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李彬
我们一直提倡并践行学术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了进一步开阔学术视野,体现多元思考,我们约请一些学养深厚的专家学者帮助主持“本期专题”栏目。本期专题由清华大学李彬教授主持,特此说明并致谢!
2014年适逢笔者从事新闻教育三十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间,一方面目睹了新闻学术的“大发展、大繁荣”,一方面也见证了为真理、为人民的“无产阶级新闻学”日渐漫漶,而一套西式话语日渐风行的变异。如今,不时听闻人们对新闻传播的啧有烦言,而不管如何见仁见智,理论的圆凿方枘与精神恍惚都难辞其咎。特别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学术流行语,如“信息论”(信息时代,传播共享)、“专业论”(客观中立,不偏不倚)、“公器论”(公共领域,公器公用)、“自由论”(第四等级,无冕之王)等,以及自娱自乐、莫名其妙的“学术黑话”,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日益凸显之际,不仅越来越难以科学地解释世界,而且也因此越来越无法能动地改变世界——向太阳、向光明。就拿学位论文开题来说,一种习见的普遍现象是:一事当前,不问研究的问题及其意义,而先问“采用何种理论”。不消说,这里所谓理论大抵属于一套源于他人实践与思考的学术舶来品,甚至仅仅是某位西方学者的著述,仿佛中国人做学问必先开动他人的脑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清华大学刘东教授对教条主义理论家的评点,看来也同样适用于时下流行的新闻理论研究:“以为只要一朝理论在手,就准会比别人高明和聪明。他们并不认为外来的语式一定要跟原生的语言共同体进行调适,甚至发生微妙的位移,倒觉得只要现实的言说不合外语语法,就准是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基本语病。在这种思想的暴力与暴虐下,心智的其他的要素统统哑口无言……”(《理论与心智》)
有鉴于此,笔者接受《新闻记者》杂志邀请,组织了这一专题笔谈,力求从不同方面对新闻传播的理论问题进行反思性探究,以期激活自觉意识、问题意识与政治意识。相信有抱负、有担当的学者,都不会自甘于、满足于理论思想的进口国或学术话语的游乐园,总希望对现实有所作为,对学术有所贡献。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