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摘编
新闻中的褒义偏见
李程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中的褒义偏见往往采取概括性的词句对某一类事物作出定性,由于事物都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定性就不可能完全准确。因此,《最佳编辑要领》一书中说道:编辑应当小心地删掉所有以偏盖全的词汇,包括“所有”、“大多数”、“每个人”和“总体上”。不要放过像“所有女孩都喜欢钻石”这样的句子,除非你知道这位记者已经采访了“所有女孩”。同样,不要允许像“每个人都爱看阅兵式”这样的句子出现,除非你知道记者已经采访了“每个人”。
褒义偏见现象很容易造成夸张的描述,而且这种描述不容易发现,读者甚至有可能一扫而过并在潜意识中无形地接受了这种说法。如《南方都市报》2010年8月25日A08版的《15岁少女椅下躲过弹雨——6港人幸运离开死亡大巴》一文,该文章将绑匪开枪杀死人质描述为“让全世界窒息的噩耗”。诚然,被杀死的人质为我国香港同胞,在赴菲律宾旅行途中不幸罹难,这确实值得每一个人哀悼。但是,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用客观的眼光来看问题,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明显夸大其词,经不起推敲。但是,我们的读者在阅读时并不容易就其发出质疑,这是因为这是一种非常隐蔽的偏见,这种偏见看似表达了哀悼之情,其实却是以牺牲客观性为代价的,如果我们的媒体在遇到灾难新闻时都不假思索地使用“让全世界窒息这样的句子”而读者也欣然接受的话,就有可能在整个媒体大环境中造成浮夸的风气。■
网络特性促进信息过滤
苏颖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互联网“去一体化”的特性促进了当前公共讨论多元化的局面,但它却无法维持良性的多元价值与秩序。杨伯溆等的研究显示,虽然从总体上看中国互联网政治讨论还呈现温和状态,但是在特定的论坛群体中已经出现显著的极化现象,其中右派的极化程度达到30.4%,左派的极化程度达到28.5%。
其一,互联网强化了信息的过滤,可能诱发极度信息窄化。现代传媒的发展趋势日益分众化,互联网将这种分众化发展到极致。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量身定制各种信息,同时“无限过滤”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而且众多网站还扮演者“协同过滤者”的角色,例如社交网站的“偏好提示”。百度帖吧(tieba.baidu.com)是中国互联网产品中具备“信息窄化”特征的典型社交产品。它是一种基于关键词的主题交流社区,话题趋同,且封闭式深度互动,内部观点趋于相互强化。
其二,信息窄化且摒弃社会共同经验,可能诱发社会分裂。社会共同经验,尤其是媒体所塑造的共同经验,提供了某种社会粘性,有助于社会的整合。但是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人们因共同兴趣聚集起来,同时摒除了接触其他群体的机会。最典型表现在众多网站中都存在的“虚拟串联”的问题,即网站聚集着相同倾向的人,而网站所提供的所有链接也是与这种倾向相同的,尤其是有强烈政治倾向的网站。
其三,互联网有助于舌战优势,强化激进思想的影响力。在同质化的有限群体讨论中,充斥着反对声音的激进群体往往更容易出现极化现象,因为反对的声音相对于温和的赞同声更具备天然优势,即“舌战优势”。而在网络论坛中,对某一观点有强烈的信仰的人更倾向于发帖,温和派则大多属于“潜水派”或者“围观派”,据测量,中国大陆网络论坛的“无回帖率为30%至70%”。研究也证明,在政治讨论中发帖积极性越高的ID,越容易出现态度极端化的现象。而且公共性越强的网站越可能强化这种优势。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互联网产品因产品设计的不同,其极化倾向的程度也是不同的。例如维基(Wikipedia)系统,基于趋于无限人数的审查,它的结论总体上偏向正确,而相信群体的平均智慧,也是公共精神的反映。这说明,互联网产品的极化倾向并非不可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