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恐怖
——美国和法国报纸埃博拉疫情图片报道一瞥
□郭建良
相对于局部战事冲突,无法遏制的传染性病毒才是对社会、对人类的更大威胁,因而新闻价值显著。源起于西非的埃博拉病毒成为2014年10月份以来国际主流报纸的高度关注新闻。
美国报纸的本土意识
美国报纸一开始并未大规模报埃博拉疫情,但是在美国本土发现第一位感染者邓肯之后,报道力度也比其他国家报纸大得多。
1.飞来的病毒
2014年10月1日,在美国纽约长岛出版的《新闻日报》(News day),在渐变的暗红色铺底的头版上使用了一张“飞天”一样飘逸的图案,这就是显微镜下的埃博拉病毒。图片用得很小,但是在血一样暗红的底色上依然显得醒目。病毒图片的下方是几乎占满整个版面的、拟人化的大字标题:“我们就在这里住下来了”(WE WILL STOP IT HERE)。以埃博拉病毒的口气给读者带来恐慌。报头下方一行红底白字写道:“美国发现第一例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从这一天起,美国报纸开始密集报道“埃博拉”(图1 图1见本期封三)。
10月3日,在美国洛杉矶出版的《时报》 (The Times)头版也使用了这幅照片,编辑在图片空白处压图做了个拟人化的大标题:“埃博拉病毒离家里越来越近了”(Ebola’s Closer to Home)。该报在埃博拉图片上方的报头位置画了许多脚印,在脚印之间还画了运动方向的箭头,让人联想到“越来越近”的埃博拉病毒(图2 图2见本期封三)。
2014年10月8日,美国首个本土确诊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去世,美国立刻提高了防疫警戒,加强全国五大机场海关疫检,对每一位从西非来的旅客实施更完备的问话调查,以及测量体温。
10月9日,《波士顿先驱报》(Boston Herald)头版,整版使用了一张用超长焦距镜头远距离拍摄的刚刚降落在跑道上的一架大型客机,由于长焦镜头视角窄,再加上对空间有明显的压缩效果,背景上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只拍到局部,不见楼顶,飞机再往前滑行仿佛就进入楼宇之间。压图通栏大字标题只有一个词“埃博拉”(Ebola),每个字母都做了镂空处理,镂空的部分用埃博拉病毒图填充。副标题说,美国机场检查到有埃博拉症状的旅客(图3 图3见本期第92页)。
10月14日出版的《今日美国》(USA Today)报,将报头上的蓝色圆形徽标变形为一架戴着口罩飞行的飞机,颇有创意(图4 图4见本期封三) 。《今日美国》自2012年9月14日改版以来,最大变化就是报头徽标会根据当天头版“封面故事”的主题而变形,既能高度概括新闻内涵,又简洁明了易于阅读。两年来,该报这一特点一直坚持得很好,实属不易(本专栏2012年第11期曾有介绍)。
2.严肃大报上的恐怖照片
与上述报纸不同,胸怀全球,放眼天下的《纽约时报》将关注的焦点锁定埃博拉病毒的源头——西非。
10月2日,《纽约时报》头版头条刊登了该报特派西部非洲采访的记者塞缪尔·阿兰达(SAMUEL ARANDA)拍摄的照片,反映了塞拉利昂马克尼医院里的悲惨情景:前景是画面左下角躺在地上的年仅4岁的小女孩,她半张着嘴,眼睛吃力地看着镜头。背景上是病床一角、地面上的水杯和片片水迹,右上角地面上背对着镜头也躺着一个人,一点挣扎的力气都没有了。整个画面充满了死亡的恐怖。在西部非洲重灾区,由于缺医少药,一些医院已经无能为力地放弃了对埃博拉病人的治疗,等待这些病人的只有自生自灭(图5 图5见本期第93页)。
眼睁睁看着一个4岁小女孩在死亡线上挣扎,全人类对挽救她的生命无能为力,任其“自生自灭”,这是何等悲哀啊。摄影记者和《纽约时报》将这样的照片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又是何等的残酷啊。
10月8日,《纽约时报》头版头条有关“埃博拉”的大幅照片拍得比较有特点,三位身穿隔离服的医护人员在简易病房进行常规消毒,但是读者看到的却是六个人。摄影者巧妙地利用较暗的室内玻璃形成的镜面效果,拍成了一个对称的画面结构,将画面人数扩大了一倍,不仔细看很容易被迷惑。这大概是要以此来反映抗击埃博拉疫情的医务工作者明显不足的问题吧(图6 图6见本期第93页)。
10月12日在美国本土出版的《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头版头条是一幅来自盖蒂图片社的照片,展示了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街头悲惨的一幕:身穿防护服的志愿者抬着一具埃博拉死者的尸体走过,死者的亲人——一位中年妇女——在地上哭喊着爬向他们,一只手正伸向抬尸体的担架(图7 图7见本期第93页)。
3.大众报纸上的煽情图片
10月中旬,美国连续爆出有护士因护理而被感染。曾收治邓肯的得州达拉斯卫生长老会医院成了美国埃博拉病毒传播的源头。
第一位被感染的护士名叫范尼娜(Nina Pham),一位26岁的越南裔美国人,10月13日被确诊,这是首例在美国本土感染者。
10月14日,《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头版沿用其一贯大图片、大标题的设计方法,整版使用了范尼娜和她的爱犬乘车出行的特写照片。很青春、很阳光的范尼娜戴着一副宽大的反光蛤蟆镜,面带微笑,明星一般很酷的样子。她的宠物狗则闭着双眼伸过头来,深情地嗅她的脸。画面温馨可爱,情节生动感人。
照片温馨,标题做得却很恐怖:“埃博拉护士”(EBOLA NURSE)。副标题更是说她的宠物狗也有可能中招。该报在内页拿出两个整版做相关报道。
温馨的图片和恐怖的标题,在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也调动起读者的情感。很多读者关心女护士命运的同时,也关注那只宠物狗的命运。因为上周西班牙一位因护理而感染的女护士的宠物狗被处以安乐死了,所以许多读者投书报社,希望不要对范尼娜的爱犬也实施安乐死,美国官员后来出面明确表示不会。(图8 图8见本期第95页)。
两天之后,美国又有一名护理过邓肯的护士发病,这位名叫文森的女护士,在确诊的前一天还乘飞机前往俄亥俄州,机上共有132名乘客,引起一定程度的恐慌。10月16日出版的《纽约邮报》头版整版报道此事。
这次编辑大概没有拿到如范尼娜那样生动的资料照片,只有一张文森面对镜头“程序化”的微笑,没有什么特点。编辑剪裁后再缩小,与文章内容提要一起放在了版面的右下角,而通栏大图是正在飞翔的客机照片。
缩小护士照片、放大飞机照片,这也是新闻价值把握上的需要。文森毕竟不是第一位被感染的护士,感染后她还乘机旅行才是这则新闻的重点。
大字标题依然惊悚:空气埃博拉(AIR EBOLA)。看不见摸不着的埃博拉,幽灵般在空中随着飞机飞翔。副标题进一步制造紧张空气,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紧急追查机上132名乘客下落。该报在内页拿出四个整版跟进报道事态发展(图9 图9见本期第95页)。
第二天,即10月17日,《纽约邮报》依然将染病护士乘机旅行可能带来病毒爆发式传播作为报道的重点,除了头版以外,继续拿出4~7版四个整版对事件进行深度报道,挖掘真相、探究原因、理清责任。
这次编辑没有在头版使用新闻照片,而是整版使用了一幅摄影漫画,由演员表演,再加后期PS,一幅滑稽而又夸张的图片就这样呈现在读者面前。画面上,瞪眼张嘴大惊失色的实验室里的研究人员,像拿烫手山芋一样托着倾斜的烧瓶,烧瓶里被PS上埃博拉病毒图。通栏大字主标题并无实际内容,只是一声惊叹:哎呀!(WHOOPS!)。看点在副标题上:“医生:对不起,埃博拉病毒爆发了”(Docs: sorry about that ebola outbreak)。将责任归咎于医院、医生(图10 图10见本期封三)。
深度报道、调查报道,这都是西方报纸的强项。重大新闻他们绝不会流于形式只做表面文章,即便是被业界普遍认定为典型娱乐小报的《纽约邮报》也不会这样。
法国报纸的国际视野
与美国报纸相比,法国报纸更早关注埃博拉病毒的威胁。
2014年9月10日出版的法国《世界报》头版头条,一张占五分之四版宽的照片是正在西非肆虐的伊波拉病毒的报道。拟人化的压图大标题做得令人毛骨悚然:“埃博拉病毒说:‘欢迎来到地狱’”(Ebola :“Bienvenue en enfer”),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更可怕的内容来自大标题下的内容提要,第一条就在警告世人:在西非的利比里亚,由于医疗条件原因,无国界医生组织已经不得不拒绝接收病人(Au Liberia,les équipes de MSF sont désormais obligées de refuser des malades)。编辑选了一张无国界医生组织工作人员工作状态的肖像特写,突出他们不甘又无奈的眼神。
拍摄人物肖像,多半采用竖幅构图,因为人物主干线条是纵向的。但是,这幅由法新社编发、Dominique Faget拍摄的照片却选择了横幅构图;一般情况下拍摄人物肖像,无论竖幅还是横幅,都要求一定要在人物朝向的一边留出足够大的空间,这样看上去才会舒服。这幅照片上的人物朝右,理应将其放在画面的左边,作者却把他放在了右边,使得这位无奈的医生戴着口罩的鼻子和嘴几乎就“顶在”了画面的右边框上,反仿佛呼吸都受到狭窄空间的制约,十分憋闷难受。而这恰好是编辑希望达到的效果(图11 图11见本期封三)。
2014年9月13日,法国《解放报》头版整版使用了一张世界卫生组织救援人员在疫区工作的照片。这幅照片结构简洁,主体突出。画面上三个人物,主体是一位被白色防护服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救援人员。前景是两个黑人壮年男子的侧面形象,他们表情沉重,默默无语。背景是简陋房屋的一面黑色墙面和一扇被蓝色木板钉死的铁窗。整幅照片色调偏暗,气氛沉闷。作者利用黑白色调的反差,有效地突出了主体形象。还有意利用前景中的两个人物搭成一个“框式结构”,将主体放在框中间。这也是突出主体常用的方法。编辑在照片的底部压图反白制作了通栏标题:“埃博拉肆虐”。并在右上角照片的“空白”处,走白色小字右齐多行的内容提要,简明扼要地介绍疫情: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已经造成2千多人死亡,3千多人感染。虽然动员了国际社会,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无法有效抑制埃博拉病毒的蔓延(见封三图12)。
2014年10月16日,法国《新闻报》头版大幅照片拍自埃博拉重灾区西非国家利比里亚。画面内容也是身穿防护服的医务人员和着便装的居民。这幅照片画面情节性、冲突性更强。这是一幅正面拍摄身穿防护服的医务人员喷雾消毒从人群中经过的照片,后面一位倒地妇女正在别人的搀扶下冲着他哭喊,所有居民的目光都看向“防护服”。“防护服”毫无反应,倾斜的姿态极富动感,仿佛是要快速“逃离”。照片右下方铺黑底反白字的图片说明中,没有交代必要的新闻要素,只有和照片画面并无直接关系的一句:“利比里亚埃博拉病毒感染者死亡率高达60%。”读者依然不知照片上是个什么情况,只是感觉气氛紧张(见图13)。
一幅完整的新闻照片由三个部分组成:照片、标题和文字说明。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交代清楚新闻要素,并尽可能揭示新闻本质,深化新闻主题。法国《新闻报》头版这幅照片只是留下了新闻悬念,并未交代新闻要素,并不是完美的新闻照片。
有动感有冲突的照片可以直接表现恐怖气氛,没有动感没有冲突的静态画面恐怖气氛一点也不弱。《解放报》头版就善于使用这样的照片。2014年10月17日《解放报》头版图片,是拍摄于西班牙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医院的一张照片。以一间隔离病房的窗子为拍摄对象,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红砖墙面,乳白窗框,黑色玻璃,画面上所有主干线条均横平竖直,稳定而又宁静。这种宁静被三个玻璃窗中间一块后面那位穿隔离服的人赋予了恐怖的色彩——变得死一般宁静。压图的通栏大标题做得可不“宁静”:“埃博拉在欧洲引发恐慌”(Ebola en Europe Le virus de la peur)(图14 图14见本期封三)。
原来,10月6日西班牙卫生部通报了一名西班牙护理人员在马德里被确诊感染埃博拉病毒,成为首例在欧洲境内感染该病毒的患者。■
作者系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本文为作者承担的青岛农大社科课题“海外报纸图片研究”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