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
下一期
目录
  • 31页
  • 32页
  • 33页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下一篇
“参与式新闻”与新闻人才培养
□吴小坤 吴信训

  “新媒体前沿”专栏特约刊登
  上海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大学影视与传媒产业研究基地
  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吴信训工作室
  特约主持 吴信训教授

  【本文提要】媒介的形态决定并不断重塑新闻呈现的样态。媒介融合、网络,以及多媒体终端在人们生活中的协同使用,促成了“参与式新闻”需求下的新闻呈现样态变化。本文从“参与式新闻”的核心理念及其所带来新闻样态的变化入手,结合发达国家新闻业的相应变革,分析了新闻的未来走势;进而对“参与式新闻”环境下的新型人才资质需求,以及培养模式变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闻人才培养 参与式新闻 读者 用户 
  【中图分类号】G210
  媒介快速融合、急剧变革的今天,新闻的内容生产、信息传播和受众反馈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新闻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推动新闻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以适应新的媒介环境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是当前新闻教育改革和传媒业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近期,上海大学影视与传媒产业研究基地召开的“新媒体发展前沿与参与式新闻研讨会”上,国内外学者们对参与式新闻与新闻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也引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参与式新闻”营造多重呈现的新闻样态
  “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媒介融合的兴起而产生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公民作为主体参与到新闻活动中所带来的新闻模式变革。①
  关于“参与式新闻”的概念,较早的界定可以追溯到2003年。美国《在线新闻评论》资深编辑J. D. Lasica将其归纳为六大范畴:①主流新闻媒体中的受众参与;②独立的新闻和信息网站;③具有资质的参与式新闻网站;④与媒介合作或作为其分支的网站;⑤其他形式的“轻媒体”(thin media);⑥个人博客网站。②还有一些学者从参与式新闻的核心特征出发,将其称为“以用户为主体的新闻生产”(user-generated content producing),或“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更有学者杜撰出“produsage”这样的词汇来描绘这一新型的信息生产与消费模式。③无论如何定义,参与式新闻所体现的个体参与、互动性与新闻生产的去专业化,以及这些特征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应都得到了反复强调。④从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来看,“参与式新闻”所呈现的,正是互联网经历了商业化发展阶段之后,以个人网络化为核心的社会化发展的产物。
  “参与式新闻”作为个人网络化和网络社会化的产物,其所形成的信息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建立在两个必要的基础之上,其一是新媒体技术更加个性化和个体化的发展趋势,令普通人随时随地使用随身携带的媒介终端生产和发布信息成为可能;其二是媒介融合及其所带来的互动性趋势,促使新闻本身得以呈现出新型的多重样态。“参与式新闻”所带来的新闻样态变革,主要体现在:
  (一)从“读者”到“用户”:身份定义改变新闻生产的核心理念
  在“参与式新闻”格局下,新闻已不再是媒体向公众“告知”发生了什么,而是在与媒体互动的过程中“呈现”新闻,甚至“发现”新闻。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多媒体设计专家Joy Mayer教授指出:“‘用户’有别于‘读者’之处,就在于他们是主动地寻找感兴趣的信息,并随时参与进来。”⑤在今天的新闻生产领域,这些用户常常会成为新闻来源的一部分。在美国,很多媒体经常采用普通公众发来的图片或者信息,尤其在突发事件中,记者很难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事发现场,而事发当时身处现场的普通人就可能成为新闻信息的重要来源。这在美国的很多主流媒体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的做法,记者会收到公众发来的信息和图片,也会通过网络去寻找可能的信息源,并对各种来源进行检验。
  “用户”身份给新闻实践领域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加快了新闻传播专业领域的结构变革与重塑。新技术的普及和操作便捷性的提升,为普通公众提供了大量可选择的工具,使用这些新媒体工具查询或发布信息、进行交流和沟通已经不再受制于传统的专业新闻媒体,也不再需要接受专门的新闻教育。一方面,在过去的几年中,新闻传播专业领域的结构变革让很多研究者感到忧虑。一些学者认为,“媒介融合的过程使得新闻学变得不再那么独特并具有专业性。与此同时,各国新闻学院也因教育质量下滑而受到批评——学科混杂、新知识生产率低下,以及其对专业学术领域影响与贡献微弱,都成为被指摘的焦点”。⑥另一方面,当原本的“读者”变身“用户”之后,新闻的参与度提高;比起传统媒体发布的新闻而言,这些“参与式”的新闻信息更接近新闻源,并且更能以“草根”的视角发现公众所感兴趣的信息点。
  (二)“互动”理念:重塑新闻呈现方式
  从新闻呈现的方式来看,“参与式新闻”的核心“参与性”,所强调的即是普通公众能够借助互联网平台以及各种新的媒体技术亲身参与到新闻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来。因此,参与的过程便是公众使用媒体的过程。当新闻的主阵地被从报纸、电视转移到互联网和各种移动媒体的时候,公众参与新闻的需求便要求新闻人更多地考虑如何更好地适应用户的需求,换言之,就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实现与用户的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始终处于新闻生产主导地位的往往还是媒体机构的新闻人,而如何设计新闻呈现方式、在参与中如何吸引用户,是一般“公民记者”较少考虑到并予以实现的问题。
  在今天,互动的理念应是贯穿于新闻生产过程中的核心理念。《纽约时报》《卫报》《波士顿环球报》《拉斯维加斯太阳报》《国家地理杂志》等国际知名报刊的网站都专门设计了能适应用户互动需求的页面。英国《卫报》网站在内容设计上考虑到了不同用户的需求,为用户提供了可选择的机会。比如在英国大选期间,《卫报》网站使用了大量页面进行大选的新闻报道,以及候选人的背景资料信息。同时,考虑到那些对大选新闻不感兴趣的用户,《卫报》网站设置了可以在关于大选新闻和常规版面之间自由切换的用户选项。现在,在该报的“政治”专栏下,还设计了“流跟踪”(pledge tracker)应用,⑦方便用户随时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选举信息。此外,新闻页面与Facebook和Twitter的关联,让用户还可以随时选择将某条信息发布到自己的社交账号页面。而《波士顿环球报》的电子版面则可以根据不同终端的屏幕大小而相应地调整,能够自动适应各种大小的电脑显示屏、Pad显示屏和手机显示屏,无论用户使用何种媒体终端浏览,都会有良好的阅读体验。《国家地理杂志》的网站除了为用户提供了各种终端应用外,其“地图”栏目的设计更是鲜明地贯穿了用户互动的理念。制作精美的地图随着鼠标的滚动变换大小,并显示更详细的信息;不仅有2D版本、3D版本供用户选择,还有卫星图或平面道路图相互切换。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互动地图”一项,比如在互动地图对马里兰的Chesapeake Bay地区的介绍中,⑧通过加入气候变换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如对海底生物的影响、对人与建筑的影响、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等选项,让用户可以在互动中更好地体验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改变。
  互联网兴起后的事实经验再次告诉我们,新闻的呈现样态总是与新媒体技术的变革相呼应,并与新型媒体终端的用户使用相适应。可以说,媒介的形态决定并不断重塑新闻呈现的样态。网络的无所不在与多媒体终端在人们生活中的协同使用,促成了“参与式新闻”需求下的新闻呈现样态变化。可以预见,随着多媒体终端功能的不断完善,未来的新闻将呈现出更大程度的互动和用户选择。或如一条叫做“Lineup Sport Illustrated”的短片⑨中所展示的那样,未来用户将可以自由地在iPad终端上重置各条新闻的位置、可以轻松选择以视频的方式观看电子报纸和杂志新闻、可以翻动某条新闻上的图片而保持文字不变、可以圈选新闻中感兴趣的部分并分享到各种社交媒体空间、可以在多个屏幕之间建立联动,等等。在感叹这些令人激动的前景之时,如何培养能够适应未来需求的新闻人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更为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参与式新闻”催生具备新型资质的新闻人才需求
  “参与式新闻”使新闻从业者所处的环境与以前大不相同,也为新闻业带来了危机。据凤凰卫视的相关评论,到2011年,美国有约四分之一的新闻工作者丢了工作。美国部分新闻学院有的为了适应新时代调整课程,有的甚至连新闻系也撤掉了。美国西北大学新闻学院在2011年初就将新闻学院改名为“新闻媒体与整合营销学院”,以强调媒体与消费者的互动。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在2011年6月30日学期结束后,便关闭了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⑩要么合并、要么调整、要么取消,成为近年来美国不少新闻院校的普遍做法。
  乔治·华盛顿大学新闻学教授斯尔威·韦斯伯德(Silvio Waisbord)提出了“新闻重置”一词,即当新闻生产与消费环境及条件发生变化时,新闻业需要重新找到新闻的角色和定位。[11]实际上,不仅是新闻业,新闻教育也是如此。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章于炎博士指出,“培训和打造‘背包记者’或‘全能记者’队伍或多媒体记者队伍,需要有效地使用市场分析、政策分析、动向分析、受众分析来把握媒介融合实战策略的最新潮流”。为此,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已将“媒介融合”作为全院学生的必修课程。在专业设置方面,为适应新的媒介环境要求,重点培养“新兴媒介分析师”、“数据内容主任”、“互动媒体设计师”、“数据管理经理”、“多媒体传播助理”、“多媒体营销主任”、“移动媒体终端应用程序设计师”等新型人才。[12]不难看出,密苏里新闻学院已经将与新媒体相适应的新闻人才培养作为未来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以新闻教育的“重置”应对新闻业的“重置”。从密苏里新闻学院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擅长多媒体设计、数据管理与分析、移动终端程序设计的学生在美国市场往往会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就业前景。
  “参与式新闻”环境下,国际新闻业和新闻院校正在发生的种种变革启示我们,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新闻教育,如果不能以用户为导向及时调整,便会前景堪忧。当然,“参与式新闻”所倡导的用户导向与互动理念,并非是使传统媒体向着“小报新闻学”的方向发展。有分析显示,愿意看专业分析、扎实报道的受众,还是远远超过爱看肤浅、廉价的新闻报道的受众。无论新闻样态发生怎样的变化,公众对新闻信息的刚性需求始终不变。未来,具备“参与式”特征的新闻媒体所需求的仍是具备扎实新闻专业基础的新闻人才。除了扎实的基础,拥有优化的媒体管理能力,能够更有效提升符合用户需求的新闻产品和新闻体验的人将成为受欢迎的新闻人才。从美国新闻院校的改革来看,“参与式新闻”所催生的新型新闻人才资质需求,可为我国当前亟需突破的新闻教育改革,尤其是新闻学本科课程改革以及新闻学专业硕士培养,提供借鉴和参照。■
  (作者吴小坤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吴信训系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院长、上海大学影视与传媒产业研究基地主任,教授、博导)
  
注释:
①Shayne Bowman &.Chris Willis:《参与式新闻的兴起》,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7月
②J. D. Lasica, What is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DB/OL]. Online Journalism Review, 2003-08-07.
http://www.ojr.org/ojr/workplace/1060217106.php
③Axel Bruns, Gatewatching: Collaborative online news production[M], New York : Peter Lang, 2005; Blogs, Wikipedia, Second Life and beyond: From production toprodusage[M],New York : Peter Lang ,2008.
④Schudson, M. Sociology of News[M], New York: Norton, 2003. Tuchman, G. ‘‘The Production of News’’, in: K. B. Jensen (Ed.), A Handbook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ologies[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Jenkins, H. Convergence Culture: 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M], New York: New YorkUniversity Press, 2006 .
⑤Joy Mayer在“新媒体发展前沿与参与式新闻研讨会”上的发言,上海,2012年6月22日
⑥[11]郑讴:《新闻业亟待重新规划未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7月6日
⑦http://www.guardian.co.uk/politics/interactive/2010/aug/12/coalition-pledge-tracker
⑧http://www.chesapeakeadaptation.org/
⑨时代集团发布于2010年,见YouTube
⑩《美国大学新闻院系面临生死存亡危机》,凤凰卫视时事亮亮点栏目,2011年5月2日.
[12]章于炎在“新媒体发展前沿与参与式新闻研讨会”上的发言,上海,2012年6月22日
  
  
  
主管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制作维护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