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图片的使用伦理
——国外报纸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版面纵览
□郭建良
【本文提要】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后,媒体进行了大篇幅的密集报道。在含有血腥场面的图片使用上,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比,依然保持着克制,但已经有了趋同的迹象。本文将对国外报纸版面上对图片中血腥细节的处理做出点评与分析。
【关键词】波士顿爆炸案 失真报道 血腥图片 传媒伦理
【中图分类号】G213
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爆炸事件造成的破坏性虽然比不上“9·11”,但却是“9·11”事件以来美国本土发生的“最为严重的”爆炸事件。事发第二天(美国当地时间4月16日),几乎美国所有报纸头版、要闻版都是爆炸案报道,形成铺天盖地之势,可以说媒体的反应非常迅速,但欠缺冷静。在报道恐怖事件时,图片的选择、编辑和版面设计应该怎样处理才能尽可能真实地反映事件的危害程度和影响,又避免过度渲染血腥和恐慌,是值得深思的。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尺度不同
爆炸发生后,有两张十分血腥的照片在网上疯传,随后被传统媒体编发或转载,许多报纸使用的时候做了后期处理,有的处理得恰当,有的则处理得欠妥。
一张照片呈现了一个被炸掉双脚,裸露着一截腿骨的青年坐在轮椅上被人紧急送医的情景。伤者身上血迹斑斑,烦躁不安地按着自己的左大腿。一位东方人长相的女志愿者正用轮椅推着他,一个戴着牛仔帽的白人男子一只手拉着轮椅,一只手拉着绑扎受伤者大腿以便止血的绳子,一边跑一边还向前面呼喊着什么。一名警员在前面拉着轮椅奔跑。这幅由查尔斯·克鲁帕(Charles Krupa)拍摄的照片,画面的主要情节拍得紧张、恐怖、扣人心弦(见封三图1)。
这幅照片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但是画面实在又太血腥、太恐怖。这给图片编辑们出了个难题:用,还是不用?怎么用?
网络媒体的图片编辑多半果断作出了原图使用的选择,这也是网络媒体使用图片的一个特点:保持照片的“原生态”。而报纸编辑就要慎重得多了,许多报纸有意回避了这张照片,起码是在头版不用这张照片。
在笔者搜集到的4月16日900份国外报纸中,只有一家报纸在头版使用了保留裸露腿骨细节的照片,那就是《科威特时报》(Kuwait Times)。这个版面上主图是满脸鲜血的老年男子被志愿者用轮椅推走的情景,“露腿骨”照片被缩小叠放在主图的左下角。两张“轮椅照”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给人重复的感觉,出现在同一版面,而且是头版,这有些令人意外。这里表现出该报编辑选用照片时候的矛盾心态:不用可惜,不甘心,于是决定用;用,又怕遭指责,顾忌到画面可能给读者带来不适,于是将照片上腿骨的末端剪裁掉之后,再缩小叠放在同类内容的照片中。但是,这张照片只要露出腿骨的细节在,就会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即便是缩小使用,它也依然是这个版面上最抢眼的视觉形象(见封三图2)。
对这种图片的处理中,只有个别报纸采用了原图甚至有意凸显露出腿骨的细节,大多数报纸使用时还是剪裁掉了这一细节,以弱化血腥的一面。这里又引发了一系列问题:这是否剥夺了读者的知情权?相对于网络媒体的大尺度,传统媒体的谨慎,是否会造成读者流失?笔者以为,原图在网上疯传表明很多读者还是希望看到未被裁剪过的照片的,从阅读血腥恐怖照片中获取愉悦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目前还相当普遍地存在着。
在媒体形态多元化的今天,网络媒体的读者对使用灾难现场的恐怖照片普遍持包容的态度,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也在朝着网络媒体的风格靠近,比如使用大实话的标题、视觉刺激的照片,这也是有些报纸敢于大胆使用保留裸露腿骨细节照片的原因之一。
行规与底线
网上疯传的另一张照片是《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 Globe)摄影记者John Tlumacki拍摄的“血泊中的发呆伤者”。这幅照片被许多报纸用在头版,但使用的方式各有不同。
在新泽西州纽瓦克出版的《The Star-Ledger》报头版头条,通栏原图使用了这张照片。血腥的场景尽显无遗(见封三图3)。
《纽约每日新闻报》(Daily News)给的版面更大,一张照片横跨两个整版。不过,该报的图片编辑犯了一个大忌——修改画面内容,他将照片左上角倒地的伤者那炸裂的小腿血肉翻出的细节给抹掉了(见封三图4加圈处)。这一举动遭到读者、同行和媒体专家异口同声的猛烈抨击。对此,《纽约每日新闻报》发言人辩解称,这一细节太过血腥因而将其处理掉了。
不能修改画面内容,这是行内公认的图片编辑“PS”的底线。图片编辑在处理新闻照片的时候,需要时刻遵守职业准则。稍有不慎,新闻照片就会陷入造假危机。
针对这幅照片上过于血腥的细节,有些报纸编辑就在“行规”允许的范围作了恰当的处理。比如整体剪裁血腥细节。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出版的《夏洛特观察家报》(The Charlotte Observer)头版,使用这幅照片的时候就作了大尺度的剪裁,只留下了坐在地上发呆的受伤者(见封三图5)。
有些报道采用了弱化“血泊”的办法。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出版的一份法文报纸《Le Journal de Montréal》报,也在头版整版使用这幅照片,编辑在细节的处理上做得比较巧妙:将铺红底反白字的报头整体下移到那片血泊位置,并设计成仿佛是照片中的一块纸板,放在了摄影包后面。就这样不露声色地把“血腥恐怖”给遮挡住了(见封三图6)。而这种遮挡和图片造假的“PS”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我在这里做了“手脚”。因为报头不可能出现在照片中。
弱化血腥场面的另一种做法就是将照片处理成黑白的。比如韩国的《朝鲜日报》头版使用了美国《Metrowest Daily News》摄影记者Ken McGagh拍摄的另一张“血泊照”,被处理成黑白照之后,血泊似乎不见了。
图片编辑后期处理照片的时候,应该把握好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尺度。有所为只限于:剪裁、调整亮度和反差,适当校色。有所不为则包括:修改照片内容、拼接照片,以及其他可能误导读者的行为。
瞬间新闻照片的失真
身处爆炸案现场的《波士顿环球报》摄影记者John Tlumacki所拍摄的“倒地者与警察”也为当天许多报纸头版采纳。例如《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头版使用的照片显示:一位年长的运动员在爆炸发生后受伤倒地,警察们迅速来到现场,倒地者前面的警察似乎是要拉起他(见图7)(见本期第96页)。
但事实并不是照片上的信息给读者带来的想象那样,而是警察们从倒地者面前跑过。画面上左边那位警察专业的提枪动作、快速启动的交叉步,也不是去追赶嫌疑犯,而是在躲避爆炸袭击。这从视频资料上看得一清二楚。
框取局部形象、凝固片段光阴的单张照片,传递出来的信息与现场的真实情景,实际上有着不小的差别。
爆炸案发生后,美国的各大报纸一连五天,每天头版大部分版面都给了这一新闻。而世界各国报纸也紧跟美国媒体之后,连续跟踪报道,以至于冲淡了四川雅安7.0级地震的报道。4月21日,雅安地震第二天,笔者搜集的800余份国外报纸中只有不到10家在头版发表了雅安地震照片,且多不是主图,主图依然是波士顿爆炸案的后续报道——第二个嫌疑犯落网。■
(作者系青岛农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