘耕、刘锐、刘怡等:《网络社会治理研究综述》,《新媒体与社会》2014年第4期
  
李静 谢耘耕/李静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谢耘耕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微博微信公共事件网络社会情绪监测指标体系”(编号:13AZD0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