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
■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
2014年的中国新闻业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不乏亮点,但是困惑与惶恐却在难以遏止地蔓延。在新闻业不可避免地进入急剧变革的时代,坚持对虚假新闻的批判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我们认为,决定新闻业命运的除了行业热议的渠道、用户、数据、模式等之外,新闻本身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不管新闻业的形态、媒体的样式如何变化,这些攸关新闻业文化权威的质量、标准、价值,仍是新闻业在日益变幻的媒介环境下安身立命之所在。从这个意义来看,本刊持续多年的对虚假新闻现象的观察、典型案例的评论及通过这一例行的年度分析报告,不仅仅是一家专业期刊的媒介批评,也是对新闻业界同行重视职业操守、行为规范和新闻质量的呼吁。新闻业的形式在发生变化,内涵也在不断扩展,但新技术的扩散不应降低媒体的品格、新闻的质量,而应该使其表现得更加卓越、更加出色。
一、2014年度虚假新闻的基本特点
与2013年相比,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有影响力的虚假新闻案例似乎并不那么突出,但总体数量依然不少。总的来看,2014年度的虚假新闻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虚假新闻案例出现碎片化的态势,具有影响力的案例较少。根据课题组的统计,能检索到并基本确定为虚假新闻的案例有近百条,但真正产生重大影响的案例并不多。2014年人民网“求真”栏目开出“假新闻盘点”专题,1~8月份每月都列举了10条虚假新闻,其中多数发生在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等虚假新闻的传统高发领域。①
第二,虚假新闻的存活期较短,往往很快就被发现和揭露。虽然互联网时代虚假新闻的出现频率高,传播得十分广泛,但伴随而来的是虚假新闻被揭穿、被澄清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媒体工具的应用提高了新闻的可视化程度,增强着新闻的透明性,也在客观上为社会各界揭露虚假新闻提供了便利。
第三,互联网环境下的虚假新闻呈现出高度的媒体融合特征。在虚假新闻的传播链条上,往往是新闻网站、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账号、传统媒体等不同形态的媒体都参与其中。除了那些因为操作与能力不足导致的虚假新闻外,出于各种利益和动机的主动造假更是防不胜防,使得事实核查(fact-check)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而非削弱,国外已经出现了专门进行网络新闻信息的事实核查工作的新闻创业项目。②
二、2014年度虚假新闻典型案例
● 重大事件现短板
● 案例:马航MH370航班失踪事件
【刊播时间】2014年3月8日起
【“新闻”】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发生后,由于权威信息源缺位,从中央媒体到各地媒体信息乱飞,让人莫衷一是。其中比较典型、传播较广的谣言主要分为几大类:
生还奇迹类——3月8日14时28分,《成都晚报》媒体微博连用数个感叹号夺人眼球:“‘降落!!!!!’马航总经理现场讲话,航班已证实在越南南宁(音)地区降落。”当晚,有媒体报道称MH370被正在执行搜救任务的菲律宾海事船发现。飞机被发现时机身破损较严重,但未解体,人员伤亡程度可能远远低于此前的预期;
搜索进展类——据报道,8日上午,交通部南海救助局两艘搜救船分别于10点49分、11点30分从西沙、海口两地出发,前往中国南海海域开展搜救工作。
事故原因类——失联航班两人冒用一名意大利乘客和一名奥地利乘客的护照混上飞机,致使航班遭恐怖袭击。在马航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马来西亚交通部长希沙姆丁表示有4名乘客涉嫌使用虚假信息登机,包括此前曝出的2位奥地利和意大利乘客。
飞机坠毁类——《羊城晚报》等多家媒体微博发布消息称,据CNN报道,马航MH370航班已确定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北100公里境内坠落。
【真相】人民网“求真”栏目3月10日发布《“马航客机失联”不实传言回顾》,澄清了7个关于客机失联的假新闻。
①“越南搜救人员发现失联客机信号”不实。后经证实,越南媒体所报道的信号发现位置是飞机失去联络前的最后位置。
②“波音中国总裁称飞机已经找到”不实。此前,波音中国总裁马爱仑@小马哥爱747称飞机已经找到,波音技术团队正前往协助调查。此后,波音中国总裁马爱仑@小马哥爱747删除了该微博,并称“飞机已经找到”是错误的消息,搜索仍在继续。
③“MH370航班被菲律宾海事船发现”不实。经越通社记者黎勇河证实,越通社未刊发此篇报道。越通社网站也没看到相关报道。“MH370航班被菲律宾海事船发现”说法不实。
④“失联飞机被菲律宾海事船发现”不实。这则短讯这是天涯网友“巴蒂斯图塔”在3月8日晚杜撰的一个“泰坦尼克号式”的玩笑。
⑤“南海救助局两艘搜救船于3月8日上午前往搜救”不实。南海救助局表示,当时为搜救船从岸边往锚地去,并非前往搜救,当时南海救助局三艘搜救船仍在待命准备中。
⑥网传“马航飞机迫降南宁”不实。8日,针对网传“马航飞机迫降南宁”一事,广西南宁和当地的龙洞堡机场均否认马航航班在此降落。
⑦CNN未发布失联客机坠毁消息。
【点评】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很难避免各种虚假信息的传播。而当媒体参与其中大肆传播的时候,各种信息更是真假难辨。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类型的事件在报道的初期往往伴随着大量的错误信息,而在此后的连续报道中不断得到修正和更新,这一行业现实或将促使我们更新对虚假新闻的惯常理解。记者使用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工具进行报道和信息搜集工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工作常规(news routine),与此同时也使媒体的错误变得更加突出和可见,由此引发外界对新闻业权威性的质疑。③马航事件作为一次没有事发“现场”的“特殊”灾难事件,因其与中国的强相关性而被中国媒体重点关注,但面对不确定的新闻事实、跨国跨文化的陌生环境、国际国内新闻媒体的激烈竞争,中国媒体的短板凸显,所交出的答卷很难令人满意,比如反复再现此前国内救灾事件的常用画面、严重依赖官方消息源、过于强调到达“现场”而忽略事件深度分析等。④马航事件堪称中国新闻业面临的一次“关键事件”,⑤全方位地暴露了中国媒体在与国际同行竞争时的不足,这也激起了中国新闻人的普遍反思,希望今后再遇到类似事件时媒体的采访能力有所提升,所做报道能够有所进步。
● 媒体不察受欺骗
● 案例:郭美美澳门欠2.6亿赌债
【刊播时间】2014年4月8日
【“新闻”】4月8日,国内部分纸媒以及权威媒体网站,以“网传”为依据,转发了香港媒体的报道,称一个追债网页上传了一张“郭美美”照片,指一位1991年出生的湖南女子“郭美美”由前年起拖欠2.6亿元款项至今还没有清还,更透露有人称会有老板替她还钱,可惜债主至今未收到还款。这个曾自称中国红十字会高层而造成满城风雨的炫富女郭美美又成新闻人物。
【真相】2014年7月9日,郭美美在世界杯期间涉嫌网络赌球被北京警方抓获,8月4日央视新闻频道《起底“网络红人”郭美美》,指出“郭美美澳门欠2.6亿赌债”是炒作。警方查明,这纯粹是一条虚假新闻。据郭美美供述,她在澳门赌博时认识了某赌博网站负责人杰某,杰某提出借郭美美之名进行虚假炒作,以提高该网站的知名度。两人一拍即合。作为酬谢,杰某向郭美美提供40万元的筹码供其赌博。吕某某说:“郭美美从澳门回来说,过一段时间会有一个很大的新闻出来,说她在澳门赌钱,欠了很多钱。其实,她并没有欠很多钱,只是帮朋友的网站增加点击率。”不久,杰某的赌博网站果真发出“郭美美在澳门赌博输2.6亿元”的新闻,且迅速被各大网站及传统媒体争相转载。
【点评】如果不是郭美美本人因涉嫌赌球被警方抓获,外界可能还不知道所谓的“郭美美澳门欠债2.6亿”是一条假新闻。自2011年因以“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身份在微博上炫富引发轩然大波以来,郭美美已经谙熟于通过炒作获取利益。在央视播出的新闻中,警方就表示,不论是炒作红十字会,还是“2.6亿赌债”,以及为郭美美量身定制的网络电影《我叫郭美美》,甚至郭美美因赌博被抓后,其母亲配合北京警方调查时网上出现的“郭母连夜从日本飞回国”等不实消息,都疑似有幕后推手进行网络炒作。在每次网络炒作中,都不乏大量媒体的主动参与,甘于成为将郭美美“制造”为网络名人过程中的推波助澜者,可鄙、可悲乎!
● 阴差阳错陷被动
● 案例:京畿地沟油黑色产业链
【刊播时间】2014年5月14日
【“新闻”】5月14日,某国家级新闻网站重磅推出《地沟油去哪儿了?起底京畿地沟油黑色产业链》的系列报道。报道称,记者历时一个多月的暗访,发现在京畿地区,一条地沟油生产链仍然在隐秘而高效地运作着。在记者一路跟踪地沟油后,发现运有疑似地沟油的油罐车最后进入了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的厂区,其所属的益海嘉里旗下拥有“金龙鱼”等食用油品牌。该报道一经发布就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其他媒体纷纷转载。
【真相】5月15日,益海嘉里召开新闻发布会,称记者误将“嘉里油脂化学(天津)工业有限公司”误认为是隔壁的“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处理废弃油脂是前者的正常业务。16日,天津滨海新区食药保税分局受滨海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委托,就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相关事宜进行说明,证实了益海嘉里的说法。
5月19日,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发布《我会对近期某网“地沟油”报道后有关情况的意见》,称“曾组织业内专家对该企业(嘉里油脂化学工业(天津)有限公司)进行过考察调研,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我们认为益海嘉里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有社会责任的大型企业集团是可以信任的”。
5月20日,该网站记者发表声明承认其报道是“误报”,并且表示歉意。全文如下:“5月14日,本网刊发了题为《地沟油去哪儿了?起底京畿地沟油黑色产业链》的报道,其中,我不慎将嘉里油脂化学(天津)工业有限公司误报为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对由此给益海嘉里集团造成的不良影响,我深表歉意。本网5月18日刊发的报道《起底京畿地沟油黑色产业链之二》,已就此处失误做出澄清。”
【点评】这次报道本来是一次难得的服务公共利益的调查性报道,就因为记者搞错了涉事公司的名称,后续报道的重心成了这家被误点名的公司如何来维护名誉,偏离了报道的初衷,无端耗费媒体资源,残留一地鸡毛。我们无从知晓记者是如何把两家公司搞错的,这种“不慎”给被点名公司带来的影响却不小,以致这家公司不得不花费大量力气来澄清。但从报道来看,搞清楚两家公司的业务范围似乎并不是件困难的事儿。这个案例又一次提醒我们,对于新闻事实的查证核准何等重要,做好了才能既不致伤及无辜,也能保护媒体自身。
● 适得其反伤诚信
● 案例:孤儿杨六斤的励志故事
【刊播时间】2014年5月23日
【“新闻”】5月23日,广西某电视频道公益节目“第一书记”播出了励志孩子杨六斤的故事。节目称:杨六斤,12岁,广西隆林县德峨乡人,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弟弟改嫁,因父亲方阻挠,杨六斤继续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后,杨六斤住在亲戚提供的空房子里,独自生活。每个星期从堂哥那里领10元生活费兼零花钱。他的生存能力特别强,常吃野菜充饥,还自制工具抓鱼,算是肉菜。
【真相】6月27日,《南方都市报》刊发记者实地探访广西后的报道《杨六斤身世堪怜 但并非节目中那般孤苦无助》,指出了这个节目中的3个不实之处:
第一,年龄误报。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明治接受采访时表示,杨六斤现年14岁,并非电视节目上说的12岁。
第二,独居5年的说法不准确。实际情况是,2012年5月爷爷去世后,杨六斤于2012年7月前往德峨镇新街村上马排屯与伯父生活,后来到堂哥杨取林家居住,堂哥一直在家,直到今年3月才外出打工,其独居生活从今年3月才开始。每周杨六斤有五天住校,周末才回堂哥家,到电视节目播出时独居时间加起来不超过25天。
第三,吃青草的说法有误。当地学生对南都记者表示,电视里杨六斤吃的是剪刀菜,一种当地居民经常食用的野菜。新街完小校长杨佳勇表示,按照规定,杨六斤享受国家的政策补助,每天在学校吃三餐,每天的伙食标准大约为8元,每天基本都会有肉菜,在学校的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点评】这个貌似弘扬正能量的公益报道引起了不少的争议,一个直接的诱因自然是电视节目中的瑕疵。具体来说,其主要原因是记者有意识地夸大了一些事实。该电视频道总监表示,记者之所以说“杨六斤独居5年”,是因为记者想帮助他,让大家更多地同情他,挖掘不够深入从而造成了失实。除了主观上的考虑,电视节目的一些工作常规也在其中推波助澜,比如电视拍摄了杨六斤吃野菜、捕鱼的画面,还原以前的生活,试图用有限的时间高浓度表达孩子的吃苦耐劳、励志向上。电视台方面认为,这是电视拍摄的基本方法,并不是“摆拍”、“演戏”。
虽然在随后的澄清声明中,一再强调节目的动机而淡化其中的操作瑕疵,但正如有网友指出的,记者对杨六斤身世的艰苦做出夸大报道虽是出于好意,但这种好意却触碰了新闻报道和慈善诚信两条底线。⑥试图以牺牲新闻真实性的代价来换取慈善效果的最大化,最终适得其反,对社会中原本就已日渐稀缺的慈善之心和社会诚信造成损害。
● 张冠李戴闹笑话
● 案例:碰瓷男惨遭女司机径直碾轧事件
【刊播时间】2014年7月22日
【“新闻”】7月22日,某报用半版的篇幅报道《女司机遇碰瓷男开车轧了过去……》,报道称:一段名为“碰瓷男惨遭女司机径直碾轧”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的男子在一缓慢驶入十字路口的车辆左前方突然倒地,女司机左右张望后碾轧过去。这一过程被经过车辆上安装的行车记录仪拍摄下来。该视频传出后迅速引发网友热议,众多网友几乎一边倒地认定该名男子是“碰瓷者”,被车轧属咎由自取。
此外,国内还有多家媒体也做了转载或报道,并请交警和法律专家做了解读,又引发了关于女司机到底有没有责任、该定多少责任的热烈讨论。
【真相】7月24日,《南方都市报》指出,经查证,“碰瓷男遭碾轧”发生在韩国,视频最初来源于英国的一家视频网站,视频原标题为Insurance scam turnsnastyfor thisguy(偷鸡不成蚀把米),下方信息显示这段视频由网友从韩国上传,视频记录的是一个发生在韩国的事件,当事人也说的是韩语。
7月25日,《人民日报》证实,通过各种方式在YouTube网站上找到了这一事件的最初视频,这段名为“金女士VS自害恐吓团”的视频由网友“pd yoon”在7月19日发布。该网站的视频较为清晰,可以辨别出道路两边的招牌上写着韩文,行车记录仪所在车辆的车主在发现事故后“车下有人”的喊声也是韩语。视频后面的评论都是韩文,大部分网友都认为行人罪有应得,也有观点认为行人似乎并不是故意摔倒的。
【点评】报道中提到的这段视频最早是在网上流传的,某报的报道则将其正式登上传统媒体的版面,为其真实性背书。这篇报道丝毫没有质疑视频的真实性,只是洋洋洒洒地引用了一些网友的话。这是当下不少媒体惯用的一种操作手法,选题的线索来自互联网,记者不做任何的采访,且故意“省略”5个W,仅搜集一些网友的评论,一篇稿件就炮制出来了。而一些媒体的后续报道同样没有对视频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还煞有介事地请交警和法律专家做“解读”,讨论责任的归属问题。其实记者只要认真地看下视频就能看出不少端倪来,至少不会发生把国外的事当作国内新闻的低级错误。
● 打假失实反被“打”
● 案例:浑水泡面事件
【刊播时间】2014年8月5日
【“新闻”】8月4日下午,正在云南昭通地震灾区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记者发回一条报道称:震中龙头山镇的龙全中学目前食品匮乏,只能吃外面输送进来的泡面,地下水和自来水因为地震水质现在比较浑浊,目前救援人员只能用浑水泡面做饭。
8月5日深夜,某报网站发布报道《救灾部队:浑水泡面不属实 勿轻信伤害前方士气》,宣布“浑水泡面”系假新闻。文中写道:该报记者5日就此向前方救灾部队求证时得知这是一则假新闻。一名前方救灾部队的负责人确认,经查证,没有发现救灾过程中出现相关情况。该负责人还说,网传图片中用如此浑浊的水泡方便面明显不符合常理,“不管谁煮开水也会选尽量澄清的水源”。他呼吁,前方部队正在忘己地全力救灾,请后方不要误信这种别有用心的图片,以免伤害救灾部队的士气。
【真相】在这篇“打假”报道刊发后,一时间,舆论反转,网友纷纷指责之前发布“浑水泡面”的媒体。但最先发布新闻的“中国之声”马上向前线记者核实,将得到的反馈信息整理为报道《多名记者证实救援人员用浑水泡面做饭》,强调事件系“央广记者李腾飞亲眼看见,部队要求只吃面不喝汤,他和同事都吃了”。中国之声还批评“打假”记者并不在灾区现场,却下了“假新闻”的结论,违背新闻原则,指对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8月6日上午9点许,该报网站要闻部副主任郝珺石发布道歉声明,承认“浑水泡面”事件确有发生:看了视频,部队确实吃了浑水泡面,后勤是当地组织的,不是部队做的饭,浑水是自来水,放了消毒药片。
【点评】这是2014年度最具戏剧性的一起“假新闻事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报道播出后,引发热议,人们被一线救援人员的吃苦耐劳精神所感动。可在某报看来,这条新闻却在抹黑人民军队的形象,为此,记者采访了一名前方救灾部队负责人。从职位来说,这位负责人是获取全面救灾信息的权威消息来源;但仅就“浑水泡面”事件来说,他不在事发现场,消息的可信度、权威性就大打折扣了。这条“打假”新闻操作中的瑕疵一目了然。但更值得探究的是其“打假”的动机,抗震救灾中的“政治正确”似乎要更重要,以至于出现采访中的疏漏,并在报道中出现“请后方不要误信这种别有用心的图片,以免伤害救灾部队的士气”这样的说法。这恐怕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 报道失当惹风波
● 案例:湘潭县妇幼保健院产妇死亡事件
【刊播时间】2014年8月12日
【“新闻”】8月12日,由湖南一家新闻网站发布一则关于“湘潭产妇手术台上死亡”的报道,报道称:8月10日下午,湖南湘潭县妇幼保健医院一名张姓产妇,在做剖腹产手术时,因术后大出血不幸死亡。家属认为“她是非正常死亡,医院存在很大责任,如果发现及时不至于死亡,也不至于隐瞒我们这么久”。报道中还有这样的描述:“(产妇)赤身裸体躺在手术台满口鲜血,眼睛里还含着泪水,可却再有没有了呼吸,而本应该在抢救的医生和护士却全体失踪了。”这则新闻随后被全国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大量转载。
【真相】8月13日14时左右,湘潭县官方微博通报此事称,胎儿娩出后,胎儿出现呕吐、呛咳,初步诊断为“羊水栓塞”可能,院方立即启动院内、县、市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市、县有关专家主持抢救,但因羊水栓塞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经全力抢救无效于21点30分死亡。
8月13日16时许,湘潭县卫生局副局长齐先强就“本该在抢救的医护人员全体失踪”的说法回应媒体记者,称医护人员在产妇心跳停止后抢救了半小时才放弃,院方宣布死亡后,手术室外聚集数十名家属情绪激动,家属冲进手术室时,医护人员正在休息室,并非“全体失踪”。
8月15日,湘潭县卫生局官方微博发布最新进展:8月14日20时左右,经医疗纠纷技术鉴定组与死者家属沟通协商,死者家属同意进行尸体解剖,并履行了法定手续。
8月16日,湘潭县卫生局负责人表态称,从整个医疗程序来讲,院方应该也还是尽到了医院的责任。
【点评】医患矛盾之所以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媒体无疑起了不可小觑的作用。这起事件的新闻报道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在事实尚未搞清楚的情况下,媒体急于给事件定性,单方采信病患一方的说法,当事另一方的声音缺席,报道失去平衡和客观。而且,在行文中一些带有鲜明感情色彩的词汇被频频使用,如“含泪”、“惨死”等,意指医院冷血不作为,漠视患者的生命,容易产生不当暗示和联想,而对于造成这起孕妇死亡事件的真正原因“羊水栓塞”却被屏蔽被忽略。当然,不是说医院一方就没有责任。而作为媒体,所需要的是客观、全面地呈现事件的过程,事件如何定性则是相关专业部门的工作。事实上,在很多类似的医患纠纷事件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媒体近乎相同的“越位”表现。正如《人民日报》的评论《关注医患纠纷,请别轻易下结论》一文所说,人命关天,不要轻易下结论、定责任。
● 视觉形象遭误读
● 案例:上海地铁老外晕倒乘客无一相助
【刊播时间】2014年8月20日
【“新闻”】8月20日,上海一家报纸刊发报道《上海地铁披露2起乘客盲目惊慌典型案例 老外晕倒,全车厢人跑光》称,8月9日晚9点34分,一男性外籍乘客在列车将进入金科路站时突然缓缓倒向右侧,头几乎贴到身旁中年女乘客的肩膀。随后几秒内,他先是躺倒在座位上,又因列车刹车减速而翻落在地,似乎没了知觉。见状,对面座位上的5位乘客猛地起身逃离。不到10秒,该车厢已空荡荡的,只剩晕倒在地的老外。监控视频显示,因有人叫喊“出事了”,前后3节车厢的乘客蜂拥而出。
【真相】8月20日,微博账号“新民晚报新民网”发布:【上海地铁澄清:无人相助并不属实】上海地铁方证实,乘客当时慌乱是因情况突然,反应不及,但当列车进站后,跑出车厢的乘客立即寻求站务员帮助,站务员也及时上车救助外籍乘客。
8月21日《人民日报》15版也刊发《上海地铁一外籍乘客晕倒 “无人相助”说法不实》,报道称,根据上海地铁运营方提供的监控视频显示,由于事发突然,周围乘客第一反应是立即躲开,跑到后续车厢里。由于不明白具体情况,看到有乘客奔跑而来,后续车厢乘客也受到这种惊慌气氛的影响,待该列车停站后纷纷冲出车厢。不过在离开车厢后,有热心乘客立即找到了站台上的值班站务员,描述了车厢里的突发情况并进行求助。随后,站务员迅速到达事发车厢,准备展开救助。而这时,晕倒的外籍乘客已经苏醒,并自行起身离开。
【点评】这几年视频、图片引发的虚假新闻频频发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们对视频或图片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解读。而记者在解读这些视频或图片时更侧重于它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对这起发生在上海地铁车厢内的事件来说,外籍乘客晕倒众人相助也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比起最初报道中呈现的角度而言,后者更有想象的空间。试想一下,老外在车厢内晕倒,国人四散奔逃,不又成了社会冷漠症的典型例证吗?不就更具传播的价值吗?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国内各大城市地铁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地铁成为城市人口非常重要的活动场所,发生在地铁里的新闻、商家在地铁里搞商业策划的情况也随之大大增加。地铁运营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以后在面对类似事件时,记者还是要多方求证,并听听专业人士的说法。
● 无良公司乱炒作
● 案例:95后女网友用身体换旅行
【刊播时间】2014年10月23日
【“新闻”】10月23日,某报用一个整版刊载了一条新闻:《95后女子“用身体换全国游” 每到一地征临时男友》。报道称,一名自称“95后萌妹”的女网友,在网络上发布《用身体旅行:95后萌妹向全国征集各地临时男友陪游啦!》一帖,公开宣布了自己“0元游中国”的计划:面向网友展开“临时男友”的征集。文章将网帖的内容详细陈述,同时还罗列了网帖下面网友的留言,最后还告诫读者“旅行蹭吃蹭住有风险,女生最好不要轻易尝试”。这个原本在微博、网络论坛流传的故事终于登上了传统媒体的版面,随后大量权威媒体网站也纷纷转发。
【真相】10月23日,自媒体微博账号“传媒大观察”发布微博:“已经初步证实这依然为某社交软件涉嫌色情营销假新闻炒作,我们正在搜集更多证据向公安机关及互联网管理部门举报。奉劝各大‘权威’媒体自重。”
10月28日,“身体换旅行”报道中提到的“友加”软件被国家网信办以“涉嫌传播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对其采取暂停接入服务措施,责令整改,并通知主要应用商店下架该软件,同时正协调有关部门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依法查处。涉事软件公司则回应称:公司在内容的监管上确实曾存在疏漏的情况,深刻意识到错误。
【点评】事实证明,这是一家软件公司企图利用色情影响进行新闻炒作以推广其开发的社交软件。而且这家公司此前已经炮制了一条“挖掘机车震”的假新闻,堪称有前科的“惯犯”。两条新闻有着同样的炒作规律,“挖掘机事件”中,新闻炒作利用了“挖掘机”和“车震”等当红网络热点,而此次事件则选用了“说走就走的旅行”和“不约炮就老了”等时下热门话题。这家公司为了推广产品,迎合网络热点,进行低俗营销,有意炮制虚假新闻,理应严惩。
而被无良公司利用的这家传统媒体,用了一整版来报道“95后萌妹用身体换旅行”,95后、萌妹、身体,新闻标题里充斥着这些令人产生遐想的词汇,制造了一条地地道道的既虚假又低俗的新闻。报道刊发后,一些知名的新闻网站也纷纷跟进,对这条假新闻的传播做出了“贡献”。这些不辨真伪、不遗余力地参与传播假新闻的媒体也应该想想,即使这是一则真实的新闻,报纸和网站想要表达怎样的价值观呢?
● 理解偏差闹乌龙
● 案例:中国“落榜”世界空气最差20城
【刊播时间】2014年10月28日
【“新闻”】10月28日,某新闻网站刊发《中国城市“退出”世界空气最差20城之列》,报道称,中国“落榜”空气最差20城。在WHO“2014年城市户外空气污染数据库”的排名显示数据中,PM2.5数值最高的20个城市印度的占了一半,其余城市分别来自巴基斯坦和伊朗等国。该数据库囊括了世界91个国家1600个城市的网络公开数据,时间跨度为2008~2013年。CNN报道称,20个城市中,没有一个中国城市上榜。尽管在中国,很多城市被灰色浓雾笼罩,数以百万的居民戴着口罩外出。
【真相】10月29日,网络开始辟谣,认为这条能带给国人些许安慰的新闻是假新闻。知情人士指出,世卫组织并没有搞过“世界空气最差20城排名”。WHO确实有一个“城市户外空气污染数据库”,最新一期数据发表于2014年5月。在这份数据库中,只是记录了一些城市某年的PM10和PM2.5测量值(或估算值)。WHO并没有根据这些数据做排名,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出排名,因为数据整体上残缺不全,没有可比性。
【点评】中国的环境质量多年来一直遭人诟病,每到雾霾发作的时候,各种段子便在网上流传,这反映了国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媒体也开始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报道题材,一些媒体设置了绿色新闻版面,有专门的跑口记者。应该说,这篇《中国城市“退出”世界空气最差20城之列》抓住了社会关切的新闻点,但由于记者对相关数据的使用不够谨慎,导致传播了一条错误的信息,有违事实真相。
三、2014年度虚假新闻成因简析
在盘点2014年度发生的虚假新闻案例时,我们一方面感到有些庆幸,这一年有较大影响、后果严重的案例不多,在纷纷扰扰的互联网信息环境下,社会各界对真实信息的需求要远高于过去,对虚假新闻的容忍度也很低。虚假新闻出现后很快就被揭发和纠正,生命周期极为短暂,也就很难产生恶劣影响;一方面,我们也总有种无奈之感。虽然这15年来每年评选的案例都不相同,但细究其原因却总是已经说了十几年的那么几条。综观2014年的虚假新闻案例,导致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如下三点:
(一)事实核对查证不力。在新闻生产中,查证核实工作的欠缺或不足一直是导致媒体制造虚假新闻的主要原因。在一个不同形态媒体日渐融合的环境下,新闻的时效性及吸引网友点击的能力成为凸显的新闻价值评判标准之一,需要耗费时间的事实核查工作不被重视。按理说,互联网平台为记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信息核实工具和技术,但由于查证不力引发的虚假新闻案例依然层出不穷。这就显然不是查证工具和能力不足的问题,而是相当一部分媒体和记者总是缺这么一根弦,以致在采制新闻的过程中,核实查证的意识相当薄弱。
(二)记者专业素养不够。一般来说,主观上恶意造假的新闻相当罕见,更多的是因为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产生的问题。比如杨六斤的案例,记者也是出于好心,为了取得更好的慈善宣传效果而夸大了一些事实。再比如地沟油案例,记者搞错了涉事的公司引发舆论风波,甚至偏离了最初追踪地沟油产业链的目的。更典型的是中国媒体在马航事件中的表现,在这场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中国记者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与西方同行相比,弱点和差距十分明显。
(三)营销策划行为盛行。现在大量的公关公司、策划公司、网络推手的推波助澜令媒体防不胜防,2014年又有多起案例系由营销公司“制造”新闻事件而引发。特别恶劣的是,一家社交软件连续制造了“身体换旅行”、“挖掘机车震”等多起弄虚作假事件,最终也因此被国家网信办处罚。从往年的案例看来,策划者制造虚假新闻后很少受到惩罚,却在虚假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获益很多,难以遏制类似行为的一再出现,希望此次国家网信办的处理措施能震慑一些意图以制造虚假新闻牟利的人。当然,在这类虚假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一些媒体也难逃其责,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擦亮眼睛。
四、结语
当前我们正在面对的是一个信息超载的环境,如何从庞大的信息流中去芜存菁?一条路径是继续保持和提高专业新闻工作者生产优质新闻的能力,“下一代新闻业”面对的是更具参与性的新闻受众,如何服务这一媒介素养不断提高的群体,也为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条路径则是提高信息接收者自身的辨别能力,促使新闻工作者提高新闻质量。⑦两条路径实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我们必须客观地承认,当前中国新闻业的处境十分困难:作为一个行业,新闻赖以维系的传统商业模式越发显现出颓势,甚至有人高呼“新闻作为一门生意已经死去”;作为一种组织,许多媒体以关停并转等形式退出了新闻市场;作为一个职业,新闻人的离职消息此起彼伏,流传在网络上的众多告别信成为一个奇特有趣的行业现象。在市场上求得生存成为许多媒体的最重要目标,新闻的质量、组织的声誉、媒体的责任等目标则不再那么重要。新媒体固然在冲击着新闻业的诸多理念、价值和规范,但也在客观上促进着新闻工作的速度、广度乃至深度。只要人类对新闻需求的目标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专业新闻工作的价值依然存在,新媒体的出现不但不是新闻工作的终结者,而是更有力的维护者。⑧正如前文所言,新技术的采用到底是提高还是降低新闻的品格与质量,端看采纳这些新技术的人如何利用它。因此,虽然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但就虚假新闻的治理而言,我们还是想要强调如下三点:
第一,巩固维护新闻质量的行业共识。学界和业界对于虚假新闻如何界定或许会有分歧,但至少有一点应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即虚假新闻是对主流新闻范式的一种挑战。所谓新闻范式是指一种嵌入在新闻实践中的信息搜集模式,核心在于决定事件新闻价值以及将其传递给受众的方式。⑨虚假新闻的出现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原因,但都对主流新闻范式构成了挑战,长远来看损害的将是新闻作为一种文化权威的地位。在新闻生态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下,这种共识不应遭到抛弃,更应得到继续巩固。虚假新闻或许可以吸引一时的注意,但长远来看,损害的是媒体的公信力。
第二,创设提升新闻质量的工作常规。在2012年的虚假新闻研究报告中,我们就曾指出,虚假新闻之所以久禁不绝,除了少数有意为之的案例外,多数案例其实是因为一些媒体和记者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新闻操作常规,这些常规是为保证新闻生产工作有序进行而形成的一系列规则、流程和工具,比如从社交媒体平台上获取消息源、抢发新闻忽略查证等,这样的工作常规虽然便利了新闻采写,但极有可能成为媒体和记者制造虚假新闻的帮手。⑩因此,媒体和记者更应创设新的常规去提升新闻的质量。
第三,建立制造虚假新闻的惩罚机制。在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下,现在虚假新闻的揭发已经不是问题,但揭发之后对于制造虚假新闻者的处罚尚未形成一定的规范。特别是对于那些故意制造虚假新闻以满足某种需求的组织或个人来说,造假所需付出的成本不高,而即便受到谴责和处置也未能产生足够有效的震慑效果。我们建议相关的行业主管部门能够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即时查处追责和惩罚机制,一方面是以儆效尤,一方面则是防微杜渐。■
本文执笔:白红义,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海伦,《新闻记者》杂志编辑;陈斌,东方网高级编辑。感谢课题组专家《新闻记者》特聘顾问魏永征、吕怡然,《东方早报》党委书记贾亦凡,《新闻记者》杂志主编刘鹏等各位老师的指导意见。
注释:
①参见人民网求真栏目,数据只统计到2014年8月份,http://society.people.com.cn/GB/229589/index.html
②万小广:《“事实核查”类新闻初创项目的启示》,《传媒评论》2014年第11期
③Dan Berkowitz and Zhengjia Michelle Liu.(2014). Media errors and the 'nutty professor': Riding the journalistic boundaries of the Sandy Hook shootings. Journalism published online 9 October 2014.
④郭恩强:《“媒介模板”的建构与协商:马航事件中中国媒体的职业行为与反思》,《编辑之友》2014年第9期
⑤Zelizer, B.(1992).Covering the Body: The Kennedy Assassinationthe Mediaand the Shaping of Collective Memor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
⑥李英锋:《慈善不需要注水的煽情》,《北京日报》2014年7月4日,http://bjrb.bjd.com.cn/html/2014-07/04/content_193417.htm⑦ 刘海龙:《新闻素养与下一代新闻业》,《新闻记者》2014年第4期
⑧吴飞:《新媒体革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命?》,《新闻记者》2013年第3期
⑨Reese,S.D.(1990) The news paradigm and the ideology of objectivity:A socialist a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7pp.390-409.
⑩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2012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新闻记者》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