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高温报道中的情趣性和人情味
——以2013年夏季美国报纸及上海《东方早报》为例
□郭建良
2013年夏季,许多国家遭受极度炎热侵袭,温度之高、时间之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美国,6月下旬,西部多个城市最高气温已经超过了45℃。
一个事件或一种现象新闻价值的大小,与其对大多数人的生产、生活所构成影响的程度成正比,影响越大,新闻价值也就越高。极端炎热的气候,影响了人口众多的北半球,在局部地区甚至已经形成了灾难,无疑具有重大新闻价值,成为这个夏天许多报纸编辑持续关注的焦点。从6月中旬到9月上旬,人们在高温下生活和工作的照片不断出现在报纸头版。
儿童嬉水的情趣性
在灾难新闻报道的主体定位上,西方媒体的传统做法是,选择灾民中最弱势的群体——老人和孩子。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儿童嬉水图”就成了众多报纸头版报道极端高温天气最常用的照片,也给这个炎热的夏天带来一丝“清凉”。
2013年6月26日出版的 《华盛顿邮报》 (The Washington Post)头版主图:一个浑身湿透的孩子,正展开双臂,闭眼抬头,张嘴伸舌亲近着飞舞的水滴,享受着喷泉的清凉。摄影者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拉近了喷泉、人物和背景的距离,小景深的控制将背景上的树木虚化成了绿色色调,水和孩子作为画面的主体形象得到了有效的突出。摄影师选择了拍摄孩子侧面,不仅展现了孩子的肢体动作,也交代了孩子与喷泉的关系。快门速度选择得也很理想,既将喷泉之水的主体部分凝固成了透明的“片状晶体”,又把主体部分以外的水珠在深颜色的背景衬托之下拍得晶莹剔透。孩子的神态表情抓取得有趣,喷泉的水柱形状也凝固得恰到好处。
编辑给这幅照片取了一个很写实的标题:“在喷泉下躲避高温”。(见封三图1)当天,美国西部多个城市经历了今年以来最热的一天。美国国家气象局已向多个地区发布高温警报。
动态的水,在不同的快门速度下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快门速度高于水花运动的速度,水花就会成“颗粒状”被固定在画面上;快门速度若低于水花运动的速度,水花就会被拍成“线状”、“布状”,甚至是“雾状”。
2013年6月28日在得克萨斯州韦科出版的《韦科先驱论坛报》(Waco Tribune-Herald)头版主图也是一张“儿童嬉水图”,题材的选择、拍摄的思路与《华盛顿邮报》上的照片如出一辙,也是儿童仰头闭眼、张嘴接水的情节,只是拍摄方法略有不同。从画面结构上看,前者是中景景别,后者是特写景别;前者是侧面拍摄,后者选择了正面;前者突出了“片状晶体”的水,后者着意将水滴表现成了一颗颗跳动的珍珠。相比之下这幅照片画面更加简洁,主体更加突出。而且明显地看出作者在刻意追求构图形式的完美:将主体形象放在了黄金分割线的交叉点,而且是最具吸引力的左上角和左下角两个交叉点其中的一个上,不但具有情趣性,而且有了一定的审美价值。
画面上最有特点的就是飞溅在空中的水花,由于在景深范围以外,水花被虚化,显得大了许多。背景色调单一,又使得水花有了晶莹剔透的效果。编辑给图片取了一个既写实又抒情的标题:“水花飞溅的夏天。”更进一步突出了水花的形象。(见图2,见本期第94页)
从图片说明上看,当地气温已经达到华氏102度(38.9℃),短期内会攀升到108华氏度(42℃)。
前面的几幅“儿童嬉水图”都有意避开了前景中的水,以便清晰地展示孩子的形象。2013年8月21日在堪萨斯州萨利纳出版的《萨利纳日志报》(Salina Journal)头版主图,却有意利用水做前景来营造“嬉水”和“消暑”的气氛。这也是一幅使用长焦镜头追求小景深效果的照片,只不过它将主体形象和前景中的水都放在了景深范围内,深颜色背景更衬托出水的质感,比较慢的快门速度将前景的水拍成了“水帘”效果,增强了画面的美感。编辑给这幅照片取了一个颇具动感的标题:“滴答滴答。”重心还是落在了水上。当然,这标题也有漫长的酷暑时光正在一分一秒过去的意思。(见封三图3)
最具动感和情趣的“儿童嬉水图”出现在2013年8月24日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出版的《圣路易斯邮报》(St. Louis Post-Dispatch)头版。图片上小童嬉水的地方不是在广场的喷泉下,而是在露天的水池里。似乎是小伙伴或其他什么人将一盆清水直接泼向他的头部,他正扭头躲避。就在水打到他头上的一瞬间,摄影师按下了快门。于是,水以不同的形态留在了画面上:头顶上的呈片状,其他地方的呈珠状。小童的神态更是调皮可爱:扭身甩头,闭眼吐舌。这幅照片充分体现了新闻摄影的瞬间性特征。画面的构图也呈现出既具有动感又具有美感的“S”型结构。(见封三图4)编辑给这幅照片取的标题:“热浪又回来了”。发表这幅照片的时候立秋已过17天。
亲情中的情趣性
热浪下的亲情,也使新闻价值中的“情趣性”和“人情味”得到了水乳交融的体现。
2013年7月19日,在宾夕法尼亚州萨默塞特出版的《美国日报》(Daily American)头版主图,就是一位老妇正笑呵呵地用浇花的喷头给孙子背上喷水的情景。孩子弯腰弓背、背手仰头,脸上笑得灿烂,脖子却憋得血管凸起,喷水“袭来”那一刹那的刺激与开心在孩子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神态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祖孙同乐,情趣盎然。编辑给照片取了个有趣的标题:“炎热夏日的清凉喷雾”。(见图5,见本期第94页)
2013年9月11日,在密歇根州克莱门斯山出版的《马科姆日报》(The Macomb Daily)头版主图是几位母亲带着孩子在水边玩耍,母亲给孩子拍照的情景。(见图6,见本期第94页)照片本身没有什么特点,照片下面的一行大标题却信息丰富:“炎热让商店关门歇业,大家都去海边玩水了”(Heat closes stores, sends many to beach)。9月中旬,依然炎热。
人与动物间的人情味
19世纪初,欧洲一些学者就提出:动物和人一样有感情,只是它们无法用人类的语言表达。无法用人类的语言表达的情感,却在摄影师凝固的瞬间里,以它们的肢体语言,甚至“神态表情”展现出来。
2013年8月19日,在西弗吉尼亚州查尔斯顿出版的《查尔斯顿每日邮报》(Charleston Daily Mail)头版报头主图,是游泳池里一少年抱着宠物狗爱怜地抚摸它的情景,那狗似乎很通人性,乖乖地享受着主人的爱抚。这幅照片不像“儿童嬉水图”那般富有动感,安静、温馨、有趣又可爱。画面构图也很简洁,除了主体形象以外,几乎没有其他能够分散读者注意力的视觉形象。编辑把它放在报头下方非常醒目的地方,成为版面上绝对的视觉中心。(见图7,见本期第95页)
2013年8月19日,在南达科他州扬克顿出版的《扬克顿每日新闻》(Yankton Daily Press)报头版主图,一位背上背着宠物犬的中老年男子,手拉着爱犬的一只搭在他肩膀上的前肢,向水中蹲下去。爱犬惶恐地向后缩着身子,生怕被水淹到似的。一脸修剪得很整齐洁白胡子的这位男子,眼睛正从镜片上方看着摄影师微笑。显然,他是在像逗小孩玩似地逗爱犬玩,并等待摄影师拍照。一个“老顽童”的形象跃然纸上。(见封三图8)
从图片说明中看,照片记录的是“扬克顿每年一度的狗狗跳水活动”,这个活动是由人道文化机构筹资创建。照片上这条名叫威尔逊的狗是一只去年被动物救护站解救的狗,“它站在主人的脖颈上打量着水中的波浪”。无论是事件的本身,还是照片的拍摄,都体现出浓郁的人情味。
美国报纸头版照片也以人们为家畜降温的情景来表现人情味。
在纽约州奥尔巴尼出版的《时代联盟报》(Times Union),2013年7月17日和18日,连续两天在头版使用为家畜降温这样富有人情味的照片。17日的头版上,一头花牛在主人的关照下靠近一个巨大的电风扇,很安静、很享受地吹着电扇。编辑做的标题也有趣:“在呼呼的风扇声中寻求凉风的安慰。”(见图9,见本期第95页)18日的头版主图是主人给骏马喷水洗澡,那骏马也侧着身躯很享受地配合着。黑色的背景衬托着雪白的水雾和水珠,看上去就有清凉的感觉。(见图10,见本期第95页)
不输给外媒的《东方早报》图片使用
本专栏主要介绍分析西方报纸图片使用及版面设计的优秀案例,但其实近年来我国许多报纸在这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甚至与西方主流报纸相比毫不逊色。比如针对极端高温天气,上海的《东方早报》十分重视,多次在头版以大标题、大图片形式进行报道,图片使用也很注重情趣性和人情味,一点也不输给美国报纸。
6月17日的大图是“上海静安公园,一位女士给孩子扇扇子”。深黑的背景,过膝的绿草,专注地看着前方的男孩,爱怜地看着孩子的少妇。中规中矩的“黄金构图”,主体鲜明的光影关系,温馨的情节,恬静的意境,梦幻般的童年时光。《东方早报》以这样一幅唯美照片拉开了“2013高温季”的图片报道。(见封三图11)
2013年6月18日《东方早报》头版头条,一幅建筑工人在工地上吃晚饭的通栏照片几乎占去二分之一版面。画面中,前景是两个工人,一左一右,一坐一蹲,一个在喝水一个在抿酒。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朴素的工地情调;既有强烈的现场感,又有生动的情趣性。
从拍摄题材上看,记者没有选择工地上的劳动场景,而是选择了工地上的生活场景,在心理上一下就拉近了读者与新闻的距离。作者选择低角度拍摄避开了工地上的杂乱背景,使得主体更加突出。背景上东方明珠塔巧妙地交代了“地点”这一新闻要素。整个画面构图规范而又严谨,形象自然而又鲜活,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照片拍得好,编辑用得也棒。这也是该报整个“战高温报道季”中唯一一幅头版头条通栏照片。也足见编辑对这幅照片的青睐。(见图12,见本期第96页)
7月26日《东方早报》头版主图,是上海动物园的一只小熊猫懒洋洋地趴在地上,一旁散落着两块刚吃完的西瓜皮。这个拍摄题材本身就具有情趣性,画面上小熊猫的神情更是憨态可掬。(见封三图13)
7月27日,《东方早报》头版在“40.6℃!上海新热度”的大标题下使用了4幅照片,分别是昨天“14时20分,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一名行人举手遮挡刺眼的阳光”、“16时,一道闪电划过建设中的上海中心”、“15时20分,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一个孩子在陆家嘴冒雨奔跑”和“15时30分,发布大风黄色预警,大风吹翻了街头行人的雨伞”。4张照片张张精彩,富有动感、富有情节、富有情趣,也富有可读性。这样以时间和空间两条线索纵横交错地报道一个城市的天气的组图形式,在头版还不多见。更为独特的是,图片编辑在每张照片的一角“贴”上相应高温、雷电、暴雨、大风预警标识,更便于新闻信息的传播与理解。(见图14,见本期第96页)
一幅新闻照片的价值,不但取决于所拍摄的新闻事实本身,也取决于拍摄水平,更取决于传播效果。同一个新闻事实,拍得有情趣性、有人情味的照片,瞬间就会吸引读者,拉近读者与新闻间的距离,增强新闻照片的可读性,其传播效果自然会得到很好的实现。■
(作者系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本文为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中外报纸灾难新闻摄影比较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13-ZZ-WH-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