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89页
  • 90页
  • 91页
  • 92页
  • 93页
  • 94页
  • 95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一部真正的“人类新闻”活动史
——《新闻的历史》眉批录
■杨保军
  这是一部真正的“人类新闻”活动史,而非“职业新闻”活动者的历史,揭示了新闻活动作为人类本体性活动的演变过程;但作者的眼光是欧美中心的,因此“新闻的历史”,也只能说是有限的人类新闻的历史,尽管作者有着宽广的视野,可并未形成文字上的人类整体观。
  这是传者视野为主的新闻的历史,也是时至今日中国学者尚未提供文本的新闻史的一种写法,是有趣的,同时表达了作者的媒介史观、新闻史观的著作。
  陈继静博士的翻译值得称道,呈现了作者的优雅与志趣、风格与笔法、姿态与思想,文字兴味盎然,表述通畅顺达。(扉页)
  1.新闻现象是与人类一并融合演进的历史存在,它是人类历史面目的真切描绘,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画面;新闻是理解人类历史演进的一个维度,新闻史提供了这样的维度;而作为史学的意义则更在于它在大历史尺度中对人类现实与未来的启发与昭示……(目录页)
  2.一目了然的框架,也会给人留下线性演进的清晰感觉,几乎所有的人类创造物,都是在模糊游移的征程中起伏前进的;可一条像珍珠串起的长链摆在面前,总是让人赏心悦目。
  3.对象总存在于自身的环境中,环境不过是些相关事物构成的系统;因而不理解环境,对对象的把握就只能是一知半解、难得所以。对象与环境、背景的关系弄清楚了,至少不是那么模糊,对象也才能真正显露在人们面前。世界新闻与国别新闻的关系大致就是如此。(序言)
  4.一本正经的人总说自己喜欢严肃新闻,但他/她的眼睛却常常不受心灵理智的使唤,首先停留在煽情新闻之上;这不是传播者的技能高超,而是人性自然的必然。如果不加约束,人类容易滑向深渊,而不是更乐于登山。(序言)
  5.新闻是“公众共同关心的新信息”,这是近乎标准的“现代”意义的新闻定义,强调“共同兴趣、共同利益”,后现代的过度分众,过度个人化的信息兴趣,本质上与新闻无关。“现在的一些新闻越来越不像新闻”,正是以对现代新闻的理解为基本参照的。(序言)
  6.新闻需要是人类本体性的需要,是生命生存生活劳作的必然中介;人是信息动物,自然也是新闻动物。对新闻的渴望不过是生命生存生活劳作的必然表现。(7页)
  7.安全是近乎本能性的需要,安全感正是建立在心理稳定性基础之上的,而能解决心理安全感的只有信息,信息可以消除认知或心理不确定性,这正是新闻最根本的、基因性的价值之所在;其他一切意义皆源于此。(11页)
  欲知与欲告知都是人类的本能;这些本能的社会化过程使欲知与欲告知“沾染”上各种权力与利益的因素,这也是新闻的历史演进过程。
  8.新闻价值是在传播中转换成新闻的价值才得以实现的。本体的新闻,只是新闻源并不就是新闻,它可以具有作为一种客观信息的价值,但并不具有新闻价值;要转换成新闻价值,从本源态转换成传播态是必需的;这正是传播者存在诞生的必然根据之一;另一根据则在于人与世界、人与人是共在性的存在。(13页)
  9.新闻与市场(贸易)有着天然(自然而然)的联系,不仅促进了贸易,也使它自身成了一种特殊价值的商品。新闻传收中,天生的,当然也是社会化中,形成了活跃地与活跃者。(16页)
  10.所有人都是天然的新闻生产者、消费者,并且是两者的合一体;人类从口传时代便已创造了现在可以想象的所有传收模式,至少是所有传收模式的雏形。现有的成长物与未来的可生物也许都在远古的基因之中。(17页)
  11.人是最初的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信使其实就是最早的职业新闻传播者,并且是真正的耳目喉舌,不过更多的是统治者的喉舌,他是人体信息载体,且是自动打开开关的播音者。(18页)
  12.专司新闻传播角色的被嘲笑、被鄙视,从人类新闻活动的源头上就已表明,新闻传播总是混杂着谣言、撒谎、流语,上当受骗的人们,既被娱乐了,也被欺骗了,而撒谎者、欺骗者总会受到惩罚。(19页)
  13.爱听好消息是所有人的本性,因为人总是想快乐不想悲伤。报喜是新闻的天职之一。但报喜不报忧便是欺骗,人们笑了高兴,但哭也是发泄。正像苦笑是情感的必然组成,喜忧也是生活的必然因素。(20页)
  14.新闻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从一开始便是建构与想象共同体的手段,更是实行社会控制的信息工具。(22页)
  15.传播的范围限制了人们对时空边界的想象,自然也约束了对一定类型共同体的想象。口头新闻传播的人体载体、个人属性(品德、智力、口才等)前提,使其内涵着所有个体的优长与局限;这是一个扩散与不断扭曲的过程,也是消解弥散衰退的过程,但口头传播与人同在,具有永恒存在的特性。(24页)
  16.新闻在人类生活中,从一开始就是好东西,又是坏玩意,但恒久不变的是,谁也离不开、离不了;因而,如何运用新闻,始终考验着人类的理性与智慧;其实与人类对其他自生物、创造物的运用没有什么区别。人类是明知故犯的存在物,故犯过头了,也就自我灭亡了。
  新闻是消解严肃学术的毒药,这看来不是今日的鼓噪;咖啡馆(所有公共场所)都是信息集散地流言蜚语的生产与传播空间,当然也是公共话语的交流激辩场所;思想的自由市场大致起源于这样的时空,于此人们开始想象更为广大开阔的言论自由、表达自由、交流自由。(27页)
  17.咖啡馆的分类就像新闻的分类一样,既有目标内容,又有目标受众,是如今所谓的典型的分众化、小众化、个性化传播与交流的平台(场所)。(29页)
  18.书写,意味着波普所谓的世界的真正诞生,这是一个中介化且相对独立的本质上属于精神的世界,但却以感性外在的方式显现,从而使人类文明开始了精神上的另一种积淀,而不再仅仅依赖生理与心理的基因延承。文明因此而越来越深厚,凝聚成可以闪耀灿烂光辉的财富。(33页)
  19.说人话是人的基因能力,但无社会化的过程,这种基因能力没有现实化的可能;在这个意义上,写作能力与说话能力是相似的;写作不过是另一种文化的结果,通过社会化同样可以获得。(35页)
  20.历史是冷却的结果;思想是沉淀的升华;学术是回溯掘取的产物。学术、思想、历史意识不是不需要新闻的敏锐,而是不需要新闻的焦虑与急促;明天就会腐败失鲜的学术是不配甚至是玷污了学术之称的。(37页)
  21.新闻为人们提供了想象的根据或资料,新闻的正常传收会使人们以为世界一切正常,天下一派平安。新闻成为建构和反映共同体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新闻的控制驾驭也就成了对社会控制驾驭的重要方法。从古至今,莫不如此。(38页)
  22.如果某种事物对所有人都是恶的存在,它便不大可能存在。价值相对主体的属性本身是客观的现象,它既表明了价值的相对性,同时表明相对的客观性,说明这正是价值的客观属性。(43页)
  23.文化、地理环境都有差异的国家(地区),会有近似的历史演进方式,这恰好说明人类的“成长”过程是有大致相似的趋势(规律)的;但不同区域间的差异是巨大的,而走在“前边”的区域会以“超历史”的方式,“不人道”的方式,使人类踏上基本相同的道路。(45页)
  24.新闻,那些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新闻,对富人是各种各样的机会,对穷人则是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谈资。你的需要决定你是什么,相反,你是什么决定你的新闻需要。(48页)
  25.任何共同体之所以能够成为共同体,是因其共有的价值观念体系,共同的利益,这种体系得以建构与维系的精神手段便是信息,其中始终包括新闻信息,这是共同体能够存在发展的精神网络体系。
  新闻信息使得共同体要素间处于连续不断的交流互动中,从而保证共同体的有机性与整体性以及不同要素间的有效协调。应该说,从人类生存生活一开始,新闻便是天然的组织手段,它对人类整体的演进应是一种促进的力量,尽管它有时也会成为破坏甚至是摧毁共同体的力量,更不要说它也会成为不同群体间争斗的有效工具。(51页)
  26.印刷新闻最直接的、标志自身突出个性与功能的,就是复制;规模化的复制技术,是传播史上伟大的革命,它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它使精英传播开始向大众传播过渡,而这其中蕴含的意义与价值是怎样估量都不为过的。印刷传播更伟大的意义可能是文明的变革,而不只是一种新的文化传播方式的兴起。印刷新闻是现代新闻(业)的真正开启。但不能说有了印刷术,就有了印刷新闻业。(56页)
  27.印刷新闻使新闻改变了传播过程中的记忆扭曲、口头畸变;新闻本身获得了形式上的稳定性与一致性。这意味着新闻会成为某种共同的动员令,统治者可用,被统治者亦可用。这与今天的新媒介本质上是一致的。(58页)
  28.越是回望早期,越是可以看到新闻的工具作用,作为统治工具的作用;越是新近的新闻,尽管作为统治工具的作用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它同时也成为人民手中的工具;因此,文明社会中的新闻总体上更有利于公众利益的存在。(60页)
  29.自由的实质,在现实社会中总是指向统治者的,凡是令统治者不快的传播行为都会受到某种限制,即使在文明社会的今天,也几无例外。(62页)
  30.“墙内开花墙外香”,是从古至今的新闻传播规律,尤其是这花被墙内主人看作毒花时就更为明显了。爱听好话,不只是统治者的癖好,其实也是人类的听话欲望,选择性阅读与记忆是有人性根据的。(63页)
  31.人们总能从历史景象中看到今日的真实表演。除了工具之外,人性还是稳定的;智力是否提高了,本身还是值得怀疑,但人性没有多大进步反而倒退了,却似乎是个基本事实。(64页)
  32.在国际新闻中存在的,几乎都是有不正当倾向的新闻传媒;维护自己的利益是所有主体的本性,即使这种利益是明显不正当的;因此,人类的美好只能表现为博弈,而不是让步或行善,个别的力量不可能战胜普遍,后天的启觉更不可能战胜本能。这不需要分析推理,这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证明的基本文化事实。(68页)
  33.政客们在自己握有核心权力后,并不希望人们过多地关注他们的活动,他们可以隐秘地行使权力,任意地为所欲为而不被人们觉察,娱乐至死正是政客们的期望,新闻史似乎表明了这一点。只是到了现代文明社会特别是民主政体的逐步诞生,政客们难以遮掩自己的丑行了,人民也在觉醒,期望成为自己的主人,但娱乐、社会新闻依然疯狂,在白痴式的快乐中消解着人们的政治意识。(69页)
  34.人与人相区别是基本事实,人与人相差别也是事实;人与人的人格、尊严、权利一样是人们的期望。但期望只有在成为事实后才具有与事实比拼的力量。因而,异常怪诞而滑稽甚至是明显荒谬的新闻却显得再正常不过。(72页)
  35.终有一死,使所有人相同起来,不再神圣。死,使关于人的所有神话破灭,因而死亡比出生更具新闻性。不死的神奇就只能留给虚无缥缈的神了。(73页)
  36.当人生、人生关系以非常态的极端形式宣告结束时,人们总是迷惑好奇其中的缘由或来龙去脉,这便是犯罪新闻真正的魅力;人们实质上还是渴望了解那些真实的类似自己的人生过程,从显得极其庸俗的故事中高雅地理解生活,是常见的社会事实。(76页)
  37.犯罪与性,是所有新闻中最具刺激性、煽情色彩的新闻,这是因为它们与人类最深层的本能、最重要的关切、最基本的需要息息相关。它们直接联系的是人的生命,是生与死,是斩断与连续的关系,因此,此类新闻总是能够激发起最普遍的兴趣与关切;这与庸俗、低俗之类没有必然的关系。(79页)
  38.凡是属人的每个人都可能有,凡是世间发生的每个人都可能有欲望与兴趣获知,而不管所发生的到底是什么。新闻能够传播的根本动力,不仅在于事实本身的非常特征,同时也在于人类不可抑制的欲知与欲告知的欲望。事实上,所有人,毫无例外,既想知道高雅的,也想知道低俗的,不过,在人与人之间这种欲望的程度总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是造成新闻层次化传播的主体根据。(88页)
  39.试图把新闻与现实等同起来,或者说希望通过新闻来了解社会的整体真实面貌,这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只是对两者关系理解的错位;新闻在任何时代都不担负如此的责任,也做不到这一点;新闻有自己的范围,也有关心的特有对象及其特殊的方式;人们首先只能在新闻的视野中理解新闻与实际的关系,之后才能探查更为广泛的问题,否则,即使抱怨批评,也会牛头不对马嘴。(89页)
  40.人类生活千变万化,但总可以描述为一种基本的类型,而人与人的关系模式大致也是如此。类型化是客观存在,因而再现建构的类型化便成必然;不光是新闻,所有其他的文字类型、叙述类型也基本如此。结构、修辞、用语的类型化、模式化、套路化自有其本体性的根源,智慧与想象也是基本类型的不断组合而已。(95页)
  41.构成新闻事实的内在元素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反常和非常,反常与非常的程度决定事实成为新闻的概率与程度。反常与非常内涵的信息是不确定,越是难以确定的信息越是新闻信息。一旦确定了,新闻也就烟消云散了。新闻的本质是认知,震撼的是情感,摇动的是意志,但一切不能引起认知渴望好奇的信息本质上都不是新闻事实,如此事实也转换不成激发情感的新闻。新闻本质上不是冷静的,而是充满激情的,这是新闻的内在动力。(98页)
  42.一种技术出现,终究会促成技术可做的事情;但这样的必然何时出现则是偶然的,或者说需要历史条件的偶合。印刷新闻的周期出版,或近现代报纸的周期性出版,一定是需要的结果;需要的产生与需要的发现以及需要的实现,却也需要历史的过程与机缘。揭示并解释这样的历史机缘正是史学的重要任务之一。(106页)
  43.新闻的时间标准是时代性的,是社会物,而非本质上的自然物;时间标准是人的价值标准,而非自然性标准。新闻之新是人类认知、技术、传播速度的评判。(108页)
  44.人类生活的节奏在技术进步中不断加快;新闻则是这种节奏的体现,同时也是加快节奏的工具,新闻越来越快,世界越来越小,人类越来越忙。(110页)
  45.报纸作为新闻纸出现之前,新闻活动还不成其为“业”,传播新闻的人也很难说是真正的新闻人,他们至多是雏形,至多是准备者;即使是报纸新闻本身,也是在一两百年的演进中逐步成型成熟的。(113页)
  46.在历史描述中,“第一”总是一个极其危险或高度风险的限度序数词,在没有万分的把握情况下,最好有条件地使用,不要过分绝对地使用;历史本身就是历史,蕴藏着许多可能永远都难定性的事物。(114页)
  47.新闻的肤浅与科学的深刻在最初的科学新闻中还是难以解决的,如果再加上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因素,真正的科学成果,更不要说科学精神是很难得到及时、公正而准确的传播的。即使到了今天,虚假新闻、失实而不准确的科学新闻也是屡见不鲜。科学的科学性与新闻的新闻性是难以很好匹配的。(119页)
  48.一种新生物被创造出来,进入人类生活领域,它就有可能发挥人类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功能;而且,越是那种对生活渗透力强的、关涉领域广的事物,就越是可能产生多样化的影响与作用;反过来,新生物也就有可能受到所有关涉物的约束与限制。新闻就是这样一种事物。(121页)
  49.新闻的基因动力是人的欲知和欲告知的本能(这种本能是生命在生存和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而新闻作为社会化事物的规模性存在仅仅依赖本能支撑是不大可能的,支持精神、信息传收的就只能是物质力量了,这便是实际的利益;因而,广告新闻与广告的必然性是可以理解的。当广告成为新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时,新闻体系作为体系运作的动力才真正产生了;特别是以自动运行方式才找到了道路。(123页)
  50.批判的武器终究不能替代武器的批判;但能使人们拿起武器进行批判,首先必须使人们在批判的武器中觉醒,使他们的大脑情愿指挥自己的双手拿起武器,勇往直前、冲锋陷阵。报纸的力量正是这种精神召唤的力量;它首先让人们进行精神上、观念上的革命;有一颗革命的心,才会有革命的行动。现代以来的所有革命,首先都是精神的革命,也是报纸、新闻所动员领导的革命。报纸、新闻是革命的武器,更是革命的先锋。(124页)
  51.宣传的灵魂就是改变人们的灵魂,用宣传者的观念改变接受者的观念;灵魂一致、观念一致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统一体、共同体,为共同的利益、共同的价值、共同的信念而奋斗。但和而不同才是真实的同。(132页)
  52.正常新闻秩序是正常社会秩序、统治秩序的重要标志;不管秩序合理与否,新闻一旦失序,社会不可能安然,这对今天的媒介化社会来说,更是如此。把新闻控制在统治者可以容忍的自由范围内,是当代所有国家统治中极具难度的事情。一种社会上下左右都能满意的新闻秩序,其实就是一个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标志。失控的新闻就是一个失控社会的典型特征。(135页)
  53.自由,不管是怎样的政治自由,其边界的存在是显然的事实;但边界却不能任意自由地划定。自由的范围,只能通过可以体现公众自由意志的法律来规定。但如此公意的法律在现实社会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这世间不存在完全的新闻自由,如果再加上统治者以及金钱的偏爱,自由在大多情况下也就只能以虚假、虚伪的方式存在,这在世界各国并无多少例外。差别在于,不同社会的统治者,都会为自己不同程度的集权专制寻找不同的借口。因而,自由永远都是一朵挂在额头前的玫瑰,自由的获得是一个不断争取的过程。(139页)
  54.所有的新闻传媒都是为“我们”的利益传播的;巧妙的高超在于“我们”(we)常常被说成、写成、塑造成、建构成“我们”(we),这不是传播的艺术,而是赤裸裸的欺骗。这世间是我们的,但从未被所有的“我们”所拥有。听起来过于可爱的,实际上往往比较可憎。(146页)
  55.当报纸演化成真正的大众化报纸,即普通大众可以买得起、读得懂的报纸时,这到底意味着什么?神秘的世界不再神秘,神秘的精英不再神秘,神秘的权力不再神秘,神秘的财富不再神秘……这世界中的一切都有可能被所有人所知晓和理解;这是大众心智的解放,精神的解放;这世界是所有人创造的,而不是一部分人为另一部分人创造的;新闻在大众社会中真正成为一种力量,一种谁也不可能忽视的社会力量,政治家(政客)、商人、艺术家(艺人)逐渐明白他们的叱咤风云、“兴风作浪”离不开大众的关注与支持……(152页)
  56.当新闻总体上还处于坐等碰运气的时代(守株待兔),还过度依赖编辑先生挖空心思的想象能力时代,其新闻的诸多属性当然是无法保证的。因此,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前的新闻很难作为历史研究的可靠资料,而只能表明新闻本身处于相对幼稚的阶段。新闻留下的历史轨迹恰好说明新闻真正成为相对可靠的信息手段不过是一百五六十年前的事情。(161页)
  57.技术改变的不只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不只是人类与时空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每当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技术诞生,都很有可能或早或迟或快或慢地改变人类与自然、人类自身内部的结构方式,从而建构创造出人类特有的生活演进的新图景新面貌。所谓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所有社会领域都将在技术的推动下,生产、再生产出新的社会结构方式与运作方式。技术无疑是人类社会中最具活力的变革因素、动力要素。(163页)
  58.“新闻船”是对新闻的急不可耐,是对“新闻”的迎接,当然也是新闻竞争的表现,背后则是对新闻效益的争夺。(165页)
  59.新闻视野由远及近的现象并不与新闻的相关性规律相背离,而是由于当时的“近”已经近到人际传播可以解决知情的焦虑;如今的由近及远,是因“近”变远了,“近”变复杂了,近已经无法依赖自身的空间性来自然解决知情问题了。(166页)
  60.假恶丑的杠杆作用是许多思想家早已发现的规律;但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尚未得到深刻而充分的揭示。恶可以激发善的冲动,恶更可能使人类的良心感到震惊和羞耻,恶以及丑陋的表演使人类看清了自身的罪恶嘴脸,而试图清除恶的精神与行为都将使善得到张扬与光大,为人类创造出光明与灿烂。(175页)
  61.新闻的力量来自真实与公开,来自人民的聚合,任何忽视无视背离人民利益的力量都会失败;因而,只要新闻确定是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确定尊重事实,揭露真相,它的力量便是不可战胜的。(178页)
  62.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是极为常见的社会现象。简单点看,这社会就是二元力量之间的对抢与角逐。理论家们可以用多元描述这个社会,但能够在社会前台展现并引起人们关注的新闻事实大多就是二元间的对立;若是两端消解了,社会也就平淡如常、和谐共处了。(180页)
  63.新闻有时求效率,有时求趣味,叙述方式自然就有了区别,信息模式、故事(煽情)模式是两种风格,前者更接近新闻本体,后者则有文学的影子。前者相对冷峻,后者则渗透着情感,但新闻就是新闻,文学就是文学,其间的界限不可随意逾越。(184页)
  64.新闻趋向客观、公正,骨子里可能仍是利益的力量,商业利益的力量;一种东西,不管是什么性质的,一旦成为商品,自然是市场占有率越高越好。客观、公正,至少表面如此,是获取更高市场占有的基本法则和策略。政治上的保险是商人的基本追求,客观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186页)
  65.框架中的客观也只能是框架中的客观,框架就是客观的边界;没有框架之外的客观,这本身就是一种客观。框架超越自身后不过是另一种框架,如此而已。(192页)
  66.自由,不管哪种自由,对于人类依旧常有神话的性质,自由是残缺不全的奢侈品,穷人只能看看,想把玩欣赏很不容易,想自己随心如愿地享受一把,卖弄展现一把,那就只能是睡梦中的事情了。这世间只要没有基本认可的事实平等,真实的自由便就停留在神话的空间。(196页)
  67.技术改变不了或很难改变人性,因而技术的两面或多刃作用都是有限的;人依然还是人;技术的功能要转变成作用,无法超越人这个中介。人属上帝,技术属人。
  技术是历史性的存在,技术到底会有怎样的效应,必须在大历史尺度中才能看得比较清楚。(200页)
  68.Every dog has its day. 每一种新媒介都会有自己的光辉,不同媒介在互动互补中向前演进,只要形不成绝对的替代关系,媒介的持续存在便是可能的。媒介融合也只是媒介的一种形态,而不能绝对替代每一种单一的媒介形态。单一 与融合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204页)
  69.如果有了方便的,人们就会/迟早会放弃不方便的,这是生命、生活生产中的“经济”规律,没有几个人愿意明明白白自觉自愿地浪费生命;如果从这一点出发,仅就新闻传播而言,报纸是死路一条;人们可以挽救,但也大致只能苟延残喘,真是那句话:活着不如死了。但“新闻”之外,将是什么,尚需另一种观察与思考。(213页)
  70.在信息过剩时代,大部分人把不少的时间消耗在无用的信息中,一方面填补了他们的空闲,但同时也割裂了他们连续的时空、碎片化了整体做事的可能,分离了连续的思维,更突出的是,新媒介已经使很多人成了“分神”式的动物,间歇性的神经病患者,不经意的无聊注意者;垃圾信息在创造着一批又一批的垃圾人和垃圾爱好者。新媒介正在创造/制造着无所不知和不知所知的人。(214页)
  71.多元文化的交流,造成的不仅是多元之间的交流,也造成多元间的消异,最终则可能是多元的融合与同化,从而失去了多元的光彩。这就像原创的节目,在相互模仿交流后达到乏味的同质。(217页)
  72.当事实充分时,我们腾飞的翅膀坚挺而丰满,但也可能呆板而强硬;当没有充分的事实时,我们的想象不仅跌宕起伏也会异想天开;各有各的可能;知道了结果的人生比绽开的人生其实寡淡乏味得多。(218页)■
  
杨保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研究员。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