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勃兴,微博依然不可被替代
——从“马航飞机失联事件”传播说开去
□王庆峰 范以锦
【本文提要】 本文通过分析微信、微博在“马航飞机失联事件”中的不同表现,发现微博以其更为鲜明的媒体属性,在公共事件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传播信息和及时辟谣的功能,而这些功能是注重圈层性和私密化的微信所不具备的,因此认为,“微信替代微博”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关键词】 微信 微博 公共事件 辟谣机制
【中图分类号】 G201
微博、微信被视为新兴媒体代表,在被统一归类为社交媒体的同时,人们通常认为微博和微信在媒体属性上并无二致。然而,勃兴中的微信被认为在新闻的到达率、分享率、传播效率等方面都较微博更高,因此关于“微信取代微博”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微信真的能取代微博吗?从近来重大事件后各种平台的表现来看,微博仍是无法替代的信息传递通道。比如,中央电视台曝光东莞色情行业的丑恶现象后,新浪微博有关“东莞+央视”的微博很快就达到上百万条。再如这次马航飞机失联事件中,微博更是成为获取、传递、辨别信息的主阵地;而微信的信息传播则呈现出失语、传谣状态。由此可知,在进行信息获取、发散传播、去伪存真等必要的“新闻流程”之上,微博与微信两者还存在很大的不同。
微信勃兴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微博活跃度
客观来看,微信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微博的活跃度。
在微信崛起之前,新浪微博是公众舆论的主要阵地。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网民的微博使用率为54.7%,领跑中国最大的媒体社交圈。然而到了去年情况发生剧变《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81亿,较2012年底减少2783万,下降9.0%,网民中微博使用率为45.5%,较上年底降低9.2%。
众声喧哗、意见交锋中,新浪微博曾经为用户开辟了难得一见的公共领域。然而,随着微信用户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其媒体属性被广泛认可,“微博已死”、“微博衰落”的声音开始出现并蔓延。这其中,确实有微博活跃度下降的原因,然而更有许多学者认为,随着私密分享的兴盛、网络公共传播空间被压缩,微博已丧失信息源功能。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一位负责人曾发表言论称,“微博的信息功能基本不复存在。从2013年第四季度以来,网友获知突发事件和敏感议题,更多地依靠微信及其朋友圈。这既是源于微信强大的社交功能,也因为微博平台加大了网络传言的管制力度,人们对尚未确认的信息更愿意通过私密化的微信去证实或证伪”。
然而,微信毕竟是圈层化信息传播的工具,在一系列重大公共事件中(比如东莞扫黄事件、昆明暴恐事件、马航飞机失联事件),它既不能像微博一样有全局可观的舆论,更没有联动舆情的可能。相反的,在每一起公共事件中,通过微博就可了解几乎所有维度的信息,其全面性和及时性不仅仅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微信似乎也难以望其项背。
公共事件中微博仍具有强大生命力
对微博活跃度的消减,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
活跃度是一种动态的呈现,会随着时间的迁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从微博与微信的状况来看:其一,微信是新鲜事物,新的东西往往能吸纳众多眼光。经过一个阶段之后,玩得差不多了,又会冷静下来与微博相比较,不会盲目崇拜哪一种模式。其二,微博活跃度的下降,也与打击网络谣言后网民发言比较拘谨有关,一旦明晰了边界,又会从一味退缩恢复到积极参与上来。其三,转型期的社会现实表明,微博传播的特有功能使微博具有其存在价值。
我们看一看马航失联事件中微博是如何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作用的。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飞往北京的MH370航班,宣布于凌晨2∶40失去联系。网络上最早的一条权威的消息由新浪微博“@微天下”于8∶29发布,此后,“@央视新闻”和“@人民网”跟进并发布。很快,微信的朋友圈和公众平台也开始发布和推送消息。
紧接着,新浪微博对于马航飞机失联事件呈现出话题讨论状态,信息被迅速汇流和引爆,以话题#马航失联飞机#为例,9日的讨论参与量即突破100万,10日更是达到500万,此后一直稳定在400万以上。而微信的信息传递主要以“公共平台”和“朋友圈”为主,传播面比较窄和私密化。
与此同时,微博微信上都开始经历虚假消息的迅速传播,比如“迫降越南”、“发现失联客机信号”、“发现残骸”等。谣言在微博上经历了海量信息的汇集、碰撞后,被去伪存真地过滤,而这一过滤现象并未在微信上呈现出来,甚至一些在微信朋友圈上广为传播的谣言,往往是被转发到微博再被澄清的。
随着马航飞机失联的时间越来越久,人们迫切感受到获取有效和真实信息的难度。在这一背景下,微博和微信在信息传播上的差异也越来越大。更多人趋向于从微博获取信息。微信与微博相比,不仅很大程度上处于失语状态,而且对于信息的传递、辟谣方面,也始终落在下风。
“微博取代微信”这种说法在马航飞机失联事件中,不仅没有得到证据支持,反而更加强化了微博与微信之间的传播差异。
微博具有适合多元社会成员交流的价值
转型期的中国是个多元的社会,社会成员有各种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观点。客观现实需要有能各自自由表达,又能互相交流的公共平台。而且,不同事态的呈现、不同观点的碰撞,能更好地帮助人们弄清何谓真理、真相,何谓谬误、谎言。微信只是自我圈定的一群人的“窃窃私语”,而“大广播”的微博却是广而告之。二者各有其相互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网民在从微博平台向微信迁徙过程中,出现反弹、回流也是必然的。
这里,我们不妨通过马航飞机失联事件传播,对微博和微信的不同功能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作个比较。
1.微博信息来源更主动、更多元
在信息来源方面,微博(以新浪微博为例)采取以下方式:加关注,如关注《人民日报》官微或“@头条新闻”这一类公共账号或私人账号;话题呈现,比如#马航飞机失联#一类话题;关键词搜索,如3月10日,新浪微博上的热搜关键词前50名,关于马航事件的关键词就占据了三分之二强。
微信上的信息获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订阅公共账号;朋友圈的分享和信息发布;直接通过社交方式,以对话形式告诉朋友。
由此可见,在获悉新闻方面,微博主要通过信息集中的公开传播为主,而微信是以核心社交圈的私密分享为主。在马航飞机失联这种公众密切、持续关注的事件中,公开传播显然更主动、更具发散性。以《人民日报》的公号推送为例,其最早的微信新闻推送见于3月8日早上8︰57,题为《一架由吉隆坡飞往北京航班失去联系,载有239人》,这则新闻以简讯形式推送;而《人民日报》在新浪微博官微上发布的这则消息,见于8︰45。同样的,《人民日报》在新浪微博上的新闻发布仅8日一天即达到82条,而在微信上发布的多图文信息仅有4条。
用户自己主动获知信息的能力在微博和微信上也表现出极大的不同。在新浪微博上,可以搜索关键词、可以参与话题,这使得我们更容易把握舆论全局、联动舆情,而且用户可以不受次数限制地发布信息;但在微信上,一般订阅号一天至多能发送一条多图文消息,朋友圈内的信息分享多是私密性的。这使得微信在信息传播上的广度、深度上落后于微博。
在马航飞机失联事件中,所有“乘客名单”、“冒名登机”、“家人打通电话”的新闻,几乎都是先发自于微博,而微信的信息则相对滞后;同时,公众对信息的渴求呈现出紧迫状态,因为关键词搜索、话题参与等方式,在微博上得到了满足,而微信紧窄传播的特点,使得用户既无法搜索信息,也无法在各种各样的看法中参与舆情表达。
2.微博传播方式更便捷、更具发散性
微博的传播过程更加公开,注重发散性;而微信的传播过程则更加私密,更加注重点对点传播。在微博上的信息传播,就像“广场上的演讲”,任何人可以旁听、可以质疑,也可以把信息传递出去;而微信上的信息传播,更像是一个“沙龙聚会”,很少有批评,沟通和互动范围受局限。因此,微博消息发布后,可以形成迅速传播,“传播,就是人的接力”,星星之火就能形成燎原之势;反观微信,用户发布信息后,通常不能转发,不是朋友就看不见,这就造成了信息传播的中止,在这点上,微信不能形成某条信息的信息洪流。
不止是产品的媒体属性不同,在传播信息的操作过程上,微博和微信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将一条信息传播出去,在新浪微博上,用户只需要两步操作:点击转发按钮、点击确认。而在微信上,当分享公共账号的新闻时,需要至少4次操作:点击进入原文页面、点击右上角、在下拉框点击“分享到朋友圈”、在弹出框点击“发送”;当分享朋友圈信息时,至少需要6步操作。以用户为主的传播过程中,微博操作更加简单、直接,微信操作比较繁琐、复杂,这种操作方式的不同,使得用户在微博中是信息的“接力者”,而在微信中只是信息的“围观者”。前者能形成爆炸性的传播效果,后者则只能进行点对点传播。虽然在到达用户的信息中,微信的传播效率较高,但是在信息的数量和时效上,微信的传播效率反而受到了限制。
3.微博辟谣机制更完善、更有效
在马航飞机失联事件中,微博和微信都产生了比较多的谣言,但微博的信息纠错、净化的能力得到了体现;反观微信,由于用户多是朋友关系,因而人们更容易相信信息是真实的,“坠毁”、“安全着陆”一类的信息,多是经由微信朋友圈传递出去的。
微博对于信息的纠错能力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微博的开放性能让信息得到快速更新,去伪存真,及时纠错。一些用户的传谣往往得到另一些用户的纠正、举报,而信息的碰撞、交流则将有效信息过滤出来。二是新浪微博有比较健全的辟谣机制,它所成立的社区公约、管理委员会等具有辟谣功能,同时微博的实名制、通过特殊标注提醒用户的做法,也能有效地遏制谣言传播。
针对同样的公共事件,微信的封闭性使得信息更新容易滞后,我们获取的信息容易受圈子的限制,纠错能力会相对较低。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微信上通过群对话或者好友对话,能比较便捷地传递信息,而我们对好友传递的信息基本上都含有“熟人可靠”的预判,因而趋于相信所有信息的真实性。另外,由于微信的信息传播链是隔断的,比较容易产生谣言。比如,对于“飞机安全着落”的传言,微博的转发按钮可以使得信息源在传递时得以保留,只要不删除信息源就无法斩断传播链;而微信转发传播以后,信息源在传递时是不保留的,每一个信息副本都是信息源。
在真实信息有限的情况下,人们需要将更加多元化、碎片化的信息作比较,微博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在多元交流中人们互相存疑、纠正,容易让谣言不攻自破,或者通过辟谣机制进行防范。微信则滞留在熟人圈子和私密空间,一旦有谣言发生在马航飞机失联这种事件中,微信难以及时辟谣。
微博由于媒体的特性,在产品设计上是极力鼓励用户去转发和传播信息的;而微信注重用户体验,在本质上只是一种社交工具。因此,微博更适合于系列事件和重大事件的及时跟进和传播,比如马航失联事件;而微信由于重视用户体验,其用户的忠诚度和使用频率较高,比较适合于进行优质内容的分享。
在产品属性上,微博和微信存在着很大差异。微博呈现出广传播、浅社交、松关系状态,获取信息更为主动、信息传播更有优势,而微信是窄传播、深社交、紧关系状态,推送新闻时传播效率更高,用户分享精品内容的欲望更强烈。以产品的媒体属性而言,微博更接近于大众媒体,我们可以主动去获取信息,而微信更像是一个熟人圈子,在有限的空间和关系内彼此交流。在公共事件中,微博在信息传播上的速度、广度,以及像蒲公英一样的“辐射性”传播结构等,优于 “私密分享”的微信,因此其能成为马航飞机失联事件中的主要舆论阵地。
在马航飞机失联事件中,微博的活跃度重新得到提升、澄清谣言的功能得到极大的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微信无法使用户得到满足引发的结果。同时,微信在重大公共事件中的失语、传谣也更加证明了,在此类事件中,微博根本不可能被微信取代。■
作者王庆峰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范以锦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