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抽象的政策 直观的解读
——国外报纸中国“二孩政策”报道图片使用分析
■郭建良
  2015年12月9日,世界银行警告:到2040年中国劳动人口将减少超过10%,即减少9000万。此前的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告中已经宣布了强制实施36年的“独生子女”政策的终结,允许所有夫妇生育两个孩子。这一人口政策的重大变化,引起世界各国媒体的广泛关注。
  怎样用图片形象地报道抽象的政策,这是让图片编辑们颇费脑筋的事情。
  
图解新闻
  用图片的形式图解政策性新闻的核心内容,这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做到的。图片拍摄和使用方法,可以生动形象、简洁明了、清晰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
  2015年10月30日,加拿大 《环球邮报》 (The Globe and Mail)头版主图就是一张“图解新闻”的照片。这幅署名“中国日报/路透社”的照片拍摄于2014年的安徽合肥,画面上名叫Li Yan (音译李艳)的待产孕妇躺在床上,她女儿趴在她巨大的肚子上听胎儿的动静。图片说明中介绍说“李艳获得了特殊的二胎生育许可证(大概是指单独二孩)。中国周四宣布,将放弃严格的一胎化政策”。虽然是一幅资料照片,此时但此刻使用,显示出它的时效性,清晰传递了新政策所包含的信息。编辑给这幅照片加的大标题是“中国有争议的独生子女政策在经济和社会压力下崩溃了”(图1 图1见本期封三)。
  法国《世界报》(le monde)头版主图是三对双胞胎的可爱形象,含蓄地呼应了压图主标题“在中国,独生子女信条终结”和副标题“中国共产党于10月29日允许所有的夫妇都可以生二胎”的内容(图2 图2见本期封三)。
  
回顾历史
  2015年10月30日出版的英国《卫报》头版头条,通栏大标题是“中国放弃独生子女政策”。编辑选用了来自路透社Carlos Barria的一组“大头像”。摄影师从1到36岁年龄段人群中,不同年龄各选一人,拍摄横幅正面看着镜头的大头像,除了1岁和2岁的婴儿在床上拍摄以外,其余34人均在户外自然光条件下拍摄。这些生动自然的生活照,按照年龄顺序,纵横各六张,拼成一个颇为“壮观”的头像“大图”。时光荏苒,岁月变化,清晰写在每张脸上,以此回顾自1979年“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36年的历史。看得出,Carlos Barria是个有心的摄影记者,因为这个创意不会是一拍脑门、灵机一动产生的,一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长期准备。虽然排版了无新意,但是构思却非常巧妙,在所有相关图片报道中显得与众不同(图3 图3见本期封三)。
  10月30日,荷兰《人民报》(DE VOLKSKRANT)头版主图也是“历史回顾”。编辑给题为“中国终于让步,可生两个孩子”的文章配发的图片,是一组很多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计划生育宣传画,上面的口号如今看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最右下角图画中的口号是“搞好计划生育 促进经济发展”。当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如今废除它也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图4 图4见本期封三)。
  
揭示“原因”
  10月30日在香港出版的《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头版头条也是“中国废除独生子女政策”,编辑为这篇文章配发的图片,是宣布废除“独生子女”政策的当天,记者在天安门广场拍摄的一张照片。作者采用“对立统一”的构图方法,将有序地排成一行等待拍照的6位老年人与一个玩耍的幼儿组合在一个画面中,使矛盾和对立的视觉形象,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老幼、大小、高矮、多少……等矛盾因素的强烈对比,使得幼儿的形象格外醒目,再加上照片说明中“独生子女”小标题的提示,“孩子”这一主体形象就更加突出。背景上的天安门城楼,不仅交代了“地点”这一新闻要素,更有其象征意义。
  这看似信手拈来的一张照片,却形象地诠释了“独生子女”政策被废除这一重大新闻的主要缘由——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幅照片不但形象地报道了抽象的政策新闻,而且对“原因”这一难以用摄影形式表现的新闻要素做了非常形象、且意味深长的表现(图5 图5见本期封三)。
  在美国纽约出版的《华尔街日报》头版主图也注重对“原因”的解读,只是这种解读更体现出金融类大报特点。在这个由照片、图表组成的图片区,可以清晰看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照片是两个新生儿,除了提示这是一个有关人口问题的新闻以外没有更多的内涵。照片的左侧是触目惊心的人口性别比例对照表:2008年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差异达到高峰的120比100。2014年虽然有所回落依然高达116比100。而同年世界平均水平是105比100;左下角粉红色坐标图是从1950年至2050年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前曲线斜率明显大于实施之后;右下图是1950年至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15岁到64岁)曲线图,取样对象分别是中国、美国、印度,世界平均线。粉红色的是“中国线”,可以看到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0年达到高峰,随后快速下降,到2050年将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图6 图6见本期封三)。
  同一天出版的英国《独立报》头版头条,也在表现废除独生子女政策的“原因”这一新闻要素上下了一番功夫。这幅来自盖蒂图片社的照片拍摄的是一个幼儿专注地看着玻璃墙里映衬出来的自己影像的情节。作者选择了侧面拍摄,画面中形成了左右完全对称的形象结构。虽然是侧面拍摄,但是近乎特写的景别依然将孩子孤独的表情和困惑的眼神展现得真真切切。这是一个穿着十分讲究的城里孩子,读者很自然地会联想到住在高楼大厦里“老死不相往来”的城市邻里关系,联想到既没有兄弟姐妹又缺乏好友玩伴的城里孩子孤独的成长过程,而童年的孤独会对孩子的一生构成负面影响。照片说明写道:“在北京,一个孩子看着玻璃窗里的自己。政府刚刚宣布了一个结束该国备受争议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决定。”虽然只有短短两句话,却已经形成了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含蓄地交代了政策变化的原因——独生子女过于孤独(图7 图7见本期封三)。
  
深化主题
  2015年10月30日,荷兰《忠诚报》(Trouw)头版头条大标题“独生子女政策寿终正寝”,下半版的蓝色标题是“中国少出生4亿人口”,最右边一个自然栏是对两位中国青年的采访,分别用他们的话做了文章标题:27岁的Fang Bing(方冰)说的是“自己孤独的成长过程”,33岁的Zheng Ran(郑然)强调“生第二胎成本太高”。
  整个版面最醒目的当然还是图片。这幅图片是来自《纽约时报》,由Chang W. lee拍摄的资料照片。画面记录的是中国著名画家张晓刚站在桌子上,双手各拿一把刷子正在创作他的《血缘——大家庭》系列油画的情景。画家在整幅照片中所占比例不大,且处在画面的右边沿,又是以背影的形式出现,在巨大的油画面前显得“渺小”,甚至会被读者忽略。油画是作者以自家相册里家庭合影的老照片为蓝本,用灰暗的中性色调和超现实的风格笔触为四口之家画像,父母神情严肃,孩子表情呆板,每个人物都大睁着眼睛,目光空洞地看着前方。在冷漠凝视的目光之外,非常突兀地出现了极为刺目的红黄色块,透明地附着在孩子的头部和颈部,与父母灰色的容貌构成鲜明对比(图8 图8见本期第96页)。
  其实,画家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系列油画中经典的构图形式是“三人合影”—— 取自因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而产生的核心家庭。这已是血缘关系的最小家庭形式了,却非要用“大家庭”命名,有着明显的对“独生子女”政策反思的意味。而《忠诚报》这张照片上展示的“四人合影”油画在“大家庭”系列中绝少出现,却是对“终止独生子女,放开二胎生育”的暗示和图解。编辑给这幅新闻照片制作了一个与《大家庭》恰好相反的标题——“小家庭时代”(De generatie van kleine families),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中国的核心家庭会是油画上的这幅景象。
  这幅“绑定”了著名画家的著名油画的新闻照片,蕴含了比油画本身更加丰富的内涵。这也是新闻照片深化主题的方法之一。■
  
郭建良/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本文为作者承担的该校社科课题“海外报纸图片研究”内容之一。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