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60页
  • 61页
  • 62页
  • 63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浅析《解放日报》特稿的“新主流报道”探索
□郭泉真
  时移势往。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深刻变革及其影响,在今天已让“新媒体环境”成为普遍认同的、新的舆论生态,网上舆论工作已成“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当此“革新图存的重要关口”,①传统主流媒体如何融合新媒体成为“新主流媒体”,如何在新媒体主阵地继续实现影响力引导力,成为紧迫课题。这其中,传统的内容生产、既往的报道模式,究竟应该怎么做,是一个根本基点、源头环节、首要考验、核心命题。《解放日报》2013年以来的百余篇“特稿”,涉及一系列重大舆情热点和中心工作重点,一些案例可供分析。
  
一、从“两个舆论场”到“一个主阵地”
  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曾提出:“当今中国客观上存在‘两个舆论场’,即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组成的官方舆论场,都市报特别是互联网构成的民间舆论场。” ②“打通两个舆论场”成为普遍共识。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更加深入、深度、深刻地裂变式发展,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极大普及,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一)传播主渠道的“向度性变革”,导致媒体影响力的主要阵地与路径模式,正发生“根本性转场”。
  近年来一系列重大舆情热点的新闻实践表明:受众的关注、媒介的竞争,正从以往比较注重整体品牌、注重哪家媒体最好,转向首先关注单个产品、关注哪篇报道最好。如果说以前还能靠整体品牌赋值单个作品;如今,是看哪篇报道在新闻大战中脱颖而出、影响最大,再去看这篇报道是哪家媒体出品,更多是用单个产品来增值整体品牌了。
  这种“后台”的集体退场、“产品”的推上前台,深层原因正是新媒体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播主渠道从传统转向了新兴,从而使“我说啥、你听啥”的传统传播模式,转向更加重视受众、重视用户体验的“向度性变革”。过去读者接受信息的渠道相对单一,容易形成较高的媒体品牌忠诚度。如今的受众,往往先微博微信,再电视广播,然后还有报纸,24小时滚动覆盖,这时选择的首要标准,自然就是最优质的单个产品。“最优质”包括内容也包括时效,包括表现形式也包括推送渠道。新媒体格局、自媒体时代,读者从被动接受信息的“弱势”一方,变成更加主动挑选信息的“强势”一方。
  在这种情况下,一度引起热议的“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之争,如今其实更多是立足内容、融合渠道的“产品为王”。
  (二)用“产品为王”的新主流报道开路,实现传统主流媒体影响力向“一个主阵地”的转场。
  所谓“产品”,是更强调市场意识与产品概念的优质内容。营销学理论认为,初到一个新兴市场,自身品牌认知度、辨识度都还不高,优质产品开路是捷径。而在互联网这个舆论主阵地的“同一个大屋子”里,信息海量发布、渠道网状密布、速度空前迅捷,单个热点的空间维度和关注热度都大大增加,一个热点能瞬间引起极其广泛的“同屋人”目光交投,但热点频发的密度增加,又导致单个热点的波长时段大大缩小,很快就被新热点覆盖。新型舆论场的新传播特点,对产品的优质提出更高要求,也为优质的产品迅速实现广泛影响力提供了可能。
  《解放日报》近年参与重大舆情热点的一系列特稿,呈现出三点共同特征:1.在新媒体主阵地赢得可观的传播数据,实现党报影响力。朱令案特稿《永远的22岁》在《解放日报》官方微博转发迅速过万,在网上引发空前反响;复旦投毒案特稿《难以找到的真相》被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迅速转发,1小时留言点赞就达数千条,原先一直沸沸扬扬的网上舆论就此激浊扬清;南京小护士被打特稿在新浪网参与互动人数达8万;全球独家的马航事件特别报道《专访越南副总指挥》,则被人民日报微博连续4次转发,留言转发量均达数万条。2.大量网民和高校学者等的留言中,频频出现这样一句评价——是全国此次事件报道中“最客观、最全面”的一篇。3.同时赢得广大网民、众多大V、高校专家、媒体同行、官方领导等的共同肯定。
  同时得到多方肯定的,还有两类特稿:一是围绕中心工作讲好上海故事,如后来央媒跟进的《八项规定一年来》;二是有社会普遍共鸣度的民生关切类新闻,如引发全国数十家媒体跟进报道、在新媒体环境成功“设置议题”的《巴马,有没有生命奇迹》。这种打通“两个舆论场”的现象,深层原因是整个舆论场中的各方,其实都是“人”,虽有立场视角的差异,但更多是从“普遍性的人”出发的、共通的信息诉求,尤其越是重大诉求,就越会交聚。
  所以,党报主流媒体亟待加快在这一舆论场,实现广泛的有效传播、公认的主流影响。“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小,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如果两个舆论场根本不能重叠,主流媒体就有丧失舆论影响力的危险。” ③而从《解放日报》特稿的实践看,如果主流媒体不赶快踏上节点,加紧研究如何能说得“屋子里的绝大部分人”都要听、爱听,那就不止是“人们都跑到另一个房间里去”的危险了,而是两个房间因新媒体技术成为同一个大屋子后,主流媒体彻底丧失在这个屋子的存在价值。
  
二、“新主流报道”的四个要素
  《解放日报》近年在显著版面新辟的大篇幅深度报道专栏“特稿”,所做的一个尝试是“新主流报道”。
  从实践看,这种新主流报道,离不开四个要素:主流价值观、特色、专业、新媒体时机。概括地说,就是“专业做特色,融合做影响”。其中,“专业做特色”必须在主流价值观指导之下,“融合做影响”就是要善于抓住新媒体时机,也即“窗口期”。
  1.主流价值观
  作为党报身份的产品,《解放日报》特稿在重大热点报道赢得全国性影响,改变一段时间以来往往被都市报或新闻周刊记者拔得头筹的局面,是从贵州毕节流浪儿童失火事件那次采写开始的。那次报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后来广大网民纷纷留言点赞的“最客观、最全面”。理性、中立、客观,到现场去,找核心当事人,获取和呈现最核心的事实本身……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采访出发之前,总编辑的要求只有一句:“采访要非常全面。”也正是凭着对主流价值观的坚定秉持,后来多次重大热点,《解放日报》特稿都以客观全面而得到肯定、获得广泛影响。
  当今实践证明,越是新媒体环境,越是自媒体时代,其实越是稀缺和呼唤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和体验。正如黑格尔所说的“正体、反体、合体”——随着信息发布的日益充分,信息轰炸的审美审丑疲劳,整个社会对人类普遍认同的主流价值,会有一个回归。人心本身,也始终有向往真善美的本能。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极大普及,原先有过的一种论断“网民不代表广大群众”也在变化。现在连七八十岁老人也在用智能手机上网。上网者就是所有人,如今已是,今后尤是。新媒体技术迅速在物理介质上,推动“两个舆论场”日益成为“同一个屋子、一个舆论场、一个主阵地”。博取眼球已越来越没有市场,主流价值是日趋共同的追求。
  2.特色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闻越来越难“独家”。一个重大热点发生,全国乃至全球媒体迅速蜂拥而至。然而,特派记者还在路上,当地报道就已出笼;到了前方,又往往受阻于客观限制,如新闻发布会消息人所共有,或现场管制(尤其灾难现场),加上单兵作战,往往还不如后方了解情况,需要前后方联动。在这种新态势下,向“特色”方向突破,势所必然。就如马航事件最初聚焦越南,全球数百家媒体集聚富国岛,却只有越南官方每日十几分钟新闻发布会,消息瞬间全球共享。《解放日报》特稿记者就亲耳听到一位美联社记者激动地打电话给后方:“不要问我要消息,没有,这里什么也没有!”现实推动变革。做出“特色”是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做出影响力的必要选择。
  另外,传统主流媒体在有些方面也具备能力优势,如专业的采写、高出一筹的立意视角、别致的文风等。《解放日报》特稿记者在越南始终坚持不传谣,没“料”就不发稿。一周后其他记者纷纷撤离,而《解放日报》记者坚守到最后,在机场巧遇前线副总指挥,成功做出全球独家专访,经《解放日报》官方微博、解放网、解放特稿公共微信号同时发布,立即引发广泛关注,舆论效果良好。而在马航失联消息当天,《解放日报》特稿记者得知有位旅客曾微博撰文,历数一生六次大难不死,于是在公共微信号编发一篇《他曾六次大难不死,我们祈祷第七次》,当即以仅100多人的粉丝数,达成2万多人次的图文阅读转发量。再如昆明砍人事件,《解放日报》特稿记者独辟蹊径,专门蹲守在临时收集现场散落行李处,一篇《无人认领的行李》再次微信刷屏……做出特色,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党报作为。
  3.专业
  相比自媒体,“专业”可能是传统主流媒体最有内容优势的一个长处。要做出特色,一个基础和核心的支撑,也在于专业的采写和专业的团队。《解放日报》对复旦投毒案的报道调度了全报社十多位记者多方采访,又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反复求证,对一度流行甚广的同性恋之说,也从新闻基本规范出发,进行了认真、广泛、大量考证,但最终依然没确凿把握,就在文中一字不提,体现“最规范的采写”这一专业要求。也因此,最终的呈现得到网友“客观、全面、可信”的广泛认可。
  4.窗口期
  正如卫星的发射,要抓住一年就那么几天的“窗口期”,新主流报道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上,需要具备好互联网思维,运用好全媒体渠道,把握好新媒体时机,实现优质内容的最佳传播。其时机之稍纵即逝,甚至可说是呼吸之间。一个突发事件爆出消息后,往往2小时左右,网上相关信息就可拼出一个概貌。所缺的,正是深度、客观、理性。《解放日报》第一次尝试“先网后报”的复旦投毒案特稿,事先储备了半年,一直到开庭审理,专派记者现场听庭审内容,逐一与近7000字采写内容核对,又开创性地抓住法官一落槌瞬间,在热议一天的舆情因庭审结束而暂处“静默期”、正要爆发新一轮之时,立即在解放网发布,马上被人民日报微博转发,留言大多正面肯定。客观、公允、经得起挑剔的主流声音一出,传言与情绪化自然消散。
  新主流报道的四要素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主流价值观决定和规范着报道团队在采访写作上的“专业”,又在立场、立意、主题、角度上,启发和支撑着报道做出“特色”;采编的“专业”,既在操作上支撑着“特色”,本身又构成新主流报道“特色”的内涵;这些都需与第四个要素,即互联网思维、全媒体渠道、新媒体时机,进行全链条、全方位、时时处处的“无缝”对接,才能成为浑然一体的“产品”。
  把它们聚合在一起的核心,就是“融合思维”。这也正是当下要义。
  
三、把新主流报道的内容优势转化为新主流媒体的发展优势
  “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思想上得先“动”起来。“把内容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④当务之急是“转化”认识。针对需要廓清的几点认识,建设一套融合型机制保障,加速推出一批传统主流媒体的新产品即新主流报道,在新媒体主阵地实现影响力,就能通过优质产品不断为媒体品牌增值,最终有效转化为新主流媒体的发展优势。
  (一)眼下需廓清的几点认识
  1.改变,应从内容生产的源头开始
  新媒体环境对媒介生产的深刻变革,不在于渠道,不在于下游,而首先是从源头开始的认知转化。眼下一些地方对融合新媒体的概念,还停留在简单拍个视频、做个二维码、开几个微信公共账号,见报稿原样照搬。其实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实践,增加感受,拓展视野,强化意识。懂行情,才能下笔之初乃至采访之前,立意、标题、文风都适应新媒体传播特点。
  2.相比互联网思维,目前更需强调“融合思维”
  新媒体环境形成之初,传统媒体亟待加强互联网思维,防止片面地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当下则需防止另一种片面。要看到“纸”变成“网”而“报”存,“技术与内容互为支撑、相互融合,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共同构成核心竞争力”。⑤融合思维居“一体”之中,驱动“双轮”,引领“两翼”,才能催生融合型的新主流报道“产品为王”。
  3.越是讲融合,越是要更加科学地细化分工
  从最初“两个舆论场”显现时强调的“打通”,到后来“转是找死,不转是等死”的“转型”,再到如今的“融合”,日新月异的现实催生与时俱进的理念。如今,许多媒体纷纷成立新媒体部门,“两翼”、“双轮”架构基本建立,实践开始呼唤“分者要融”之后更深入的“融中有分”。否则,一位记者既要采访,又要拍照,还要摄像,究竟该如何操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不同环节各自做得最好,而又都具有新媒体视野、了解全媒体要求、同一个融合报道团队。
  (二)建立“融合型”机制保障
  业务导向上,激励奖惩措施向融合型报道团队倾斜,倡导媒体人员加强新媒体视野、投身新媒体项目同时,把优质内容生产能力、“把好关更要把好度”的人才培养放在突出位置。
  采编流程上,打造全媒体平台,优化生产机制,更重在转型理念。
  资金扶持上,既要重视大项目、打造大平台、占据制高点,也根据新媒体技术灵活“速变”的特性,量大面广地支持一批小舢板型的新媒体尝试。
  
结语
  无论“两个舆论场”还是“一个主阵地”,新闻媒体作为意识形态的最前沿,说到底是要形成和发挥切实有用的影响力。所以,当传播主渠道的“向度性变革”,导致媒体影响力的主要阵地与路径模式,正发生“根本性转场”的时期,传统主流媒体需要踏准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节点,及时推动自身影响力向“一个主阵地”转场。这其中,“产品为王”的新主流报道,可以作为开路先锋。用自媒体不具有的专业技能、专业团队、专业素养、专业渠道等,在自媒体难以牢固树立和坚持的主流价值观指导下,深耕精编,做出有特色的内容,再融合新媒体的渠道、时机进行发布,做出新媒体主阵地上的优势影响。这需要明确树立“融合思维”,从内容生产的最源头做起,建立适应新媒体环境的、科学的分工合作机制和融合保障机制,才能真正实现长远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不断向纵深发展,媒体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和认识也在不断变化,要习惯于长远目标下的阶段思维、动态思维。比如就目前而言,“产品为王”也正在进一步发展为“特色产品为王”,或曰“特产为王”。传统主流媒体要不断从客观现实出发,认真检视自身,变其应变,不变其应不变,始终跟上时代步伐。■
  
注释:
①④⑤刘奇葆:《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人民日报》2014年4月23日第6版
②③祝华新:《“两个舆论场”的由来和融通之道》,《南方传媒研究》2013年1月12日第38期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