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琐话
本期《新闻记者》为读者献上一道“大数据”研究的“大餐”,从多种角度对大数据时代的传媒变革问题进行了探讨。
其实,“大数据”流行有段时间了,但是我们觉得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多次抑制住组稿的冲动,希望在对这个新鲜的概念有更深入的体认,对这次传媒业的新机遇有更清晰的判断之后,再来操作这个选题。现在,虽然包括本刊在内已经发表了不少专家学者深入研究的成果,但对于如何把握大数据时代与中国传媒变革的对接点,如何更充分地挖掘互联网时代数据爆炸的价值,如何解决“数目字管理”方式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协调等问题,仍有进一步探索、开掘的余地。希望广大读者、作者和我们一起努力。
最近,传媒业热点事件频发,比如本期杂志所涉及的《京华时报》批评农夫山泉报道、复旦大学学生投毒案报道、芦山地震报道中传媒人职业规范等,都引发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和争论。这些争议事件,对于业界来说,促进了中国新闻工作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对于学界来说,促使学者关心参与传媒业变革,体现理论对实践的引领推动意义。因此,我们也组织了相关稿件,让这些媒介争议案例在理论层面有更充分、更深入、更沉着的展开。
最后还要说一句:由于杂志版面有限,专题稿件、热点稿件多了,一些相对静态的研究论文的刊出时间一拖再拖。在这里,要向许多关心支持我们的作者打招呼,说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