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87页
  • 88页
  • 89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新媒体时代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新挑战
■莫昱茜
  【本文提要】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的市场份额也面临各种音频应用带来的用户分流,要保持用户规模以及使用户行为长期化,传统广播需要充分发挥其主持人的竞争优势。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主持人如何发挥自身综合优势,为平台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创新的方案,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广播主持人需具备的业务素质以及具体能力要求。
  【关键词】广播 新媒体 主持人 
  【中图分类号】G212
  面对新媒体的风起云涌,虽然广播借助车轮呈现较强的抗击打能力,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因此,身为广播灵魂的主持如何用自己的主持技巧形成新媒体语境下的听众群,就成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一线主持实践出发,探究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节目的主持需具备的业务素质以及具体能力要求。
  
一、生存与发展:传统广播的新媒体挑战
  1.新媒体对广播的冲击
  本世纪初前后,汽车时代的到来拯救了一度低迷的广播,经过大约十年的高速发展,伴随着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异军突起,借助技术设备的日新月异,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一个自媒体时代仿佛一夜之间来临,继报刊、电视受到巨大冲击之后,广播发展的高速列车也缓缓制动,高歌猛进的阻力渐显。
  当前,几乎所有的广播电台都渴望车上市场,而我国的汽车时代依然方兴未艾,与此同时,车上收听的选择范围日益丰富,各种音频介质、智能手机音频端等因其高质量、多品种、自主化等优势而大量分流广播听众,且已有搭载4G网络的汽车出现,诸如喜马拉雅、蜻蜓、考拉等音频应用可以直接植入操作面板,用户随心所欲订阅自己想要的节目,拥有绝对的选择权,这些都是传统广播电台无法提供的。此外,除了少数国内交通极其拥堵的特大型城市以及一般大中城市的高峰时段,路况资讯已不足以构成电台的核心竞争力;微信、微博的兴起,也使路况资源唾手可得、取用自如,况且受众不需要付出巨大的广告收听成本,何乐而不为?
  在日趋萎缩的居家收听环境中,广播的伴随性也逐渐为电视、手机、平板分享。人们对信息纯净性的需求又导致对广告泛滥的抵触,这条广播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
  上述种种矛盾对传统广播现阶段的发展形成了桎梏,核心焦点则在于如何重塑对受众的吸引力,转而构成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一个破解之道在于充分发挥广播的核心竞争力——主持人的优势。
  2.依靠主持人把控市场
  广播是受新媒体冲击相对最小的传统媒体,一来由于其体量原本较小;二来广播机动灵活非常适合高效吸收有利自身发展的多种元素;第三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则是广播主持人岗位的综合性可以整合出广播最大的自适应性:吐故纳新、扬长避短,从而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面对新媒体,广播可选择吸收的元素比比皆是:全流程直播所产生强烈的现场感、互动感和参与感与新媒体一脉相承;各种节目对信息的海量需求从新媒体中得到充分的满足,彻底摆脱当年剪刀加浆糊的原始困顿;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广播新时期改革,从信件到热线电话到传呼台到声讯台到短信到E-MAIL,直至如今的QQ、微博、微信等等,每一种新的沟通方式的出现,都给广播增添了新的沟通活力,使得主持人及节目与听众之间的互动越来越便捷、生动,听众的参与感、归属感也愈发强烈,双方的黏合力也同步增强。
  新媒体给广播带来的介质的丰富、传播端口的普及、收听质量的提高,都推动传统广播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在海量的音频中脱颖而出?首先要把握的就是声音的表达——依靠主持人的魅力去把控属于自己的市场。
  
二、核心与外延:主持人是传统广播的核心竞争力
  1.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按照公认的定义,主持人应具有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节目,作为主持者和播出者,集编辑,记者,播音员于一身。
  如果说播音员仅仅是广播这条生产线上一个符号化零件的话,主持人可谓这条生产线中最重要的展示阶段的集成者、操控者。新媒体时代对主持人在既有基础上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理念上融入新媒体思维。广播解放了受众的眼球,成为移动并忙碌人群首选的资讯伴侣,该人群是最具能动作用也极富思想个性和自我意识的社会人群。面对这一人群,主持人必须率先将“受众”观念迅速向“用户”转变,这些用户年龄偏轻、知识较高、思想活跃、行事开放、思维开阔、参与感强,对新技术极其敏感,互联网已经成为其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为这些用户服务,就必须契合他们的活动特点和心理需求,兼顾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边听边聊边参与的广播新形式。主持人的整体运作语境必须和目标受众(用户)保持一致,用相通的语言说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同频才能共鸣。
  新媒体理念的精髓,不能停留于对技术设备的谙熟,而在于对互联网时代民主、开放、平等、互动精神的把握。只有具备这样的理念,才能在节目中探索传统广播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节目设置要与受众用户的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无缝对接。例如,交通台听众的需求就是,在有限的移动空间到达目的地之前,通过最便捷的方式,取得所需要的资讯。也就是说,有些内容要具有前瞻性,比如道路交通信息,在车辆出发或到达某处时就应预先了解;有些内容要具有参考性,比如重点新闻资讯,必须在极短的时间里以最简洁的语言告知,方便其随后通过电脑等其他终端进一步选择了解。
  节目中用足全媒体条件。媒体竞争力体现在各种传播方式相互匹配所形成的合力,单一的传播形式已经很难具有优势,特别是以音频为基本传输方式的广播必须由单一媒体借助新媒体向多媒体、全媒体方向转变。
  传统广播融合新媒体,主持人可以在内容上重新包装,加上网络链接、视觉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功能,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 “可视”、“可互动”的个性化广播。主持人运用新媒体手段把节目由单一的音频形态向集图文音视频为一体的全媒体形态拓展,使受众获得海量化、国际化、个性化的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满足感的媒体体验。
  利用社会化媒体生产并传播内容是互联网的一大特征。社会化媒体以其平等开放的交流环境,鼓励成员积极参与的娱乐激励机制,有效触发用户参与到沟通中来,形成贡献内容的合力,主动向他人传播,实现传播范围的最大化。主持人在创意、主持每一档节目过程中就要力争在必要的环节中多多引入受众的参与,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能力上磨练全媒体素养。如今的广播直播室里,主持人面对的是一套高度集成的多屏综合操作台,在普通的话筒和调音台之外,至少需要音频工作站、网络信息电脑、微信/微博/短信互动终端,在突出路况资讯的交通类电台还需要专门的路况信息集成平台。而广播播出规律又决定着这个复杂的操作流程只能由一两个主持人自主完成。在有限的时空里,主持人需要调动全部感官,在各种介质之间有机切换,在不同渠道“多次发布”,在点对面之间即时互动,以紧张的“全神贯注”通过声音来表现松弛的“丰富多彩”,这种脑力与体力高度结合的工作对主持人的功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是新媒体时代下广播主持的必然方向。
  2.广播主持人应对新媒体挑战的“七种武器”
  “身段”:播音员年代,居高临下灌输式的宣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信息垄断的必然;主持人初现阶段,万众瞩目,集宠爱于一身的感觉让主持人的优越感无以复加。而新媒体时代的重要特征是平等、民主,广播受众则呈现品质提升的趋势,于是,放低身段,营造平和对等的交流语境是最佳选择。主持人应该就像跟朋友说话一样,不卑不亢,张弛有度。
  “专业”:广播走向“窄播”的专业化细分是必然趋势,栏目与主持人的专业化也是客观规律。一个主持人必须在自己节目的专业领域有所思索、有所钻研、有所收获、形成特色,才可能拿出有品质受欢迎的节目来。比如,新闻主持人能够对国内外时政了如指掌有观点,音乐主持人盘点乐坛如数家珍,路况主持人本身就是一本活地图……标准化基础上的个性化是主持人的成功基因。
  “性别”:不同广播电台应该是有“性别”的,主打移动收听的交通台最好是“女性”,易于吸引以男性居多的车载人群;立足居家收听的生活类广播也最好是“女性”,因为生活的交流感往往从女性口中传出更为亲切自然;锁定青春活力类的动感广播适合选择偏“男性”,力量是这一目标受众群共同的共鸣点。
  “语速”:与播音员时代相比,语速已经不是节目的突出指标,因为主持人的语言在不断与日常生活化语言靠拢,平等交流的需要已经让主持人语速不能再通过播音腔而形成隔膜感。对于语速把握已经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的参考系就是受众在不同接收环境中的体验需求,所谓“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主持人的表达要顺应受众的需求。
  “音乐”:由于新媒体使得音乐的取得极其容易,而任何一家广播都离不开音乐,即使以语言为主的广播也都需要用音乐作为润滑剂去软化节目,化解听众长时间专注收听产生的听觉疲劳,其选择是要慎之又慎。假设大部分是在车上收听,那么音乐的选择是节奏重于旋律,要选择BPM(beats per minute)大于100的歌曲;当音乐作为语言衬底时要尽量避免选择歌曲,特别是中文歌曲,歌词会分散听众对语言的注意力,可以转而选择纯音乐或者英文作为衬底音乐歌。
  “空间”:主持人的节目运作要与受众用户的行为习惯对接,要充分考虑传播与接收空间的和谐兼容性。如果是选择车载人群的交通台,就要尊重在此空间传播的规律性,即使是主持人吐字换气发声,也需要考虑车厢狭小空间近距离的特殊性,予以高保真等级的处理,不疏忽任何一个细小美感的塑造;针对处于不同交通状况之中的车厢空间,主持人从内容到语音、语调、语速以及音乐选择都要予以相应的匹配。
  “科技”:这其中有两方面的需求。其一,由于面对的受众中藏龙卧虎,主持人在传播中会涉猎各种话题,因此自我修养除了传统的知识积累之外,对新技术、新事物必须保持足够的兴趣和高度的敏感性,甚至要追求对大众的相对超前性。其二,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要善于与媒体传播关联,善于吸收投入广播节目之中,善于发掘其潜在的媒体倍增价值,善于促进自身形象和节目的建设。
  
结 语
  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前,传统广播运营的基本稀缺条件为信息和载体,由此形成了失衡的单向灌输模式,因为受众别无选择。而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采集、传送与存储边际成本不断下降,基本稀缺条件变成了受众或者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这意味着,必须在面向受众端体验黏着价值与应用内容端整合提供价值间进行一次战略轨道的切换。
  主持人及其所属的平台不仅要使用户数量规模化,更需要使用户行为长期化,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莫昱茜/无锡广播电视集团(台)广播中心记者。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