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己之长 克人之短
——编报漫想
□朱大建
现在,做报人难,做一个好报人很难,做一个名报人难上加难。为什么?
首先是数字技术进步神速,使得网络传播太快捷太普及。打开网络,真是海量的信息啊,又多又广,还快捷,什么新闻刚发生,网上就有了。还有微博,刚刚发生的事,一上微博,你转发我转发大家转发,顷刻便人尽皆知了。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是谣言,往往纸媒一介入,谣言就澄清了,这是纸媒的重要作用,留着后面再说,但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是事实。网络还有双向互动、多方互动、及时更新的特点,使之总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吸引网民过一会儿就要上去“冲浪”。另外还有手机,一打开,就能上网,就能看新闻,太方便了。
其次是电子媒体的发达。打开电视机,形象生动的图像、真实的现场、亮丽的主持人,多吸引观众啊!尤其是突发新闻、灾难新闻、体育比赛、文艺演出,一切的场景、细节都立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多么到位,让观众的“信息胃”吃饱得,让观众的“信息嘴”湿润不渴。还有广播的便捷。现在有车一族很普遍,交通拥堵,堵在车上干什么?听广播,新闻、音乐、实用信息样样都有,为听众服务得很好。
当代信息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报纸可施展的空间,比起我们的报业前辈要小很多。这是现实,当今的报人无法回避,只有勇敢面对,扬己之长,克人之短,才能在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才能保住老读者,培养新读者,争得自己的生存空间。
报纸的长处在哪里?这方面,报人是越来越有共识了。那就是:权威、重要、深度、精度、特色。首先说权威。前文说到,网络信息虽快捷,但失实的有,不真实的有,谣言也有,网民往往先从网上获悉了新闻,但将信将疑,是真的吗?纸媒刊登了,读者就相信了,这就是报纸的长处。现在,有些报人被新闻的竞争态势吓得不知所措,没有核实的信息也敢往报纸上登,这是在破坏报纸的权威性。
其次是重要。网络上是海量信息,虽然丰富,却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垃圾信息很多,太浪费网民的时间,要看很久很久,才能觉得“对口味”,才感到“吃饱”。我曾经打过一个比喻,你到饭店吃饭,店家给你的菜单上,有1万道菜,你要选多久,才能选到你想要吃的菜?报人要做的事,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信息整理工作。就好比在1万道菜中,选出300至500道最好吃最精华的菜,然后再让食客来选,节省食客时间的同时,保证最大多数的食客,能挑到满意的菜。
接着要说深度了。要网络和电子媒体有深度,难。鹤善舞,牛善耕,各有长处。尽管网络媒体、电子媒体发展神速,但主要是数字技术进步的结果,就媒体本身来说,最具新闻经验、懂新闻规律、有思想又有文化的的人才,主要集中在纸媒,这也是公认的。网络上的信息,多数是传统媒体最新鲜最重要新闻、评论的集纳而已,那是技术进步的成功,有多少是网络的原创?但纸媒却只在印刷排版上借到了一点点数字技术的光,无法把人家的东西拿过来,也不能及时更新,双向互动。所以,纸媒要有影响力,只能往深度里做。一条新闻的大概内容,也许读者已经知道,但新闻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且听我们报人来为你解读,这就是深度。这方面,网络媒体和电子媒体很难和纸媒竞争。
再要说精度。前面已说过,新闻人才主要集中在纸媒,纸媒人在所有新闻人中,最有思想和文化。人才集中,又不能在量上竞争,那只能往精里做。所以,纸媒新闻,要写得简洁生动又有文采,标题要集纳重要信息又要琅琅上口,评论要写得犀利准确又平等亲切,办出一份精品报纸,就不怕没有影响力,不怕读者不要看。
最后说特色。现在的纸媒,没有特色就无法生存。《新民晚报》的特色,就是我们的前辈报人开创、又经过几代报人传承发扬的浓郁的海派文化特色,我们要努力做到,只要你是上海人,就不可能不读《新民晚报》;中国的任何人,要想了解上海,就不可能不读《新民晚报》。《新民晚报》,就是上海的符号,上海人的乡愁。这个特色,我们做到了一部分,所以就有了28个海外版,但老实地说,特色还是不够浓郁,甚至有冲淡的危险存在。
我很赞同著名报人范敬宜的观点,他生前说过:要政治家办报,也要文化人办报。报纸当然要由政治家来办,政治家才能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方向。但报纸除了导向正确之外,还要有影响力、亲和力,这就需要文化人的功力。
说一千道一万,要做到权威、重要、深度、精度、特色,归根到底,要靠报人的努力,苦练业务内功,充实自身思想,苦心锤炼文字,培养新闻敏感,心无旁骛,去除杂念,专心办出一份具浓郁海派文化特色、为市民百姓喜闻乐见的精品报纸,这就不用害怕读者减少、市场萎缩,也不用瞎担心什么报业衰落、生存危机。■
(作者系《新民晚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