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93页
  • 94页
  • 95页
  • 96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手机拍照胜任新闻摄影
——外国报纸布鲁塞尔恐袭案报道头版概览
■郭建良
  2016年3月22日,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札范登机场和马尔比克地铁站遭遇SISI恐怖袭击,34人死亡,200多人受伤。比利时总理米歇尔谴责这一“盲目、暴力与怯懦的”的攻击,称这是比利时“黑暗的一天”。各国主流报纸头版均将其作为关注的焦点,所配大幅照片有展现恐袭惨状的,有表现有序撤离的,有拍摄相互救助的,有记录人们悼念的……版面设计体现出感情充沛、内涵丰富、发人深思的特点。
  
手机拍照功能完全胜任新闻摄影
  手机拍摄的照片第一次大规模出现在世界主流报纸头版是2005年7月8日,报道伦敦地铁爆炸案的时候。由于当时手机的像素还不高,画面质量相当差,大多数报纸编辑没有给出太大的版面。《纽约时报》虽然顶格使用了一幅“手机照”,但是心里不踏实,又“追加”使用了一幅专业相机户外拍摄的技术质量很好的照片,以平衡“手机照”低劣的视觉效果,给出的版面却只是“手机照”的二分之一。当时一些主流大报的专业摄影记者曾悲观地认为“职业新闻摄影人饭碗不保”。
  2016年3月23日,在法国巴黎出版的《解放报》头版,普通乘客在遭袭击的马尔比克地铁站内用手机拍摄的照片铺满整个页面,照片上,漆黑的地铁通道里一众乘客正沿着铁轨朝着光亮的方向转移。黑色调的照片传递出沉重、悲伤、愤怒、哀悼的情感。报头上原本铺红色底的菱形图标也改成了比利时国旗黑、黄、红三色底,以表达对遭遇不幸的比利时的同情和慰问。版面底部居中白色大字注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2016年3月22日布鲁塞尔”(BRUXELLES 22 MARS 2016),除此之外版面上再无文字和其他视觉形象,整个版面传递出无以言表的愤怒与悲伤。(图1 图1见本期封三)
  同一天法国共产党机关报《人道报》头版,也整版使用了一张乘客在地铁隧道中用手机拍摄的照片。画面上明亮的灯光照耀着弥漫的烟雾,远处只有一个提包乘客的影子,更显得隧道内昏暗恐怖。压图通栏主标题:“杀人犯疯狂袭击布鲁塞尔”(La furie meurtrière frappe Bruxelles)。编辑用一串曾遭遇恐怖袭击的地名做了引题:“突尼斯,贝鲁特,巴黎,巴马科……”(Après TunisBeyrouth, parisBamako…)。副标题:“恐怖分子的系列爆炸,造成至少34人死亡,200多人受伤”(Série d’explosions terrorists. Au moins 34 mortsplus de 200 blessés)(图2 图2见本期第93页)。
  当然,还有许多大报在头版使用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手机照”,简直就是当年伦敦地铁爆炸案报道中主流大报头版集中使用“手机照”的翻版,只是版面给得更大,大多为整版使用。十年过去了,手机的拍照功能已经相当成熟,完全胜任新闻摄影,而且具有方便灵活、即拍即传即发表等专业相机所不具有的优势。
  
“丁丁”形象成为创作灵感
  布鲁塞尔不仅是比利时的首都,也是欧盟的首都、欧洲的心脏,还是许多著名艺术形象的诞生地,比如漫画人物“丁丁”这一世界漫画史上极其重要的形象。此次“布鲁塞尔恐袭案”报道中,许多艺术家借助“丁丁”创作了一幅又一幅耐人寻味的作品,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含义深刻的版面。
  1907年5月22日出生于布鲁塞尔的埃尔热22岁就创作了传世经典《丁丁历险记》,塑造了一个富有正义感和冒险精神,敢于同各种邪恶势力斗争的比利时青年记者丁丁这一漫画人物。他屡屡不顾生命危险营救他人,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战争发生。他那光光的脑门上翘起一撮金黄的火苗般头发的造型早已深入人心。这样一位几乎拥有人类一切美好情操的记者深受读者喜爱,影响了几代年轻人,甚至有些青年是在“丁丁”榜样力量的吸引下开始了自己的记者生涯。
  在“丁丁”诞生87年后的今天,遇到棘手问题人们依然会想起丁丁。2016年2月6日,英国著名杂志《老骨头》(The Oldie)封面就把爱好和平、行侠仗义的记者“丁丁”作为封面人物,画面上是“丁丁”招牌式的形象:一边急匆匆地奔跑,一边穿着风衣,仿佛发生了刻不容缓的事情需要他去帮忙,宠物狗白雪(SNOWY)寸步不离地跟随着他(图3 图3见本期封三)。封面标题:“丁丁救援”(Tintin to the rescue)。
  英国《老骨头》月刊关注现实生活,风格诙谐幽默,曾被英国《独立报》评为“全国最原汁原味的杂志”,许多著名作家为该刊供稿。出这期封面的时候,谁也没有料到,一个多月后,“丁丁”的故乡发生了有史以来最惨烈的自杀式炸弹恐怖袭击。
  布鲁塞尔系列恐袭发生之后,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丁丁”形象激发了画家们的创作灵感。
  2016年3月23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出版的《地铁报》头版,漆黑的版面充满悲伤的哀悼气氛,简洁的白色线条勾画出“落泪的丁丁”形象。他坐在桌子前,左臂放在桌面上,右手抚摸着他那宠物小狗白雪,大颗眼泪从惊诧的圆眼中飘落。仰视着他的白雪也陪着主人落泪。在丁丁朝向一边,编辑将漫画中的桌面线条弯曲引向三张布鲁塞尔系列恐袭案现场小照片,照片内容与丁丁惊诧的表情形成呼应。丁丁背向一边反白大字标题:“怎么回事?”(O que deu errado?),似乎连见多识广的丁丁也不相信眼前这惨烈的系列恐袭案(图4 图4见本期封三)。
  2016年3月24日,在法国东北部阿尔萨斯地区出版的《阿尔萨斯最新消息报》(Les Dernières Nouvelles d’Alsace)头版,报眼位置黑字标题“警方公布了犯罪嫌疑人的照片”,经过褪底处理的监控录像截屏照片上,记录了三名实施恐怖袭击的嫌疑人推着行李并排进入候机大厅的情景。报头以下整个正版区只有一张漫画,画面主体形象直接借用了比利时漫画大师埃尔热《丁丁历险记》中的形象——比利时记者丁丁和丁丁的宠物小狗白雪。坐在马路牙子上的丁丁双手捂着脸神情痛苦,白雪则趴在旁边无奈地发呆。大字标题:“法国与比利时的哀痛”(La France pleure avec la Belgique)。表明法国在感同身受地安慰比利时(图5 图5见本期第95页)。
  岁月流逝,丁丁却始终保持着青春活力和勇敢精神,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也成为布鲁塞尔恐袭案漫画创作的灵感源泉,许多报纸上都能看到火苗一样特殊发型的丁丁形象。
  
“国旗版面”的特殊效果
  国旗,这一特殊的视觉符号,每逢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发生严重恐怖袭击,编辑们总会把它作为头版相关报道版面设计的重要元素加以使用。去年巴黎恐袭案之后,许多报纸头版都是法国国旗图案,这次布鲁塞尔恐袭之后,许多报纸头版也使用了比利时国旗图案,虽然同样的元素,但是设计却各有特点。
  2016年3月23日,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出版的《红眼报》(Red Eye)头版,一面“比利时国旗”铺满了整个页面,由左至右黑、黄、红三色条块如同三个自然栏规规矩矩摆在版面上。版面正中黄色“栏”里,两行法文黑色小字套用了巴黎《查理周刊》恐袭案后流行的口号“我是查理”制作了“我是布鲁塞尔”(Je suis bruxelles)标题,表明报社鲜明的态度和坚定的立场。为了突出“国旗”的整体效果,报头缩得很小之后“转移”到了页面的右下角,不熟悉这份报纸的读者甚至会看走眼,认为这不是一个报纸头版,因为没有看到报头(图6 图6见本期封三)。
  同一天,在奥地利格拉茨出版的《小报》(KLEINE ZEITUNG)头版,也是整版以比利时国旗图案铺底。底色之上,是一双合十的手的特写照片。涂了颜色的双手合在一起的时候又形成一个比利时国旗图案。平时红底反白字的报头也做了褪底处理,又恰好落在国旗图案的黑色条块中,立即具有了浓重的哀悼气氛。整个版面没有标题,只在右下角红底白字写着“布鲁塞尔3月22日”,在左下角黑底白字写着“巴黎11月13日”,比利时和法国遭遇恐怖袭击的时间。国旗图案的叠加,肃穆版式的设计,使全国都在为恐袭中遇难者祈祷的含义跃然纸上,也让全球都在为比利时加油鼓劲的愿望显得厚重而深沉(图7 图7见本期封三)。
  2016年3月23日,在葡萄牙里斯本出版的《P`BLICO》报头版,一幅以比利时国旗图案为创作对象的漫画几乎占满整个版面。漫画的主题是比利时正在遭受黑色恐怖的威胁。画面上,比利时三色国旗的黄、红两个色块正在被墨汁一样的黑色由上到下慢慢覆盖着,此时此刻已经覆盖了二分之一,有着十分强烈的紧迫感。版面右上角黑底红字写着“对欧洲心脏地带的攻击”,黑底白字的通栏大字标题“布鲁塞尔的恐怖”(Terror em Bruxelas)(图8 图8见本期封三)。
  同一天,巴西《Jornal do Commercio》报头版主图是一幅创作思路与葡萄牙《P`BLICO》报头版大同小异的漫画。比利时三色旗的红色部分由下而上慢慢融化成鲜红的血浆状液体正在往下滴,滴落到了国旗图案以外,滴落到了版面的地脚线上。国旗图案的黄色条块中是一个折好的黑色丝带,丝带下面是“2016年3月22日布鲁塞尔”黑字标题(图9 图9见本期封三)。
  将比利时国旗图案用得最为“抽象”的,是2016年3月23日出版的比利时《林堡要闻报》(Het Belang Van Limburg)头版,整版以比利时国旗中的黑色铺底,报头褪底成白色,通栏一组巨大的日期数字“22/3”。其中占左二分之一的“22”是国旗黄色,占右二分之一的“/3”是国旗红色,与底色的国旗黑色形成了一个“变体”的国旗图案。日期数字下是通栏反白文字“我们最黑暗的一天”(Onze zwartste dag)(图10 图10见本期封三)。
  整个版面以国旗颜色来凸显比利时遭遇史无前例的恐怖袭击的时间,又以整版的黑底来“注释”标题“22/3,我们最黑暗的一天”,构思巧,创意新,各种视觉元素都得以充分利用和发挥。
  
青年人的无奈与思考
  法国天主教《十字架报》图片选择与众不同,连续两天在头版使用年轻人痛苦、悲伤、无奈、无助的大幅照片。
  3月23日,一张呈现年轻市民无奈无助表情的照片几乎占去了整个头版。这是一群年轻人或坐在地上或靠在墙面表情无奈的侧面照。照片的底部压图大字标题很简洁,只有一个单词“震惊”(Le choc)。文章标题与图片内容似乎并不协调,是恐怖袭击令人震惊还是年轻人的无奈令人震惊?也许两者都有(图11 图11见本期封三)。
  3月24日,《十字架报》头版再次使用一张青年人无奈、无助表情的大幅相片,画面上不再是一群青年,而是一个看上去年龄更小、初中生模样的男孩,他身披国旗,侧脸低头,若有所思。相比之下,这张照片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更能打动人心。编辑在图片左上角压图制作了同样只有一个单词的大标题:“抵抗”(Résister)。左下角的内容提要中介绍了比利时各界在布鲁塞尔遭到恐怖袭击之后准备如何抵抗伊斯兰极端运动,重点强调如何捍卫欧盟的共同价值观。文章指出:“在布鲁塞尔遭到袭击之后,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内的欧盟领导人都表示,遭到袭击的不仅是布鲁塞尔,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欧盟,是欧盟的民主制度,欧盟的原则,以及欧盟的价值观。”(图12 图12见本期第96页)。
  《十字架报》与众不同的头版图片是在引发大家的思考?文章写到:“倘若欧盟各国从此以后能够团结一致,共同维护欧盟的核心价值,那才是对布鲁塞尔恐袭中丧生的31人以及受伤的270人的最好的安慰。”■
  
郭建良/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本文为作者承担的该校社科课题“海外报纸图片研究”内容之一。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