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59页
  • 60页
  • 61页
  • 62页
  • 63页
  • 64页
  • 65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新闻业传统的继承与革新
——对10家数字媒体创业公司宣言的分析
■於红梅编译
  【本文提要】受大投资商、风险资本和技术企业青睐的营利性数字新闻初创公司,在新闻产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基于此,本文考察了10个这样的公司,并聚焦于它们的各种创业宣言。这些宣言试图界定新闻业如何在改变——或是没变。通过识别和兜售技术革新的优越性,这些宣言在肯定和批评当下新闻实践的同时,也对新闻业与技术之间长期存在的边界问题展开了重新思考。
  【关键词】数字新闻 创新 宣言 元新闻话语 移动新闻 新闻初创公司
  【中图分类号】G210
  在当下关于新闻业生存能力各种令人绝望和沮丧的论调下,也出现了一个令人颇为惊讶的景象,就是对新一代数字新闻机构的大力投资。
  作为媒体创业的新种类,这些机构是营利性的,由风险投资、技术企业和大公司注资成立。我们称之为“新闻创业公司”(news startups)。由于有资金来源,使得这些公司可以暂时不考虑营利目标,而是聚焦于创新、试验和成长。①“永久地测试”②、“一而再,再而三地” ③、“失败的自由”,这些用语多多少少也概括出了关于创业的文化话语。
  为了在早已拥挤不堪的新闻竞技场中赢得注意力、获得权威性,这些新闻创业公司需要用清晰的语言,说明自己能为当下这个行业做出什么独特的贡献。它们发布的各种“宣言”(manifestos),通过确认其所遵从的原则及在该原则指导下将展开的实践活动,指明了公司的使命所在。而在更宽泛的层面上,这些创业宣言既肯定又批评了作为过程和实践的传统新闻业。
  本文将这些数字新闻机构的创业“宣言”作为元新闻话语(meta journalistic discourse)范例进行分析。④所谓的元新闻话语,是阐释性话语的一种特定形式,所分析的是新闻工作的表现状况、规范性假设前提以及符合该前提的实践活动等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宣言既有对新闻业现状的评估,也有对未来新闻形式的主张。基于数字新闻既定范式的缺失和媒介发生的巨大变革,这些网站竞相去界定数字新闻是什么样的、重建新闻业的边界以及采用正当化新闻内容的策略。以此,这些宣言参与了新闻权威性的话语建构。
  这项研究以8个美国和2个欧洲的数字新闻创业公司为案例(表1 表1见本期第60页),以讨论它们创业宣言中的构成元素和纷繁芜杂的策略。这些新闻机构形式多样,有些是新闻聚合商,有些只开发移动产品,有些提供浓缩新闻或是长篇报道(Longform news),还有些则是致力于提供小众新闻(niche news)。这些机构的共同点是,在许多公司宣称传统新闻业注定要灭亡的时候,它们却吸纳大量投资、从零开始,建立一个营利性的新闻公司。⑤
  作为研究对象的“宣言”主要是它们网页上的介绍性宣传——往往勾勒出这些初创公司的目标和实现过程。有些是极为详尽的公司介绍,也有些较为随意的博客文字,也有视频(我们转换成文字进行处理),还有些网站的宣言并不只一个,我们也一并纳入到样本中,因此最后整个样本共计17个。
  作为元新闻话语的一种形式,这些新闻初创公司的创业宣言将新闻的社会角色表达与旨在提升新闻的具体革新措施表述相交织在一起。这些话语往往通过阐释性和重复的方式,让受众、广告商、投资者等确信它们所展示愿景的正确性。
  
一、对传统新闻业的传承与革新
  数字新闻创业公司所要面对的挑战,不仅包括如何获得长期的资金支持,还包括如何将自己打造成为这个世界的合法记录者。
  在充满竞争的新闻市场上,数字新闻初创公司需要将自己同现存新闻业区别开来。因此也就出现了既要批评当下新闻业的不足,又要依赖新闻业机制化的正当性之间的张力。换句话说,这些创业宣言要体现出传承与革新的平衡——既是新闻业的构成部分,又与传统新闻模式不同。
  因此,也带来了有关讲述新闻故事方式的革新,比如以数据为中心的报道、更短的报道、长篇形态的解释性报道和小众导向的新闻。
  比如,在以数据新闻为导向的FiveThirtyEight的宣言中,网站创建者Nate Silver在指出传统新闻缺乏数据为中心的报道之前,也承认了传统新闻业的价值:“问题不在于没有引用量化的证据。当然可以用轶事趣闻和临时即兴的方式,而不是精确和实证的方式来进行新闻报道,但问题在于没能提出有关数据的正确的问题”。继而,Silver也缓和了他的批评:“我们采取的方法,并不是要替代‘传统的’或是常规的新闻。我们对收集原始信息、报道原创新闻的记者充满了最大程度的敬意。”不过,他同时也指出,FiveThirtyEight具有分析能力和娴熟技术的员工,将会进一步提升新闻报道水平,不仅是“对于数据的分析,还有数据的视觉化、计算机编程以及精通数据的(data-literate)报道”。这样的宣称,一方面体现了对传统新闻为公众提供原创的、重要的新闻故事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清晰表达了对它的批评,即传统新闻报道没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数据。
  创业宣言中,比较一致的批评是针对传统媒体运行的时空节奏而展开的,即这样的时空节奏限制了新闻的生产。不过,数字媒体公司提出的补救方案则各不相同,比如要么是更慢的、长篇形态的、解释性报道,要么是更快的、增量新闻(incremental news)。
  更快新闻流的提倡者强调的是信息的传递方式,即在拥挤的媒介环境中进行简洁报道。比如,Summly认为“口袋大小的新闻”(pocket sized news)对于年轻的新闻消费者而言更容易接受:
  这一款产品的设想是由我们这代人所激发的,快速且有针对性的内容消费方式。这对于任何在为信息过载所困扰,以及想要在移动设备上以无缝方式消费新闻和其他内容的人而言,都是有用的。
  Inside同样兜售着它“实时”传播新闻的能力:“我们所有的产品,都是为了节省你的时间而设计的。”
  Circa也强调了简短:“一分钟内刷过或是读完整个故事,这个容易做到。”Circa所提供的产品以时间为导向,用数量和速度取代了深度。当然,突发新闻一直是现代新闻业的构成部分,以质量为代价来追求速度也往往会成为批评的靶子。⑥数字媒体的即时发布能力,加速了各方力量重新关注新闻是如何传播的,而不是什么是新闻。
  与采用简洁报道的权宜之计形成对比,一些新创公司更加强调信息的完整性而不是速度。FiveThirtyEight写道:“牺牲的是速度——我们不太可能成为第一个报道或评论新闻故事的机构”。Matter也指出,与频繁更新的新闻网站相比,该公司则是提供时间-浓缩(time-intensive)的“叙述性非虚构”产品。这样的表述也再次体现了对传统新闻运转的温和批评:那些无法被纳入到新闻生产计划中的深度报道,很可能因此被删减。这些新闻初创公司提供了替代方案,试图克服时间的局限,并承诺将带来更好的新闻。
  类似地,Vox将其独特的价值定位在源于数字技术的可供性。这不是针对传统新闻模式本身,而是对媒介形式的批评。正如Vox所说:“媒介的本质,空间受限的本质,使得我们不能把你所需要的所有信息都放进来。但是,在网络上,我们不再受此限制。我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同时,Vox也清晰地将自己定位在,一边通过向受众传递信息以符合对于新闻社会角色根深蒂固的期待,一边也在矫正基于媒介形式本身所带来的有碍于这一角色实现的不足之处。Vox的宣言写道:
  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要告诉你刚刚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对这些刚发生事情的感受,这将保证你能够明白刚发生了什么。我们将传递传统新闻无法传达的许多场景化信息。
  在线模式赋予Vox数字化能力来创新故事的形式,但有关这一创新的争论又深深根植在对新闻的传统理解当中。
  Ozy在宣言中并没有像Circa和Vox那样充满了宏图大志的语汇,它的标签:“更聪明、更新鲜、与众不同”,则预示了数字化平台将使受众有更好的机会获得新的和独特的故事。而除了这一新奇的标签设计外,Ozy如此兜售它的故事呈现方式:“证明新闻可以同时变得尖锐泼辣、具有教育意义、增加见闻和鼓舞人心。”可见,这样的宣称所指向的并不是新闻工作内容的变化,而是以一种更加有趣的和省时的方式呈现新闻的尝试。
  其它新闻初创公司,通过对如何讲述新闻故事所能做出的特定贡献的话语表述,来体现其重要性。Vocativ用一个视频宣言加以解释:
  在表面之下,有一个更大的故事……如果你知道如何去发现它。Vocativ搜索了你通过Google或Facebook所不能看到的80%的互联网络。这被称为深度网络。Vocativ独有的技术将深挖数据的宇宙,以揭示其他人没有看到的全世界范围内正在发生的事件。
  以此,Vocativ既展现了它挖掘深度网络的超凡技术,同时也背书了新闻业的核心原则所在。宣言还吹嘘道:“Vocativ是第一个揭示,第一个报道,第一个脚踏实地……(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发现原创故事、隐藏的视角、显露中的趋势以及未被听到的声音。”以此,Vocativ凸显出它的优势在于真实的报道,以及对发现新闻和及时性报道的强调,这些都是新闻业长期以来耳熟能详的比喻了。在表明自己会做得更好的同时,Vocativ也指责了当下新闻业并没能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
  上述这些创业宣言表明数字媒体初创公司处于一个更大的机制性框架中,与其相伴随的,既有对传统新闻业的规范性承诺又有来自未能实现该承诺所着眼的崇高目标而带来的挫败感。⑦
  营利性实体往往有着追求利润的冲动,然而在宣言中,这些网站的商业策略却是明显缺失的。取而代之的是花费大量精力建构出一个新闻业的愿景,以维持文化上的权威性,而这也是正当化新闻来源所需考虑的。以此为目标,宣言中所采用的修辞用语也主要是为突出该网站的定位提供各种论据,而不是要将其与传统新闻业远远隔开。在表达网站所能提供的新形式将如何改善新闻的同时,这些初创公司也不得不把握好创新和传统之间的张力。最终,在内部相互区别和外部层层压力之下,它们在一个既定的新闻场域中展开运作。⑧
  
二、跨越新闻业和技术的鸿沟
  如前所述,尽管创业宣言经常对传统新闻业,特别是其形式和媒介局限进行温和的批判,它们仍然经常依赖核心新闻模式和承诺来为其网站的创新提供正当性。虽然这些宣言许诺致力于改善新闻,它们又以一种全新的新闻组织类型而显得与众不同。通过确认同时身为新闻和技术公司,它们公开地触及新闻创新的一个核心紧张点,从而融合了两种时常被认为相反或难以兼容的文化。除此之外,这种对技术相关性的宣称将这些公司牢固地置身于初创公司和技术试验的文化当中。
  长久以来,作为文化实践的新闻业和它的技术人员、创新和实践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尽管新闻生产作为一种经过处理的文本一直以来都是非常技术性的,但新闻编辑室常常将新闻采编人员和技术人员区隔开。⑨
  许多新闻初创公司公开地试图消除存在于新闻业和技术认同之间的界限。Vox的副总裁 Trei Brundrett 清楚地表达了这种融合:“我们不仅仅是一家媒体公司,我们也是一家技术公司。”同样地,First Look宣称它是“技术公司和新型新闻编辑室之间的婚姻”——非常贴切,因为其创始人 Pieree Omidyar 也创办了eBay。上文提到的Vocativ也将其定位为“一个媒体和技术风险公司”,用来跨越新闻业和技术的鸿沟。
  通过打破新闻业和技术之间的边界,强调创新的努力,这些公司的创业宣言常常表明它们产品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提升用户的新闻消费体验。欧洲的微支付(micropayment)新闻聚合商Blendle表示:“Blendle建立在对伟大新闻的热爱之上。这是一种为下一代设计的(更符合网络体验的)展现形式,用来发现和阅读报纸、杂志中的最佳文章,并提供最佳的新闻消费体验”。
  对使用技术提升用户体验的强调也进一步延展到移动端的运用程序上。Nick D’Aloisio在15岁那年创办了移动聚合应用程序Summly,他在宣言中解释了他对现有新闻媒体的不满:
  我尤其对移动新闻感兴趣——但是使用体验很糟糕,常常充满等待和挫败。新闻非常重要!但我不觉得我们这一代正在以恰当的方式获取新闻,部分是由于当我们的生活已大部分数字化以后,现有的技术并不能以最好的方式让我们接触到新闻内容。所以当时我希望能做些什么对此加以改善。
  就此而言,并不是作为多样形式的新闻本身出了错,而是缺乏针对新出现的移动技术的合适平台,这才是问题症结所在。
  Circa也对其改进移动新闻空间的使用体验这一创新贡献加以阐释:“我们第一个创造了真正的移动优先新闻体验,而不是试图将现有新闻内容强行纳入一个新的环境。Circa以一种让人迷醉的移动体验,带来了既全面又有针对性的新闻更新。”同样的,Inside的宣言强调其独特的“移动装置——特别为智能手机所匹配”,同时向用户解释浏览内容是如何轻而易举:“除使用拇指外你不需要其它任何东西,可将你的桌台依你心愿束之高阁。”简而言之,所有这些初创公司并不追求再造新闻的定位,而是注重于提升新闻消费的体验。这一策略意味着要消除横亘于新闻与制作、技术之间的鸿沟。
  总而言之,初创公司利用优越的技术来凸显它们和传统新闻业的不同。通过宣称其产品整合了最佳的技术和新闻体验,这些公司对没有做到此点的现有媒体提出了间接的批评。但是,它们并没有倡导颠覆新闻的核心理念和重新打造新闻生产的认识论基础。相反,它们通过改进新闻的呈现方式和投放技术来改变新闻。当然,新闻形式的改变和新闻正当性策略的改变相互关联。⑩虽然它们所提供的主张没有对新闻做出正面冲击,但对跨越技术/新闻鸿沟的强调则具有了更大的象征功能,即将初创公司置于风险投资和程序化领域里,以及更为广义的看重技术创新的创新公司文化/心态中——以上这些都和传统新闻鲜有连接。因此,通过许诺技术手段来改进新闻,诸如更强的技术支撑,更佳的用户体验,对日益复杂化的信息环境更好的技术解决手段,创业宣言也对来自具有不同社会理念的多个领域进行了划界。[11]
  
三、勇于应对变化或承认错误
  初创公司,尤其是那些技术领域的公司,视自己为成长中的公司,有别于那些拥有丰富经验和真正传统的组织。[12]和传统公司不同,技术性初创公司强调试验、原型开发以及对变化的渴望。[13]对数字新闻初创公司而言,技术世界里的不完备性,产品测试,以及软性推出(soft launch)和传统新闻所强调的既定流程和缓慢变化格格不入。有关新闻编辑室的民族志研究对过度依赖于机构惯性而缺乏变化的编辑室文化提出过类似批评。[14]不断发生的技术调适和新闻对确定性的要求,这两者之间的张力造成新闻初创公司具有了我们所称的“实验性态度”(experimental attitude)。
  实验性态度的标志是对持续性和应对性创新的公开承认,以及不甘心保持稳定的状态。如同Vox用大写字母所宣示的“我们将永远是未成品”。这种反复声明的立场显示,初创公司公开地面对不确定性,而不是假设可预知一个成功的数字媒体。在同一篇文章中,Vox还写道:“寻找在网络上做解释性新闻最好的方法,除了实干,别无他法。”对实验的需求远远超出建立确定性。
  First Look也采取了实验性态度,并以此将缺少固定答案从自己的弱点变成优势:“我们的目标是实验、创新和克服现有障碍,使得新闻从业者更容易传递我们都需要的能发人深省的故事。”
  实验性态度包括了对潜在失败的一种认识。在任何有关这一态度的文本中,Matter的宣称可能是最模糊,也是最简洁的:“Matter想要做些尝试”,继而,它补充道:“我们不想搞砸,但有时我们可能会搞砸(先对此表示抱歉)。”FiveThirtyEight也有同样的预知:“我们将尽量不搞砸。我们希望自己的错误是最诚实的”。这样的实验性态度建立了与其受众的一种特定关系,其中,这些宣言促使受众允许这些新闻网站进行试验以及失败的可能。
  通过宣示这些立场,创业宣言含蓄地对传统新闻业应对变化或承认错误的缓慢做出了批评。实验的态度与职业化新闻确定的单一声音形成对比。[15]传统新闻模糊的确定性让位于一种容忍偶尔失误但不断改进的态度。风险被视为媒体机构的优点之一,失误被视为在一个快速变化的媒体环境中追求提供最佳使用体验目标的代价。这种态度源于对媒体技术将继续发展的期待,需要快捷的新闻实践适应创新。同时,也是和传统新闻模式的分道扬镳,因为后者注重连续性、不透明性和新闻形式的统一性。通过承认风险和强调透明度,相信开放性姿态将强化和用户的关系,这种态度改变了新闻权威性的基础。[16]而这一举动也从迭代维度(iterative dimension)重构了新闻权威性的基础。它将信任的基础从默认的新闻媒体结构的永久性转移到新闻形式将不断以各种方式被评估、被改进的流动性中。
  
结 论
  通过各式各样的宣言,本文考察的数字新闻初创公司将其产品创新置于对如下问题的阐释之中,包括新闻如何运作,新闻的弱点是什么,已经如何加以改进。宣言给媒体新成员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它们可以在其中就如何改变新闻,如何想象并最终创造新模式和新实践,进行理想化的抒发。新闻初创公司吸引了新闻业的关注和热情,并促发了有关新闻产业前景的进一步讨论。这些讨论主要围绕投资模式、技术创新以及提供新闻给消费者的不同形式而展开。公司的创业宣言也应该在这个场景中加以理解。虽然由技术企业、风险投资或大公司投资的新闻初创公司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现象,但它们的存在推动了我们评估传统新闻业应对数字时代技术、文化和政治变化的努力。凡此种种,这些宣言体现了新闻是如何被想象的,因而对我们检视新闻界如何应对汹涌而来的不同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尽管这些新闻初创公司是新来者,它们没有试图取代新闻领域,而是通过提供能使新闻更好地服务于公众的新产品,以此也体现了它们尊崇并希望推进现有的新闻追求和理解。宣言展示了重新想象新闻业和技术之间边界的期待,通过运用优势技术创造更为复杂精细的机构和产品。技术上的精致,更好的用户体验,以及一种认可实验的文化,对不积极回应创新和变化的新闻叙事提出了挑战。这些公司展示了在产品和文化上更快捷、主动地整合技术和新闻的姿态。与此同时,它们置新闻于更大的创业领域之中,吸收其中的一些承诺,诸如实验的态度,而这是传统新闻业所没有的,且这样的态度也不包含在传统新闻业获取其正当性的策略当中。简而言之,虽然在这些创业宣言中没有范式层面上的突变,它们还是推动扩展了新闻文化以吸纳以往不多见的做法和规范性承诺。
  不可否认,这些初创公司的前景具有不确定性。毫无疑问,其中的一些公司会关门大吉,新的公司会不断出现(我们所考察的Circa,已经停止运营,它的创建者正在为其技术寻找买家)。新闻史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失败的历史,源于技术、人口、识字率和政治文化的变化都改变了新闻的运作方式。初创公司发展的前景和新闻产业的现实为我们理解宣言提供了更大的场景。作为元新闻话语的范例,这些文本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公司的创建者如何形塑其网站。通过这一公开举动,他们同时也拥戴了理解新闻的特定模式。而为了将其网站置于场景之中,他们必须打造一个更大的媒体场景形象。这项研究认为,这样的阐释性的,而不是描述性的行为,对新闻共享意义的形成以及新出现的事关新闻界未来多年的举措都将产生影响。■
  
於红梅/上海政法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本文原题为“News Startups as Agents of Innovation”,原载于Digital Journalism,2015年8月28日网络版,原文作者马特·卡尔森(Matt Carlson)系美国圣路易斯大学传播系副教授;妮可·厄舍(Nikki Usher)系乔治华盛顿大学媒体与公共事务学院助理教授。译文对原文做了删减。
  
注释:
①③Engel, Jerome S. 2011. “Accelerating Corporate Innovation: Lessons from the Venture Capital Model.” 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 54 (3): 36–43.
②NeffGina, and David Stark. 2004. “Permanently Beta.” In Society Online, edited by Philip N. Howard and Steve Jones173–188. Thousand Oaks: Sage.
④Carlson, Matt. forthcoming. “Metajournalistic Discourse and the Meanings of Journalism: Definitional ControlBoundary Work, and Legitimation.” Communication Theory.
⑤McChesney, Robert W.and Victor Pickard. 2011. Will the Last Reporter Please Turn out the Lights? New York: The New Press.?
⑥Lewis, Justin, and Stephen Cushion. 2009. “The Thirst to Be First: An Analysis of Breaking News Storie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24-Hour News Coverage in the UK.” Journalism Practice 3 (3): 304–318.
⑦DahlgrenPeter. 1992. “Introduction.” In Journalism and Popular Cultureedited by PeterDahlgren and Colin Sparks, 1–23. London: Sage.
⑧BourdieuPierre. 2005. “The Political Fieldthe Social Science Fieldand the Journalistic Field.”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dited by Rodney Benson and Erik Neveu29–47. Cambridge: Polity.
⑨Boczkowski 2004;Usher 2014;AndersonC. W. 2013. Rebuilding the News. Philadelphia, P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BoczkowskiPablo J. 2004. Digitizing the News. CambridgeMA: MIT Press;Usher, Nikki. 2014. Making News at the New York time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⑩[15]BarnhurstKevin G.and John C. Nerone. 2001. The Form of News: A History.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1]Carlson, Matt. 2015b. “The Many Boundaries of Journalism.” In Boundaries of Journalism, edited by Matt Carlson and Seth C. Lewis1–18. New York: Routledge.
[12]NeffGina, and David Stark. 2004. “Permanently Beta.” In Society Online, edited by Philip N. Howard and Steve Jones173–188. Thousand Oaks: Sage.
[13]RiesEric. 2011. The Lean Startup: How Today’s Entrepreneur’s Use Continuous Innovation to Create Radically Successful Businesse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4]BoczkowskiPablo J. 2004. Digitizing the News. CambridgeMA: MIT Press.;RyfeDavid. 2012. Can Journalism Survive? Cambridge: Polity.?
[16]SingerJane. 2015. “Out of Bounds: Professional Norms as Boundary Markers.” In Boundaries of Journalism, edited by Matt Carlson and Seth C. Lewis21–36. New York: Routledge.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