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93页
  • 94页
  • 95页
  • 96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美国弗格森骚乱图片报道一瞥
■郭建良
  2014年11月24日,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郊区弗格森镇(Ferguson)再次因为黑人青年布朗事件引发动荡不安,进而演变成全美连续多日的示威骚乱。
  事件缘起2014年8月9日,白人警察威尔逊(Darren Wilson)开枪打死了18岁黑人青年布朗(Michael Brown),当时就在当地引起骚乱。此后一连数月,警察滥权与种族歧视的争议不断。11月23日,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县大陪审团做出决定:不对威尔逊作刑事检控。旋即在纽约、华盛顿等各个大城市引发示威,案发地点弗格森镇更爆发事发3个月以来最严重骚乱。
  综观美欧各国报纸报道这一事件所采用的图片、图表及数据化报道方式和版面设计,显示出为了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呈现出越来越追求深度的趋势。
  
安静的震撼力
  2014年11月26日在奥地利维也纳出版的《标准报》(Der Standard)头版头条,使用了来自路透社的照片,作者并没有选择大景别拍摄新闻现场整体气氛和骚乱规模,而是通过相对较小的景别和一个相对比较安静的抗议者形象,以求窥一斑而见全豹。画面上主体形象是一位手拿牌子抗议的黑人青年,他正坐在一片狼藉的街道上,牌子上写着“黑人生命要紧”。他的身后就是熊熊燃烧的烈火,象征着黑人的愤怒,火光将牌子上的标语映衬得格外醒目。编辑给这幅照片制作了一个标准的新闻标题:“弗格森发生严重骚乱”(Schwere Ausschreitungen in Ferguson)。地点、事件、规模和影响等主要新闻信息在这简短的一句话标题中交代得一清二楚(图1 图1见本期封三)。
  这幅照片同一天被许多国家报纸发在头版。2014年12月15日出版的《星期日苏格兰报》(Scotland on Sunday)在其30~31版以图片形式盘点2014年重大新闻事件的时候,“弗格森骚乱”榜上有名,所用照片也是这张“静坐的抗议者”。
  
梦想的消失
  半个世纪前,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先驱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表了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呼吁白人黑人民族平等,对美国乃至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白人警察枪杀黑人青年被判无罪,再次引发全美大规模黑人争取平等权益的示威。本身为黑人的总统奥巴马则强调美国“是建立于法治基础上的国家”,呼吁民众冷静,理性接受大陪审团的裁决。
  在法国巴黎出版的《解放报》(Libération),从初始阶段就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视点上审视这一事件,图片的选择与使用以及标题的制作明显与众不同。
  在事发之初,各报纷纷在头版选择使用街头抗议场面火爆照片的时候,2014年11月26日出版的《解放报》头版图片却没有“随大流”,而是选择了夜晚人们在广场上静坐抗议的照片。画面的主体是一位双手捂着口鼻,两眼斜视远方,表情凝重陷入沉思的黑人女青年,摄影师着意突出她那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陪体是女青年身后的黑人男青年,眼睛看向另一个方向,也是一脸凝重,也在沉思。主体、陪体均沉默不语,尤其是主体双手捂嘴的肢体语言,也有某种象征意义。由于夜间摄影,又没有使用人工照明设备,全靠现场光,再加上使用长焦镜头抓拍,画面景深极小,除了主体和陪体以外,再无清晰可见的视觉形象。主体陪体的四周又是夜色的黑暗,整个画面呈现出紧张的宁静气氛,与大多数报纸图片追求画面火爆的动感形成鲜明对比。白色大字标题说出了沉默的抗议者心底里的话:“不公平”(L’injustice)。大标题上的小字标题:“美国”( Etats-Unis)(图2 图2见本期第94页)。
  三天之后的11月29日,该报周末版头版图片将主题定位在更深的层面——几代美国黑人追求种族平等的梦想。整版图片由两张照片无缝拼接而成:左边黑白照片是马丁-路德·金的头像,他正抬头展望,双眼圆睁、目光闪亮,充满希望地演讲;右边彩色照片是奥巴马的头像,他正垂头丧气,看着脚尖、双唇紧闭,表情绝望地沉思。两张照片,景别相同、构图相仿,但是主题和情感却形成了巨大反差,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编辑在两图中间制作了白色大字标题:“梦想的消失”(le rêve perdu)。标题直指马丁-路德·金那篇历史性的演讲,主题立即变得尖锐而又深刻。该报社论指出:布朗事件说明,选一位黑人当总统并没有使美国的种族歧视烟消云散。“倘若连奥巴马这样一位本应该是消减美国种族隔阂最理想的人选都对此无能为力的话,那么,今后,还能够指望谁呢?”文章写得和头版奥巴马照片上的表情一样令人绝望(图3 图3见本期封三)。
  《解放报》最初关注点就不在新闻事件表层,而是事件产生的原因。这显然比其他报纸对事件思考的更加深入了一步。具象的事件易配图,抽象的原因难配图,而揭示原因形成的内幕尤其难以配图。《解放报》的编辑舍易求难,追求的是新闻的专业精神,追求的是事实的真相。
  
带北欧印记的报纸
  在众多报道这一事件的报纸中,丹麦报纸头版无论图片使用还是版面设计都很特别。
  2014年11月26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出版的《政治报》(Politiken)头版头条,设计得相当另类:一个上下占半个版、左右占六分之五版的铺灰底版区内,是左右居中一分为二的黑白两个天地,这再明显不过地暗指美国黑人和白人的鲜明对比。左边是“白区”,上下居中横向走四行黑字标题,大意是,许多美国黑人对种族平等深表怀疑。标题四周大量留白;右边是“黑区”,上下居中横向走四行白字标题,大意是,这种怀疑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无法消除。标题四周大量“留黑”。两个区域如同照片的正片与负片一样对称。原本铺底的灰色,结果在“黑白两区”四周形成了一圈儿边框,从而突出了框内的黑白两区。
  这一另类的设计相当醒目,黑白两色的运用更是明显带有象征意义。从形式上看,“黑白”版面一样大小,完全平等,文字内容中却点出了,这看似平等的背后的问题以及黑人的感受。
  这一独特区域设计的下方,是一篇关“弗格森骚乱”的长文,文章从内容提要开始,没有大字标题。莫非上面那个奇特区域就是标题区?那两段黑白分明的文字就是文章标题?(图4 图4见本期封三)。
  同一天出版的丹麦《日德兰邮报》(Jyllands-Posten)头版,版面设计上并不显得多么奇特,图片选择和使用上倒是有些与众不同。整版一张大照片,画面上是一个低头哭泣的黑人青年侧面脸部大特写,一个典型的大斜线构图。黑人青年眼帘低垂,睫毛上的泪珠和脸上长长的泪痕清晰可见。在一片黑暗的背景上,左上角有一处明亮的光斑,这光斑给绝望的画面带来一线希望。压图反白通栏大字标题:“美国黑人已经受够了”(USA’s sorte har fǎet nok)(图5 图5见本期封三)。
  景别越小越难拍,尤其是人物形象的大特写,一定要拍出人物的内心情感,以情动人。因为大特写这个景别,不但要作用于读者的眼睛,还要作用于读者的情感。
  
理性的荷兰报纸
  在美国“弗格森骚乱”报道中,荷兰一些报纸从一开始就以相当理性的态度使用图片。
  2014年11月26日,荷兰《人民报》(de Volkskrant)头版,使用了一组12张白人警察枪杀黑人青年现场取证的刑侦摄影照片,尽量展现事发之初的真实情景,以佐证大陪审团对警察做出无罪判决的理由和依据。其中有三张照片涉及到白人警察:两张展示其脸颊瘀伤,一张是他的正面头像。大陪审团听取60位证人互有矛盾的70小时证词,再佐证法医证据,以及这些刑侦摄影,认定一级谋杀到过失杀人的五种可能罪刑指控都不成立。制度已尽了力,外界只能接受。12张照片摆成一圈儿,中间是白底黑字的文章标题和内容提要,大字标题的大意是:有证据表明(警察无罪),美国必须安抚民心(图6 图6见本期封三)。
  “弗格森骚乱”爆发以来,美国只有极少几家报纸在头版使用了白人警察脸部瘀伤的刑侦照片。而大都在大版面使用骚乱现场火爆场景照片,以渲染事件气氛。荷兰《人民报》采取不盲从、独立做新闻的态度值得肯定。
  荷兰报纸在美国“弗格森骚乱”报道中不但不盲从,而且做得相当“学术”,甚至将长篇调查报道写成了学术论文模样。
  2014年11月27日出版的荷兰《NRC 商报》(NRC Handelsblad)头版头条,是一个颇有创意的图片:远看,红底上面一个黑色的美国大陆版图。整个画面上斜拉着一条黄色的、警察在刑事案件现场经常使用的“警戒线”;近看,黑色版图里是反白的小字标题,相对大一点的标题写到:“美国黑人总是怀疑”(Zwart in Amerika Altijd verdacht)。小一点的标题做得简直就是论文题目:“浅谈由警察和司法系统引发的种族主义问题”(Discussie over racisme van politie en rechtssysteem laait op)。标题下面没有文章内容,只有一句提示:详细内容请见4~5版。
  整个图片中所有视觉形象都有明显的符号特点和象征意义:黑色的美国版图代表着众多的美国黑人以及黑人为主角的新闻事件,红色背景象征着争取种族平等的抗争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黄色的警戒线让人想到这抗争与代价都和警察有一定的关系。而黑红两色又是全球黑人普遍喜欢的颜色。图片做得很简洁,但是却不简单(图7 图7见本期封三)。
  按照头版头条指引翻开该报的4~5版,发现这是一个两版相连、图片跨版的通版设计(图8 图8见封三)。跨版的图片与头版头条图片有些雷同:远看也是一个黑色的美国版图,只是没有了红色铺底;近看版图中是各种用来说明观点的数据和图表,有长条图也有线图,这与学术论文写法极为相似。第一个长条图的题目是:美国人口比例对比图,由左至右,黄色部分是黑人(Zwart)占13%,白色部分是白人(Blank)占63%,红色部分是拉丁裔(Latino)占17%,灰色部分是其他(Rest)占7%;第二个长条图的题目是:警察暴力致死的受害者对比图,显示黑人占39%,白人占46%,拉丁裔占12%,其他占3%。图中的调查数据详实,图形表达直观,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给人以深刻印象。图表绘制得简明清晰,色彩运用得美观大方,只看这些图表就能够了解文章的观点,并且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除了图片跨版以外,那条黄色的“警戒线”也倾斜着横贯两个版面,成为多个版面上有关“美国种族问题”文章的统一标识。这条“警戒线”在版面设计上也起到了独特作用,既使两个版面合二为一,又与头版头条融为一体。
  编辑将从弗格森警察部门获得的数据,做成了弗格森小镇的2013年治安情况表。弗格森小镇人口分布:白人占34%,黑人占63%;16岁以上被警察“关注”的人数:白人686人,黑人4632人;被抓捕的人中,白人36人,黑人483人;被搜查的人中,白人47人,黑人462人(图9 图9见本期第96页)。
  虽然用数据说话也是调查报道常用的写法,但是此文的数据和图表更有论文图表色彩。关键是,“弗格森骚乱”发生在美国当地时间11月24日,这篇文章刊发在27日《NRC 商报》上,这么短的时间,写出一篇论文一样严谨的调查报道,这效率实在令人佩服。■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刊微信“看图说话”栏目
  
  郭建良/青岛农业大学教授。
  本文为作者承担的青岛农大社科课题“海外报纸图片研究”内容之一。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