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3页
  • 4页
  • 5页
  • 6页
  • 7页
  • 8页
  • 9页
  • 10页
  • 11页
  • 12页
  • 13页
  • 14页
  • 15页
  • 16页
  • 17页
  • 18页
  • 19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2013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
□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文 阿仁/图
  14年来,每到年底评选当年的虚假新闻已经成为本刊的一项例行工作,虽然偶尔也会遭遇一些不同程度的诘问、挑刺、不解,甚至谩骂、官司,但我们坚信这种旨在提高新闻专业素养而进行的批评和探讨,有其毋庸置疑的现实意义。
  在2013年岁末盘点本年所发生的虚假新闻案例时,我们欣喜地发现了不少同道者。比如,在“天涯社区”网站上,有位网友评选了2013年“那些狗血的假新闻”,文中选择的不少案例与我们不谋而合,甚至写作的体例也与我们有些类似。①《新华每日电讯》刊发的《盘点2013年那些“狗血”新闻反转剧》一文,梳理了2013年的舆论翻转事件,以此反思热点新闻缘何屡成“最新谣言”。②《南方都市报》的一位资深记者开设了名为“坏新闻”的微信公众账号,不定期地臧否媒体对某个新闻事件的报道,其中不少内容就是媒体刊发的虚假新闻。
  由此可见,一方面,虚假新闻泛滥,已成中国新闻业的顽疾而难以根除;另一方面,包括专业的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和网友在内,大家都意识到了虚假新闻的危害,并通过各种方式使其彰显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当然,问题的关键仍在于如何有效地治理,只有在概括其特点、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找到合适的、有效的治理方法。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虚假新闻研究报告一直以来仅以中国内地媒体为分析对象,因此像2013年4月18日香港《大公报》刊登的《北京“的哥”奇遇:“习总书记坐上了我的车”》,虽然颇具典型意义,并被认为体现了web2.0时代虚假新闻的一些新特征,③但由于超出本刊考察研究范围,只能将其割舍,不过我们仍会将其留存于案例库,以备深入研究。
  
2013年虚假新闻的特点  
  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在《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中提出了新闻业和公众期待的“十大原则”,其中首当其冲的原则就是:新闻工作首先要对真实负责。④真实性是媒体从业者的职业底线,也是传媒业的共业。但恰恰是真实性,却成了新闻业的“阿喀琉斯之踵”,它似乎成了新闻行业的宿命。虚假新闻虽然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还是屡禁不绝,有的时候,甚至出现报复性的反弹。总体来看,2013年的虚假新闻呈现出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数量大、种类多。在写作2012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时,我们注意到,在行业主管部门、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下,中国虚假新闻的泛滥之势得到了一定的遏制,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相关案例的数量和影响都不及往年。但是很遗憾,这一良好势头未能延续,2013年的虚假新闻似乎出现一种报复性反弹的态势,从年初到年尾,不断有新的案例发生,令人心生目不暇接之感。不仅表现在典型案例的数量巨大,而且表现出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第二,涉及的媒体类型广泛。在本刊以往评选的案例中,都市报曾是虚假新闻的多发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媒体则已成为虚假新闻的重灾区。而今年,在为“客里空”亮绿灯的一长串大大小小的媒体名录中,竟多次出现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新社这些中央级媒体的名字,还有《南风窗》杂志这样多年拥有良好声誉的媒体跻身其间。此外,随着新的媒体平台的开发,媒体的官方微博、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账号,也顺理成章地被纳入虚假新闻的研讨范围。2013年有不少起虚假新闻被媒体官微广泛转载,集体沦陷的窘境一再出现。
  第三,虚假新闻体现出鲜明的媒体融合特征。2013年有不少起虚假新闻并没有在传统媒体上落地,社交媒体是其重要甚至唯一的传播平台,比如“2014年放假安排”以及“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这两条假新闻,就被传统媒体官微广泛转载。在面对突发、爆炸性新闻时,媒体官方微博已经成为一个“抢发独家新闻”的重要渠道。但是,强调时效性能否成为失实消息传播的理由?当媒体纷纷设立社交媒体编辑岗位打理媒体的官微时,传统媒体时代的核实查证程序、规范和技巧,是否依旧适用于微博、微信?这些新的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思考。因为,如今媒体官方微博、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账号已经成为重要的新闻推广和发布平台,一旦出现虚假新闻,根本无法与媒体本身切割开来,同样会对媒体的权威性造成伤害。
  第四,追究查处的力度有限。2013年林林总总的虚假新闻案例频出,却只有很少一部分被相关主管部门出面查处,特别是有些影响重大、传播效果恶劣的虚假报道,没有看到公开处理的情况。而在官方通报的数量有限的案例中,有些虚假新闻本身的影响力很小,甚至还不乏存有争议的案例。另外,在2013年的虚假新闻中,不乏商业炒作的案例。尤为可耻的是,炒作者往往利用人们的善良,以无良手段,假借新闻形式,达到特定的商业目的。对于这些恶意炮制虚假新闻的炒作者应该如何惩处,可能也需要相关部门充分地重视和考量。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不同媒体间融合程度的加深,数字化媒体可以轻易地对已经发布的报道进行修改,这就给虚假新闻的辨认和追究带来了新的困难。
  2013年5月,浙江、上海等地率先成立了新闻道德委员会,期待能够为遏制虚假新闻的泛滥发挥行业自律的力量。
  第五,虚假新闻背后的社会情绪值得关注。2013年不少虚假新闻的内容本身似乎是为了弘扬正能量或者批判社会丑恶现象的,但由于所报道的内容存在人为设计、主观臆想、商业策划、刻意作秀等问题,最终被拆穿,非但没有弘扬正能量,反而在被拆穿后造成了“负能量”的累积,对社会信任造成更大的伤害。这类“新闻”之所以备受关注,正是因为现实社会缺失了某些东西。但假的终归是假的,这类虚假新闻就提醒我们:看新闻时要摒弃先入为主的刻板成见,越是情绪化的东西越需要冷静的态度。⑤媒体报道时有多少事实就说多少事实,不轻易下结论,更不能抱有炒作之意故意偏离事实。
  第六,图片、视频引发大量虚假新闻。2013年不少虚假新闻是以图片或视频形式传播或为事实依据的,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12月初发生的“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一事。拍摄者只是拍到了这样一组照片,对于事件的真相缺乏调查,就想当然地添加了一些文字说明上传到网上。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网络用户上传图片、视频内容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多,这些UGC(用户生产内容)因缺乏必要的把关机制将会引发更多的虚假新闻。
  
2013年虚假新闻类型及典型案例剖析
  经过反复筛选和斟酌,我们列出下面十多条影响力较大且颇具典型意义的虚假新闻案例,予以剖析。由于有影响力的虚假新闻数量比上年大大增加,我们决定不局限于具体数量,而是从案例所透析出来的原因进行分类、辨析、探究、阐释。
  有图未必有真相
  案例: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
  【刊播媒体】国际在线,“@人民日报” 等各大媒体官微、新闻客户端、新闻网站
  【刊播时间】2013年12月3日
  【“新 闻”】12月3日早上5点多,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国际在线”发布了一组“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的图片,图中大妈一脸痛苦,外国小伙一脸无辜。报道称,一名东北口音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旁边时突然摔倒,随即瘫软倒地不起。外国小伙下车急忙搀扶女子,却被女子一把揪住,自称被老外撞到腿部受伤无法行走,需要该老外负责。外国小伙大惊失色,却被女子死死拖住。最后双方在调解下,外国小伙不得不给付1800元“医药费”,女子方才作罢自行离开。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当天7点48分转载了此组图片。随后,这条新闻被广泛传播。凤凰网联系到了图片拍摄者李先生,据他介绍,12月2日上午10时30分许,他驾车路过北京朝阳区香河园路与左家庄东街路口时,看到一名四五十岁的女子摔倒在路上,一名外国男子将其扶至路边,两人发生拉扯。凤凰网记者还联系到了外国男子的女友王女士,她证实,经检查女子有轻微的皮外伤。稿件还证实,支付1800元是在警方的调解之下。
  【真 相】事情很快发生了逆转。12月3日12点35分新京报网的报道《目击者:“老外扶摔倒大妈遭讹”与事实不符》提供了进一步的细节。记者走访事发地点,采访到两位目击者,证实大妈并非“碰瓷”,当时老外骑一黑色无牌摩托,车上还带有一名女子。其中一位目击者还提供了视频,老外不断用流利的中文骂人。随后,北京市公安局的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发布了官方调查结果,经过调看路口监控视频等调查手段,最终给出了权威结论:中年女子经过人行横道时,被一外籍男子驾驶摩托车撞倒。在现场处理过程中,倒地女子称身体不适,民警立即拨打120将其送往附近医院。经检查,该中年女子伤情轻微。老外无证驾驶,车辆被扣且受处罚。
  【点 评】有图未必有真相,图片作为新闻现场的见证,只能说表达了新闻事实的一个方面,究竟真相如何,同样需要核实。就这个案例来看,最初给事情定性的自然是拍摄照片的记者。正如他在12月4日发出的向事件当事人李阿姨及广大网友公开道歉信上所说:“在此事的报道上,我使用了不严谨且不详实、有倾向性且夸张的描述,导致了一场网络风波,致使李阿姨被冤枉、网友误读、部分媒体误报。虽然我并不是故意炮制新闻以博眼球,但是我给你们带来的伤害,确是实实在在的。”无心之失带来的深刻教训,同样值得广大媒体同行记取。
  同样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这位记者拍好照片后上传至商业图片库CFP,国际在线选用并发布了这条图文新闻。对于商业图片库来说,是否负有甄别上传作品新闻真实性的责任呢?图片库的用户有很多是媒体机构,媒体机构一旦选用这些图片作品,这些作品就以新闻形态进入了公众视野。对于图片库作品,媒体机构是否还应增加一道核实程序呢?
  另外,在这场虚假新闻传播的狂欢中,“@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官微的转发至关重要,虽然其后发布了澄清的消息,但这一案例也反映出传统媒体在融合媒体时代的尴尬。如果是《人民日报》来报道此事,必定会要求记者核实后才能刊发新闻,但由于新媒体海量信息的传播要求,媒体微博只得大量转发内容,同时为了抢时效,就把核实的责任都寄予首发媒体了,似乎转发则不必承担核实的责任。但问题在于,在网友看来,“@人民日报”是《人民日报》在社交媒体上的延伸,具有相同的可信性,一旦传播了虚假新闻,所引起的负面效果也是同样巨大。这提醒我们,在自媒体时代,眼见未必为实,媒体更需谨言慎行。
  案例:济南中年夫妇殴打老人
  【刊播媒体】齐鲁网
  【刊播时间】2013年6月4日
  【“新 闻”】齐鲁网一篇名为《视频曝济南一路口中年夫妇当街殴打白发老太太》的报道称:6月4日上午,一位网友发布了一条微博,标题为“中年男子马路殴打七旬老太”。微博同时上传了39秒钟的现场视频,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位男子在斑马线上打了一位白发老太两次耳光,还把躺在地上的老太拖拉了好几米。
  这段引起网络围观和媒体集中报道的视频,是齐鲁网一位记者坐在公交车上路过时拍摄到的,他随后在下一站下车返回现场寻找三位当事人,但三位当事人已经离开。这位记者采访了几位目击者,然后把了解到的情况告诉了值班同事,这位同事发布了微博,随后又在齐鲁网发布了相关新闻。
  【真 相】据央视10月31日播出的《焦点访谈》节目披露:2013年8月,刚刚成立三个月的山东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在济南调研时,了解到这条新闻竟然是一条失实的报道。当事人接受民警询问的笔录中显示,打人的所谓“中年夫妇”一不是中年,二不是夫妻。“中年男子”卢某已经78岁了,“中年女子”是卢家的保姆,也已经60岁,而被打的“七旬老太”是打人的卢某的老伴。卢某老伴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平时在家就又吵又闹,谁说也不管用。事发时路口马上要变红灯,老伴还躺在马路中间不肯走。卢某在情急之下就打了她两巴掌,只是吓唬吓唬她,经检查没有发现卢某对老伴造成什么身体伤害。路口执勤的辅警刘文鑫介绍,当时三位老人在他的右后方30米左右。等他转身发现有人坐在斑马线上后,立即赶过去询问。现场监控录像也证实了这一点,而不是微博发布者和媒体报道的交警看到了不管。
  【点 评】齐鲁网记者的新闻敏感值得赞赏,而且也到了现场做了一些调查核实工作,但为什么还会出现虚假报道?反思下来,问题出在记者在调查核实时未能找到权威信息源,而只是凭几位现场看热闹的路人的说法就得出了结论,做出了报道。这一案例也反映了新闻职业的严肃、严谨和专业要求,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与道听途说、街谈巷议的非职业新闻传播区分开来,显示其在自媒体时代的独特价值。
  案例:长春老人菜市场晕倒 178人无视跨过,仅有1人施救
  【刊播媒体】《新文化报》
  【刊播时间】2013年4月7日
  【“新 闻”】据《新文化报》报道,2013年4月5日,在长春市财神大厦2楼的市场里,一位老人突发脑梗塞摔倒在地,一名商户见状拨打了120电话,但在这期间却有52人陆续从老人身上跨过,大多面容平静。约5分钟后,一名路过的“白衣女子”守在老人身边,守护并安慰老人,直到急救人员赶到才离开。而这段时间里,又有126人从老人身上跨过。整个过程中,共有178人从老人身上跨过,只有白衣女子一人帮忙看护老人。178:1,《新文化报》以《长春老人因脑梗塞摔倒 白衣女子坚守救护》为题,报道了市场监控录像记录下的“这冷漠和温暖交织的一幕”。
  【真 相】178:1的巨大反差,引发大量网民议论,甚至得出“世风日下、人情冷漠、道德沦丧”的结论。但《工人日报》、新华网等媒体针对《新文化报》的报道进行调查发现,这段视频是事发现场的监控画面经过加速、剪辑处理之后被人放到网上的,并不是真实情况的反映。
  据其他媒体追踪报道:在老人晕倒后,第一时间拨打了120电话的菜市场业户杨先生告诉记者:“有好心人要扶,当时我告诉别扶,这时扶容易脑出血。还有人要拨打120,我告诉他们已经打完了。”
  而据财神大厦负责物业管理的王经理介绍,老人摔倒的地方,是一条重要通道,不足两米宽,因为人特别多,有人就从老人腿上“迈”了过去。
  “跨过和迈过,一字之差,谬之千里。”王经理特意说明,多数路人都关切地询问老人的伤势,直到那位看似有一定医疗经验的白衣女子出现。
  市场工作人员张岩还介绍说,“老人摔倒那天我正在值班,当我赶到现场时,已经有商户第一时间向120求援了,很多热心路人都说不要触碰老人,怕对老人‘二次伤害’,个别人还在维持现场秩序,让行人不要围观、避开老人、小心通过。”
  4月9日,《新文化报》以《老人脑梗摔倒后看正能量如何传递》为题,委婉地为本报之前的报道纠偏,其中说道:“在老人摔倒到急救人员赶到的12分钟里,我们需要感谢很多人,感谢‘白衣女子’的真情守护,感谢卖蘑菇的老杨拨打120急救电话,感谢菜摊老板挪摊位腾出空间,感谢众多路过的好心人对老人关切地询问……”
  【点 评】如果是一则“老人菜场晕倒,众人帮助”的消息,当然也有新闻价值,但恐怕远远不及“178:1”这样社会冷漠与温情的巨大反差事件能吸引眼球。从《新文化报》刊登的记者手记可以发现,记者在采写报道时只是看了监控录像便已经预设了立场,将冷漠的行人与热心施救的“白衣女子”对立起来。因此,他的采访也只是将焦点放在了“白衣女子”身上,《新文化报》随之开展一场全城寻找“白衣女子”的新闻策划。如果少一点轰动炒作之心,而是严守求真务实精神的话,是不是真相就不会这样容易地被忽略?
  另外,从上述几条虚假报道可以发现,对于一般受众来说,有图有真相。证据如此确凿的“碰瓷”、“当街殴打老人”、“小悦悦事件重演”,当然会引起极大的社会义愤。这些案例给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提了个醒:现场图片(视频)不会自动抵达真相,记者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本领不可或缺,且须下一番功夫。
  无头网帖奉神明
  案例:农业部副部长称“3~5年保证转基因大米占领13亿人的餐桌”
  【刊播媒体】《北京青年报》
  【刊播时间】2013年10月31日
  【“新 闻”】2013年10月31日,《北京青年报》刊发《网传农业部副部长李家洋曾受聘美国公司推广转基因》。报道称,原国防大学教授朱国林在北京召开的再论转基因与国家安全的研讨会上披露,某副部长曾声称,3~5年保证转基因大米占领13亿人的餐桌。这位副部长从2007年6月受聘为美国转基因大亨杜邦公司生物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朱国林指出,直到2012年3月,因为有人举报,杜邦公司才从其网站上将名字撤下,并宣布其已于2011年停职。朱国林的话被媒体报道后,在网上引发热议。谈论的焦点之一是哪位副部长曾受聘于杜邦公司。有网友提到,现任农业部副部长李家洋在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期间,曾任杜邦公司顾问。《北京青年报》记者看到,杜邦公司在2007年发布新闻稿,宣布聘请李家洋为公司外部独立生物技术顾问委员会最新成员。当时李家洋的身份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
  【真 相】2013年11月9日,北青网发布致歉信表示,《北京青年报》10月31日A8版《支持转基因副部长被指受聘美国公司》一文中援引的部分网上信息未经农业部及李家洋副部长本人确认,给农业部及李家洋副部长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报社对此深表歉意。道歉信还指出,2007年4月,李家洋以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与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身份接受杜邦公司聘请,担任国际生物技术咨询委员会成员。此次受聘经中国科学院同意,委员会成员与杜邦公司不存在雇佣关系,也无工资薪酬。2011年11月28日,李家洋调任农业部副部长后主动向杜邦公司提出辞去成员身份的要求,杜邦公司第二天就给予了确认。此外,李家洋副部长从未在任何场合说过“3~5年保证转基因大米占领13亿人的餐桌”,网上相关说法纯属捏造。
  【点 评】转基因问题不光是个科学问题,其中还牵涉到利益、伦理,甚至政治。《北京青年报》这篇报道的由头来自原国防大学教授朱国林在会议上公开指责某位大力推广转基因食品的副部长曾受聘于美国从事转基因研究的杜邦公司,暗示其中有利益输送之嫌。如果这一说法为真,显然足以做一个很有分量的调查性报道。但《北京青年报》却采取了“网传”的说法,操作太过浮躁轻飘,看到有网友提到,现任农业部副部长李家洋在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期间,曾任杜邦公司顾问。于是将李家洋的简历、公开的媒体报道进行一番整合,报道就此出炉。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李家洋是否支持转基因食品、是否与杜邦存在利益输送,但这种对号入座式的报道手法却给读者一种强烈的暗示,也就难怪会受到压力而道歉了。  
  案例:2014年放假安排
  【刊播媒体】“@财经网”等媒体官微、财经网等媒体网站、网易等新闻客户端
  【刊播时间】2013年11月13日
  【“新 闻”】2013年11月13日傍晚起,多家媒体新闻客户端以及官方微博纷纷发布据称来自中国政府网的“2014年放假安排时间表”的消息。按照这条放假消息,2014年元旦放5天,春节放9天,元宵节放假2天,清明节放假3天,劳动节放假5天,端午节放假3天,中秋节放假3天,国庆节放假9天。这一方案中含有多个长假,瞬间引发网络“疯转”。
  【真 相】11月13日22点21分,新华网新浪和腾讯微博发布辟谣消息称,记者核实得知,中国政府网目前并未发布过“2014年放假安排时间表”,按往年的做法,放假安排时间表要到12月份发布。12月11日,官方正式发布2014年放假安排时间表。
  实际上,从10月份起在网上流传的这一放假版本源于网民自制,而且其中故意留下“新闻发言人胡周称”之类明显恶搞的破绽,但还是被网络媒体转载后当成新闻。
  【点 评】这份“虚假放假方案”已在一段时间内通过“改头换面”来多次传播,此次经过不少把关不严的媒体客户端的传播,这条被冠以“2014年放假安排时间表”的假消息还是瞬间骗倒一大片。其实核实很简单,只要到中国政府网上查证一下便知真伪,这个举手之劳为何却被轻易忽略了呢?
  有一种说法认为,“假”方案被“热炒”的背后,透露的是人们的“真”期待,新闻虽然是假的,但背后反映了民众对现行节假日安排不满、对增加节假日的期待。这种极力从虚假新闻中挖掘出重大意义的说法看似有理,其实就像有人提出先制造虚假信息“倒逼”真相一样,是为虚假信息传播找借口。假的终归是假的,没有任何存在和传播的正义旗号。
  商业策划忽悠人
  案例:“深圳最美女孩”给街边乞丐老人喂饭
  【刊播媒体】中国新闻网
  【刊播时间】2013年3月25日
  【“新 闻”】3月25日,中国新闻网刊发了一则《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的新闻。报道称,在深圳打工的90后某女孩单膝跪地给残疾乞丐喂饭。在配图照片中,一名身穿粉红格子衬衫、扎着马尾辫的女孩单膝跪地,在给一位患有残疾的老人喂盒饭。女孩是湖南新化人,出生于1991年,目前正在深圳打工。3月24日下班回家路上,女孩看到老人盯着快餐店里的盒饭后便掏钱为老人买来了盒饭,然后亲自喂饭。
  【真 相】这则名为“深圳90后女孩给残疾乞丐喂饭”的图片报道在各大新闻网站与微博上疯转,众多网友为女孩竖起大拇指,称赞此举是社会正能量。但很快就有网友指出新闻是策划团体炒作。经深圳媒体证实,整个行为其实是某商业展的炒作。附近一位目睹拍摄过程的报刊亭老板称,女孩只喂了几口饭,便随拍照的男子离开。此后,策划者出面致歉,承认照片是摆拍。首发媒体中国新闻网也表示歉意,中国新闻社称已对当事记者、网站当日值班责任人等做出了处理。
  【点 评】这篇报道的作者郑小红是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副社长、深圳记者站站长,在媒体开始质疑新闻的真实性时,她一再否认,再三追问后才承认是通讯员发来的稿子,自己并不在场。但她所说的通讯员石金泉,本是一名知名拍客加网络推手,曾为广东电视台以及深圳当地多家媒体供稿。2011年,他因策划《眼癌宝宝母亲跪爬,被“富家公子”戏弄》的虚假报道,公开向社会道歉。这样一个屡有“前科”的“通讯员”炮制出的虚假新闻为何能经一位资深记者之手堂而皇之地刊发出来呢?
  在事件水落石出后,郑小红发布了一则“致歉声明”,她承认自己“未严谨地核实新闻事实,没有善尽一个新闻记者的责任”,但依然强调自己的初衷是“出于传播正能量、传播真善美”。但我们很想追问一句:无中生有的正能量还能传播真善美吗?
   案例:小女孩为中暑清洁工撑伞
  【刊播媒体】《新快报》
  【刊播时间】2013年8月1日
  【“新 闻”】 8月1日,《新快报》在报道《孩子,谢谢你!》中称,一名女清洁工中暑后昏倒在天河区东圃客运站附近的黄村东路。刚开始路人不敢贸然施救,后来一名小女孩蹲下为她撑伞,用自己的雨伞遮住了女清洁工,稚嫩的声音说道:“妈妈,快救人!”在孩子的感召下,两名观望的路人终于出手,将人救醒。
  此事件经媒体曝光后,网上议论热烈,小女孩被赞“中国好宝宝”,而她为清洁工撑的那柄“感恩漂流伞”也随之走红。某保险公司立即发布消息寻找该名小女孩,希望“中国好宝宝”能够为其“感恩漂流·爱心伞传递”活动做代言。
  【真 相】不料当天晚上,就有网友在微博上指称这是一场商业策划。第二天,首发这一新闻的《新快报》又报道称:经过多番努力,记者找到了照片中晕倒的女环卫工汤大姐,通过她的讲述使我们知道,那张充满爱心的照片,竟然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炒作。汤大姐说,拍照片的时间是7月30日中午12时,拍摄过程中她反复躺在地下三次,经过多次试镜,一个半小时后,才拍出昨天出现在报纸上的这幅照片。汤大姐称,她自己也是被对方利用的受害者,那名撑伞的女童竟然也是对方花150元请来的,女童的母亲则是一开始找她拍广告的四个年轻人中的一人。这则“感人故事”,竟是一家公司策划的广告。
  【点 评】继深圳“最美女孩”之后,又一次被拆穿的商业炒作,即使上当的人们已经醒悟,可是炒作者的目的已经达到。这样的商业炒作只能用“无良”两个字来概括,它利用了人们的良善,消费着社会有限的信任。类似的假新闻一再出现只会侵蚀社会的信任基础,类似的商业策划只能遭到广大消费者的唾弃。
  另外,虽然《新快报》第二天的报道及时纠正了前一天的虚假新闻,但其中的教训也值得反思和汲取。中国人民大学教师马少华指出,这篇假新闻根据的是策划者的“爆料”,但是记者在写作时,却把本应转述他人的叙事变成“无距离的叙事”——采取一种更具感官冲击力,仿佛就在现场亲眼目睹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本身就是文学性的“假叙事”,结果就是记者或媒体以自己的公信力来帮助那个“说的人”欺骗公众。⑥
  外国玩笑竟当真
  案例:维珍航空新机带玻璃地板 乘客可“脚踏碧空”
  【刊播媒体】国际在线等
  【刊播时间】2013年4月1日
  【“新 闻”】4月1日,国际在线刊发《维珍航空新机带玻璃地板 乘客可“脚踏碧空”》,报道称:据英国《每日镜报》4月1日报道,为了让乘客真正体会在空中旅行的感觉,英国维珍航空公司推出的新式喷气机安装有玻璃地板,让飞行途中的乘客低头便可将天空一览无遗,真正体会“在空中行走”的感受。这架飞机与标准的A320大型客机没有太大差别,唯一的不同是机舱下腹部有一条透明的、由航空专用玻璃制成的“地板”,以便乘客在旅途中观光。
  【真 相】这条新闻源于英国维珍集团总裁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的博客。4月1日,他宣布,维珍航空将运营世界首架玻璃地板飞机,将首先执行从伦敦到阿伯丁的航线。当日早些时候,英国《每日镜报》等媒体都报道了这一新闻。不过,当地媒体及网友们很快意识到当天特殊的日期:4月1日愚人节,于是纷纷在当天下午辟谣,称这只是愚人节的玩笑。
  【点 评】对于这样一个特殊日子所发布的新闻,中国媒体显然没有足够的警惕,甚至在英国媒体的辟谣消息发出后,仍有中国媒体中招。国际在线在发现这是个愚人节玩笑后,对原先的稿件进行了修改。但央视在北京时间4月2日22:30分播出的晚间新闻中,继续与观众玩起了过时的愚人节玩笑,把透明地板飞机将推出的新闻作为全球的“时讯惊奇”与观众分享,这就太不应该了。
  案例:亚马逊创始人无收购《华盛顿邮报》意愿 系点错鼠标
  【刊播媒体】《法制晚报》等
  【刊播时间】2013年8月7日
  【“新 闻”】8月7日,《法制晚报》等援引6日《纽约客》专栏内容,发布题为“亚马逊创始人称收购《华盛顿邮报》非本意 系点错鼠标”的报道。文中称,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是个美丽的错误,只是在刷邮报网页时手抖点错鼠标买下来的。新华网、人民网等部分国内主流媒体也纷纷转载该文。
  【真 相】事实上,这篇文章发表于美国谐星和作家安迪·鲍罗威茨在《纽约客》的专栏“鲍罗威茨报告”。这个专栏就和洋葱新闻网一样,致力于打造优质假新闻(即讽刺性新闻)。鲍罗威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写“鲍罗威茨报告”,并很快因此成为备受瞩目的政治讽刺作家,每日野兽网站更称其为“美国讽刺之王”。
  【点 评】一笔高达2.5亿美元的交易会是因为错点鼠标的结果吗?尽管很多人对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充满疑问,但这么离奇的解释居然能让很多中国媒体信以为真。编译者或许只是注意到了《纽约客》的赫赫威名,却没想到它居然会有专门炮制洋葱新闻的专栏,一不小心就上了老外的当。
  洋葱新闻之所以取名为“洋葱”,意指一个事件包括多层因素,要一层层地剥,从不同层面去观察,才能看到本质。著名的美国洋葱新闻网擅用恶搞的方式来讽刺美国时事,让人在幽默中思索,至今欣荣不衰。作为闻名全美的假新闻网站,甚至它的存在就是用来监测其他媒体的“真”新闻。⑦在世界范围内,像洋葱新闻一样以讽刺挖苦和编造假新闻为主题的网站还有不少,我们的媒体编辑不但要提高警惕,更需普及这方面的知识。
  案例:斯诺登爆料美国登月造假
  【刊播媒体】《新晚报》《北京晚报》
  【刊播时间】2013年8月3日、8月9日
  【“新 闻”】2013年8月3日,《新晚报》在第B05版刊发报道《斯诺登:俄才是首个探月国家》称:被“困”在莫斯科机场数周之久的美国前情报机构雇员斯诺登,获得俄罗斯政府发给的入境许可证,于2日进入俄罗斯境内。斯诺登获得“自由”后第一时间通过推特发布信息:“我相信是俄罗斯首先探索的月球”。此前有英国媒体透露,斯诺登手中掌握有揭露美国1969年登月是造假的机密文件。
  8月9日,《北京晚报》也刊发报道《美登月造假》,言之凿凿地认定美国登月为造假,配发的图片直接写明“鉴定书:美登月造假;鉴定人:斯诺登》”,其新闻依据也是斯诺登发布的推特:“我相信是俄罗斯首先探索月球”。《北京晚报》的报道引发各家网站、报纸、电视新闻节目的新一轮大规模转发,包括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CCTV“东方时空”节目在内的诸多主流媒体都被卷入其中。
  【真 相】就在《新晚报》的报道刊发后,2013年8月7日,看看新闻网发表文章《爱德华·斯诺登真的能证明美国1969年登月是造假吗?凤凰编辑新闻来源搞错?》,文中使用多个来源的信息表明,斯诺登根本没有说过俄罗斯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话。报道的关键信息来源是斯诺登的推特账号,但经过查证,所谓斯诺登的推特账号是“Edward Snowden@EJosephSnowden”,其实国外早有人指出,“Edward Snowden@EJosephSnowden”账号其实是国外一家以讽刺时政、强调网络自由权益网站Internet Chronicle的写手注册的,早在2011年就开始发布内容。该写手正是在斯诺登事件发生后,趁机炒作一把,于是迅速在推特弄了一个接近斯诺登英文本名的名字,来发布一些以符合斯诺登口吻的话。这名写手还在他们网站的博客里写了一篇名为“成为爱德华·斯诺登”的文章,详细描述了自己为什么要捏造这样一个账号,其目的是为了讽刺性和娱乐性,为了发表不同的政见,为了网络信息的自由。除了这个账号,twitter上还有其他类似的用斯诺登头像或名字的、且很具有迷惑性的账号。
  8月12日,《北京青年报》也刊发《“登月造假”推文被疑非斯诺登发布》的报道说:事实上,推特“@EJosephSnowden”很早就被质疑并非是斯诺登本人的账号。除了一个躲避美国情报系统追踪的人不应该在网上自曝行踪外,美国点击率排名前20的“About.com”网站还曾专门撰文从技术角度分析为何该账户并非斯诺登本人。此外,该账户公开称奥巴马为“白痴”、“娘娘腔”等,也被指与其本人风格不相符。
  2013年11月8日,人民网援引俄罗斯媒体报道称,斯诺登的律师库切连纳证实,斯诺登未在推特网站注册账号,因此,之前关于斯诺登开通推特的报道均属不实信息。
  【点 评】一直以来都有人怀疑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可能造假,从科学的角度提出怀疑无可厚非,但这次在中国媒体上传播的质疑之声则有些无厘头。
  回头来看,这一虚假新闻的传播轨迹颇有研究意义。它先后经过两轮炒作,不断发酵。8月3日刊发报道的《新晚报》在文中注明,是综合中新社、人民网、大公网、央视的报道。这种“大综合”式的消息源,看似来路清晰,也很权威,实际却模糊了信息源,让受众无法了解真实依据。而凤凰网在转载这则来历不明的新闻时,又误将其来源《新晚报》标注为《新民晚报》,让一家有悠久历史的晚报为这则虚假新闻的真实性背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报道的欺骗性,客观上增加了其可信度。
  因为其更大的影响力和权威性,8月9日《北京晚报》的失实报道引发了更大规模的传播,一时间仿佛美国登月造假已经确定无疑。但为什么没有媒体再对国外媒体进行一番检索,研究一下这样一条本应轰动世界的新闻为什么在国外几乎毫无报道、毫无反响?
  另外,虽然看看新闻网、《北京青年报》都陆续刊登了质疑文章,之后斯诺登律师澄清事实,进一步证实了“斯诺登爆料美国登月造假”是虚假新闻。但遗憾的是,那些始作俑者以及曾经大肆传播虚假新闻的媒体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追踪、检讨、澄清、更正,媒体在赚取了不少眼球或流量以后便若无其事地一哄而散。
  吹牛大话成“事实”
  案例:村支书性侵村民留守妻子:村里一半都是我的娃
  【刊播媒体】《南风窗》
  【刊播时间】2013年8月28日
  【“新 闻”】8月28日,《南风窗》刊发报道《村官腐败透视》。开头就有这样一段话,“这个村,有一半都是我的娃。”在三门峡市西南方,距离市区90公里左右的一个小村里,村支书张大万(化名)笑嘻嘻地对市里来的驻村工作队员说。本村的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去了,他们的留守妻子竟然成为张支书的猎艳对象。但农民们对村干部普遍和最大的愤怒,并非来自男女作风甚至性侵方面。他们最在意的,是自己和集体的财产受到了村干部的不法侵占……
  9月2日,这篇报道被网络媒体以《村支书性侵村民留守妻子:村里一半都是我的娃》为题大量转载。
  【真 相】9月3日晚,河南省三门峡市委新闻发言人发布情况说明,称已联系到原文作者,请求提供案情线索,但作者以“遵循新闻工作职业道德,为信源保密”为由拒绝。三门峡市公安局也通过微博请求杂志或作者提供具体线索,以便尽快破案。后经该市有关部门调查,发现文中反映的问题要么与事实不符,要么移花接木或以偏概全,要么混淆时空概念。
  9月7日晚,《南风窗》杂志社致函三门峡市委宣传部,承认该刊今年第18期报道《村官腐败透视》一文存在问题,并向广大读者致歉,称:“本刊第18期文章《村官腐败透视》一文,存在采访不够深入、把关不严的问题,其中提及村支书称‘这个村,有一半都是我的娃’,把这句私底下吹牛的话写入文章,造成了不良影响,特向广大读者致歉。”
  【点 评】《南风窗》是一家老牌的政经类媒体,在国内新闻界素有盛名,不想也在假新闻面前栽了一个跟头。在这一假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南风窗》杂志是始作俑者,难辞其咎,但那些改写标题大肆转载的网站也有责任。严格说起来,这篇报道讨论的是一个相当严肃的话题:村官腐败。引发争议的这句话“这个村,有一半都是我的娃”,看起来更像是记者为了增加报道的故事性而放入稿件中的,而将其置于导语,更容易吸引眼球。果不其然,网络媒体纷纷将这句话做入标题予以转载,文章本身所揭露村官的其他腐败问题却乏人问津了。此文的作者是颇有经验的资深记者,但就是这样一个细节没有被认真对待,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留下了污点。可见,无论什么资历的记者,都始终应该认真采访、谨慎下笔,来不得一丝一毫的懈怠和马虎。
  案例:温州乞丐流浪9年回家获700万拆迁补偿
  【刊播媒体】《信息日报》
  【刊播时间】2013年4月7日
  【“新 闻”】4月7日,江西《信息日报》刊发该报记者的报道《流浪9年回家瞬间变“富翁”》。报道称,2004年7月,家境贫寒的温州男子朱景从家里出发,像全国各地的温州人一样,远离家门闯荡自己的事业。因为连连亏本,朱景9年来风餐露宿乞讨流浪,甚至染上了严重的肺结核。今年3月27日,经过50天的治疗后,萍乡救助站将病情好转的朱景送回家乡浙江温州。悲喜交集中,哥哥朱忠告诉失踪9年的弟弟,前几年家乡搞城中村开发,他已获得700余万元的土地补偿金。
  【真 相】4月8日,《现代金报》刊发报道称“这是一起假新闻,与事实严重不符”。报道称,该男子并非叫朱景,而是叫朱景修,家住平阳县昆阳镇后垟村。在朱景修离家前后,老家的房子没有任何变化,离家期间也未有征地和拆迁。传言朱景修外出做生意,生意失败后无颜面对家人,于是开始了流浪。实际上,他当时是因赌气离家出走的。这9年来,他开过出租车、当过保安,进过黑砖窑也挖过煤。直到2010年,他才因肺结核病重而开始行乞。
  【点 评】经核查,该报道中当事人获得“700余万元的土地补偿金”等关键信息系救助站人员转述他人的说法,记者未做深入核实,信息日报社把关不严,导致报道失实。江西省新闻出版局责成信息日报社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并要求进一步完善制度,严防刊载不实新闻。信息日报社对当事记者、当班编辑、值班主任、值班总编等相关责任人做出了处理。这是2013年管理部门通报的很少几条虚假新闻案例之一,相关报社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它再一次提醒我们: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界必须恪守的底线。除此之外,这则假新闻引发人们关注的无疑是“拆迁”、“700万”这样刺激的字眼和令人唏嘘不已的前后境遇,其广为传播可能更多地折射了房地产开发、一夜暴富等这样的社会焦点话题,导致了传统媒体、媒体官方微博等在假新闻面前集体沦陷。
  误报只因少一步
  案例:2020年奥运申办得主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刊播媒体】新华社、央视
  【刊播时间】2013年9月8日
  【“新 闻”】北京时间9月8日凌晨,国际奥委会第125次全会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进行,对2020年夏季奥运会承办权进行投票。央视提前宣布“东京被淘汰”,新华社在凌晨3:04分发了通讯稿,新华网也在3:10分发布快讯“伊斯坦布尔胜出”。
  【真 相】本次参与最后申办2020年夏季奥运会的城市有3个,分别是伊斯坦布尔、东京、马德里。先是第一轮投票伊斯坦布尔与马德里得票相同需要加投的时候,被央视误认为东京首轮即遭淘汰。然后在马德里和伊斯坦布尔的直接竞争中,伊斯坦布尔获得94票中的49票,超过马德里而顺利胜出。此时,新华社却似乎将“加投”错误理解成“决胜”,以为伊斯坦布尔战胜马德里,直接发出“伊斯坦布尔获得2020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的快讯。最终,北京时间4:20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亲自宣布:“获得2020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城市-东京。”随后新华社、新华网也删掉了之前发布的快讯。
  【点 评】东京在投票之前就被广泛看好,就是这么一个被广泛认为可以承办2020夏季奥运会的城市却被中国媒体屡造乌龙。实名认证为长沙晚报社副总编辑的微博称,新华社的乌龙害苦全国报纸,《长沙晚报》几十万份报纸被紧急追回,改版、重印,损失巨大。说穿了,央视和新华社这两个“国字号”的大媒体之所以在这条新闻上先后出错,要么是能力不足,相关记者对申奥的程序不了解、不熟悉;要么就是粗心大意,搞错了简单的事实。由于在整体媒介格局中的权威地位、引领作用,对这些“国字号”媒体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恐怕并不为过。
  案例:全面推行先看病后付费制度
  【刊播媒体】央视《新闻直播间》、央视网
  【刊播时间】2013年2月18日
  【“新 闻”】2月18日傍晚,央视《新闻直播间》与央视网均带来利好新闻:据卫生部消息,今年中国将全面推行先看病后付费制度,原来看病自己先垫付,现在是医院垫付,病人看完病只交自己的那部分,其余由医保支付给医院。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正在进行先行试点。
  【真 相】2月19日下午,新华网刊发报道否认了这一事实。卫生部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处长焦雅辉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称,“开展先诊疗后付费模式试点”,只是2013年再次被写入卫生部年度工作要点。至于何时才能全面实现,她表示:“无法给出时间表,今年肯定是不可能的。”她说,卫生部倡导在有条件地区开展试点,但是,“先看病后付费”短期内无法全国推广,卫生部也从未提出过“全面推行”的要求。
  【点 评】医疗问题一直被看做压在中国老百姓头上的新“三座大山”之一,看病难、看病贵之类的新闻屡见报端。好不容易出来一条积极正面的新闻,却是一场空欢喜。爆出这条消息的中央电视台摆了个乌龙。这样一条政策性信息究竟在哪个环节出错了?主跑卫生部条线的央视记者不应该连政策公文看不懂吧,即使看不明白为何不找个专家咨询一下?很多假新闻的出现,其实就缺少了这么简单易行却又至关紧要的一小步。
  随心所欲摆乌龙
  案例:老汉约女网友开房却是儿媳
  【刊播媒体】《黑龙江晨报》
  【刊播时间】2013年10月24日
  【“新 闻”】 2013年10月24日,《黑龙江晨报》刊载《老汉旅店见网友,一开门傻了——“跟我开房的咋是儿媳妇”》的新闻。报道称,当月22日,在穆棱市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事,57岁的王老汉上网结识了女网友“寂寞的花草”,双方因互传旁人照片产生暧昧,相约酒店见面,没想到女网友竟然是他的儿媳妇。提前回家的“儿子”尾随妻子看见这一幕大打出手。原报道还附有“儿媳”背影照片及“儿子”在警局接受调查的现场图片。这则“奇闻”一时间迅速引起媒体关注和网友热议。
  【真 相】10月25日,《黑龙江晨报》在5版刊发道歉信,承认此报道为假新闻。致歉信提到,此案件是穆棱电视台记者韦洪基杜撰的一则假消息。媒体虽要求韦洪基协助拍摄案件当事人照片,但没有深入当地详细采访
  【点 评】根据网友们搜索来的信息,一手炮制这条假新闻的韦洪基是当地“名记”,平均每年有50多条作品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曾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新闻名专栏评选,先后被评为穆棱市五一劳动模范、穆棱市十大杰出青年和黑龙江省建功立业先进个人。2010年12月,韦洪基还曾受到穆棱市委组织部表彰。当时,韦洪基担任穆棱市文广新局外宣部副主任。表彰材料中称,韦洪基是穆棱电视台对外发稿的高产记者之一,他深入基层扎根一线,采写的新闻常常思想新、角度新,文字功底能让人身临其境。现在我们有理由质疑,这些溢美之词中难道没有水分?事发后,韦洪基并没有出面,因而我们无从得知他制作这条假新闻的目的。或许他本人认为这不过是一条社会新闻,即使作假也不会有多大问题,可是没想到因为剧情太过狗血,更容易引起注意和怀疑。
  案例:丈母娘婚宴送宾利
  【刊播媒体】《金陵晚报》
  【刊播时间】2013年10月4日
  【“新 闻”】2013年10月4日,《金陵晚报》刊发报道《丈母娘婚宴上送400万元宾利轿车》称:一对新人在马鞍山太白大道上一家很气派的大酒店举行婚宴,婚宴价格5888元/桌,婚宴上,丈母娘当场宣布,赠给女婿一辆价值400万元左右的宾利牌轿车。获赠的女婿“居然扑通一声当众跪下,向丈母娘保证一辈子不辜负她女儿,一辈子孝顺双方父母,将丈母娘感动得也在台上流泪,还一个劲说‘好儿子,快起来’。”
  10月5日,《金陵晚报》又刊出后续报道《赠豪车丈母娘作出回应 知情人披露另一细节 单身汉婚宴上受刺激竟咆哮父母》称:婚宴当晚,一年轻男性宾客看到丈母娘送豪车一幕,竟在众目睽睽之下咆哮父母“没百万生我干吗”。
  【真 相】新闻引起极大关注后,多家媒体对这两则新闻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经过现场调查、采访原发新闻的两名作者,证实这两条引人关注的新闻确是不折不扣的虚假报道。10月8日,《新安晚报》刊发报道《丈母娘送宾利?时间地点人物对不上》,文中称:一位网名叫“名字被占用”的网友2号在论坛发了一帖子,说一朋友结婚,丈母娘送了辆宾利欧陆,但朋友不是马鞍山的,后来他怕受到影响,删除了。结果4号凌晨,马鞍山本地也出现了这个新闻……《新安晚报》记者还赶到马鞍山市太白大道,这条路上的中高档酒店均否认在10月3日晚接待过5888元/桌的婚宴,也否认酒店内发生过“丈母娘送宾利”的事。
  最终,参与采写稿件的通讯员承认采访不扎实,说写这个新闻有瑕疵,打了擦边球。他表示,一位爆料人在和几位朋友聚会时,听说马鞍山一些青年人结婚,婚礼搞得很气派,有丈母娘送车送房。爆料人就把这事告诉了崔某某。两天后,崔某某在马鞍山一家论坛上看到一则“丈母娘婚宴送豪车”的帖子,以为是发生在马鞍山的新闻,就和南京这家报纸的记者取得联系,两人向马鞍山一家酒店了解情况。崔某某说,他们在向这家酒店求证时,对方服务员模棱两可,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两人就写成了“丈母娘婚宴送宾利豪车”的新闻。
  【点 评】报道之所以引发了网民的大讨论,实在是因为文中所渲染的极端拜金的价值观令人唏嘘。在十一黄金周这样一个新闻比较平淡的时期,《金陵晚报》的这两条稿子着实令人“惊诧”,一个“土豪”丈母娘和一个“狼心狗肺”的儿子的形象呼之欲出,想不火都难。
  假新闻被曝光后,根据当事通讯员的说法,这根本就是个道听途说的消息,通讯员和记者所谓的采访,也完全没有得到确认新闻真实性的证据,就发了报道。而且,连“丈母娘送宾利”都是道听途说、模棱两可,之后的后续报道又从何而来呢?这样的报道,和恶意编造虚假新闻有何区别?
  2013年虚假新闻的成因
  上面我们将2013年虚假新闻分为七类进行了分析,虽然特点、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导致虚假新闻的原因却变化不大。
  (一)记者有意制造或传播虚假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记者这个职业群体安身立命之所在。因此,除非怀有特定目的,记者一般不会主动刻意去炮制虚假新闻。一旦发生,对记者的职业声誉是个致命伤害。但在2013年的虚假新闻典型案例中,却出现了“老汉约女网友开房却是儿媳”这样恶意杜撰的情况。而“马鞍山丈母娘婚宴送宾利”的报道,当事通讯员和记者明知事实存疑,还敢发稿,也难脱有意传播虚假新闻的指责。另外,2013年还发生过山东德州大略网在转载《新京报》关于刘志军案报道时,竟然凭空加上了刘志军与女星杨幂有关的一段文字。这是2013年虚假新闻频发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新闻生产过程中查证核实不力。核查、求证事实是新闻采编的核心环节。正如沃尔特·李普曼所言,“如果一个社群缺乏揭穿谎言的信息,他们就没有自由”。这不仅包括记者对消息来源的爆料、陈述内容可靠性的确证以及对包括人物、地点、时间等在内的新闻基本事实的查证,还应包括编辑部内部的层层把关。可以说,由于查证核实不力导致的虚假新闻占了2013年案例中的绝大多数,有些是记者采访作风粗疏;也有些是记者一味轻信爆料人、通讯员的说法;更有案例表明,有些记者根本就没有求证核实的意图。
  (三)记者专业能力不足。虚假新闻的出现也可能来自于记者自身能力的局限。2013年发生的不少案例暴露出当前新闻工作者能力和素质方面的问题,比如央视、新华社等国字号媒体制造的乌龙新闻,错误之低级令人瞠目结舌。某种意义上来说,新闻生产中的查证核实不力本身也是专业能力不足的一个表现。一些虚假新闻的发生证明媒体缺乏基本的新闻判断能力,而这不仅是涉事记者的错误,媒体的内部把关机制也应该为此负责。
  (四)商业利益的渗透。2013年不少虚假新闻背后有商业策划的影子。虽然新闻界对策划新闻的“伪新闻”性质已经有了相对一致的认识,但现在大量的公关公司、策划公司、网络推手的推波助澜令媒体防不胜防,策划的技巧和水平也逐年提高。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发生的不少案例与往年有了很大的变化,策划者们故意制造“媒介事件”来“弘扬”社会正能量,借机实现自己的商业意图,似乎这样的事件即使被人拆穿,也会有很多人持宽容态度。
  策划公司投其所好的“喂食”,让媒体们觉得收获了绝佳报道素材,也放松了核查的责任心。有些媒体人传播了虚假新闻,也不以为意,甚至振振有词,强调“初衷是出于传播社会正能量,是传播真善美,这一点非常重要”,其实质是为虚假新闻制造借口、开脱责任,全然忘记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结 语
  尽管制作虚假新闻的主体是个别的记者,但如果只是将问题的症结归于记者个人的不专业,显然是不够的。我们需要追问的是,记者出现这种状况的社会原因及行业原因是什么?
  伴随着社会情境的变化,传媒业也陷入一种躁动的状态。首先,由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中国新闻媒体的数量大大增加,导致竞争程度快速上升。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中,媒体需要找到更能增加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的新闻操作方式。其次,传播新科技的发展使世界进入了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新闻正在走向实时报道为主的阶段。不光是记者,甚至是普通人也能够随时随地用移动设备发布消息,这些用户生产的内容往往被媒体当作便利的新闻来源使用,更促成那些爆料式新闻的出现。
  现代新闻业是19世纪中期出现、20世纪建构成形的产物,它的出现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求与特性。这一历史过程似乎暗示着,由于新闻业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情境相适应,新闻的意涵会随时代变迁而改变。作为一种现代性的产物,当社会越来越深地表现出后现代成分时,此前新闻与社会间的协调被打破,出现一种“错置”的情形。既然新闻的出现对应于现代社会,那么在社会从现代性转变到后现代之时,传统新闻观念的合法性遭到冲击,进而促使新闻操作方式的改变。⑧
  新闻工作随着社会情境的变化渐趋快速浅薄,新闻成为商品只需用“好看”瞬时吸引眼球,是否准确则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消息来源只是满足新闻写作需要引述的形式要件,事件一过就不再重要。为了方便新闻的快速生产,单一信源、匿名信源等被大量应用,在这样的新闻实践中,即使消息来源有意或无意地释放错误信息,记者也不愿甚或无力进行查证,导致误信消息来源而制造出虚假新闻。虽然一时抢到了新闻的头筹,但一味追求速度忽略真实的后果反而伤害了媒体和新闻的权威和公信力。
  西方学者已经注意到新闻生产中的常规、模式与实践发生了许多变化,比如记者外出采集核实新闻的常规正在逐渐削弱、新闻组织越来越依赖于从互联网上寻找新闻素材、新闻工作者的角色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强调记者的全能性以适应跨平台的新闻生产等。⑨显然,时间已成为互联网时代影响新闻取舍的重要考量因素。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尽管记者们努力缩短事件发生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滞,但受限于客观条件,记者们处理的永远都是完成式的新闻。随着媒介生产平台的多样化以及一些更为复杂的内容管理系统的引入,记者完成工作的单位时间比以往被压缩了很多,在网络环境下从事新闻生产,必须面对时效性所带来的压力,“高速新闻”越来越具有支配地位。⑩互联网及其他数字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记者的生产效率,增加了新闻产品的数量。但与此同时,新闻产品的质量并没有随之提升。
  在互联网日渐强势地嵌入到新闻业后,新闻不可避免地陷入一场速度与时间的竞赛中。这场竞赛不仅是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是一场传统媒体与为数众多的公民记者、自媒体、社交媒体、新闻网站竞争信息速度以证明其权威地位的过程。但当速度与无止境的新闻更新成为报道实践的主要原则,新闻媒体企图以此证明新闻组织的生存价值时,不仅让速度独断地主导了新闻价值的判准,也让媒体与新闻工作者在此过程中丧失对新闻选择的主体性。[11]有研究发现,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业对速度和即时性的追求衍生出一系列问题。首先,当对速度的追求演变为持续不断的“截稿时间”和新闻循环时,新闻常常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使得公众难以知晓事件或议题的全貌,进而破坏了新闻业为公众提供全面和丰富信息的功能。其次,当新闻业对速度的竞争日益剧烈时,更可能引发对真实准确这一基本专业准则的忽略乃至放弃。这是因为,在巨大的时间压力下,很多媒体很难坚持在短时间内核实信息。而在对速度的追求下,互联网信息流通的高速逻辑又必然混合着或催生了对“新奇”的强调。这些都使得记者往往在未加充分核实的前提下发布报道,有时甚至导致虚假报道。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业绝不应仅仅是新闻在工具意义和呈现方式上创新的问题,而应该回归新闻业的本质:新闻业的主要角色应该是在互联网上充满着真假并举的信息环境中做负责任的信息提供者。[12]在新闻权威的竞夺中,速度依然要让位于真实,这仍是互联网时代新闻运作不可逾越的底线。传统新闻报道的核心特征——新闻的准确和可靠——仍然是建立用户忠诚和满足用户需要的最强因素。[13]对当下的新闻工作来说,只有如此,才能继续巩固新闻权威,指引新闻工作者建构专业认同、知识和权力,从而维系自身的专业地位。
  当下中国传媒业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传媒业作为中国社会系统的有机组成,它无法超越“外部性”的规限,更何况,中国特色的传媒体制内在规定着传媒活动的方向和行动空间。虽说,任何传媒体制性的行动主体都不可能对假新闻有天生的免疫力,但身处在一个特殊社会语境下的中国媒体,被假新闻病毒击中所表现出来症状有一定的特殊性,当下中国语境下的假新闻生成机理也别具特征。假新闻在当下中国社会语境下,绝不纯粹是记者个人或行业组织内部的问题,它与复杂的外部性紧紧地纠缠在一起,这些问题都需要传媒研究者和新闻从业者以及管理者的共同面对,并为之努力。■
  
注释:
①鬼文子:《盘点2013,那些狗血的假新闻》,天涯社区,取自:http://bbs.tianya.cn/post-free-3874000-1.shtml
②高洁、李劲峰、刘林:《盘点2013年那些“狗血”新闻反转剧》,新华网,取自: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12/05/c_132942096.htm
③刘云霄、蒋来水:《Web2.0时代假新闻的新特征及应对——以大公报“北京‘的哥’奇遇”虚假报道为例》,《青年记者》2013年7月下
④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第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⑤易艳刚:《“扶人遭讹”假新闻恶化了民风》,新华网,取自: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12/04/c_132939011.htm。
⑥马少华:《新闻报道要有自己的叙事规范》,《新闻与写作》2012年第12期
⑦乔木:《美国如何防范假新闻》,腾讯大家,取自:http://dajia.qq.com/blog/325799118318079
⑧张文强:《专业失重下的新闻工作》,《媒介生态变迁冲击下的创新、挑战与社会参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第224页,台湾辅仁大学2011年
⑨参见MitchelsteinE.& Boczkowski, P. (2009). Between tradition and change: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on online news production. Journalism: Theory, Practice & Criticism10 (5)562-586; WallaceS.(2013).The complexities of convergence: Multiskilled journalists working in BBC regional multimedia newsroom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azette75: 99-117.
⑩MitchelsteinE.& Boczkowski, P. (2009). Between tradition and change: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on online news production. Journalism: Theory, Practice & Criticism10 (5)562-586.
[11]华婉伶:《液态新闻:新一代记者与当前媒介境况——以 Zygmunt Bauman“液态现代性”概念为理论基础》第30页,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2010年硕士论文
[12]白红义:《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遏制与新闻生产的底线》,《新闻实践》2013年第10期
[13]李艳红:《重塑专业还是远离专业?——从认知维度解析网络新闻业的职业模式》,《新闻记者》2012年第12期
  
  本文执笔:白红义,复旦大学政治学流动站博士后、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研究员;江海伦,《新闻记者》杂志编辑;陈斌,东方网高级编辑。感谢课题组专家暨《新闻记者》特聘顾问吕怡然、《新闻记者》特聘顾问魏永征、《东方早报》党总支书记贾亦凡、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涛甫、《新闻记者》主编刘鹏等的指导意见。
  
  
  
  
  
主管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上海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