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的娱乐化
新闻摄影的娱乐化
——由威廉王子婚礼照片在报纸上的使用说起
□郭建良
【本文提要】如果把新闻看作消费品的话,那么作为消费者的受众希望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消费新闻,就是再正常不过的要求了。于是,新闻的娱乐化就有了市场。而众多的新闻报道手段中,摄影本身就是一种娱乐方式,新闻摄影的娱乐化就更受到欢迎。本文以英国威廉王子婚礼报道为例,对世界主流报纸头版图片使用中的娱乐化倾向做比对分析。
【关键词】新闻摄影 娱乐化 威廉王子婚礼 主流大报【中图分类号】G218
照相机发明的最初动因,就是为了留下自己的形象给自己也给他人带来快乐。因此,摄影原本就是一种娱乐方式。直到新闻摄影诞生之后,那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有识之士们,才动了用镜头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念头,才有了用相机去拍尽人间疾苦的壮志豪情。
如今,人们看多了让人纠结的“疾苦”画面以后,但凡有一点点可能,无论是摄影记者还是图片编辑,都愿意在职业操守允许的范围内,动一点小心眼、玩一点小技巧,把新闻照片尽可能拍得轻松一些、用得娱乐一点,而读者也愿意在轻松愉快之中接受新闻信息。这就使得新闻摄影的娱乐化在心理层面上既有了专业基础,又有了读者基础。
这两个基础在威廉王子婚礼的图片报道中达到了一次默契的统一和完美的结合。
诙谐娱乐——捂耳花童广受欢迎
威廉王子与凯特王妃从教堂回到白金汉宫在阳台向公众挥手致意,并当众亲吻,这是皇家婚礼的传统压轴节目,也是全球观众翘首以盼的好戏。所有媒体的镜头、所有受众的目光都对准了那个阳台。这时候,新娘身边一小花童突然双手紧紧捂着耳朵,做“非礼勿听、非礼勿视”状,并随着王子王妃接吻情节的进展,表情也由严肃地回避到痛苦地皱眉。花童的囧模样与整体气氛形成了强烈对比和巨大反差。
笔者对次日世界各国500家主流报纸头版威廉王子婚礼照片的使用情况做了统计和比较,发现有多达352家报纸选用的不是教堂里庄严的婚礼照,而是一对新人在白金汉宫阳台上的照片,这个比率超过了70%。试想,如果没有那小花童的“出色”表现,“阳台照”在头版的见报率会这么高吗?而在352家使用“阳台照”的报纸中,又有267家、占75.9%的报纸选择了有捂耳小花童形象的照片,并在版式设计、图片处理上刻意突出这位花童。
就连《华盛顿邮报》这样的主流严肃大报,也想借着王子大婚娱乐一把。但是编辑似乎还是碍于严肃大报的定位,不好太“赤裸裸”地突出捂耳花童,于是选择了路透社记者DYLAN MARTINEZ拍摄的照片。画面上,左边是捂耳花童,右边是欢笑花童(见封三图1)。
相比之下,美国另外一份老牌严肃大报《洛杉矶时报》的图片编辑就不是那么谨小慎微、羞羞答答了,干脆选择了一幅只有捂耳花童没有欢笑花童的照片。这幅由美联社记者MATT DUNHAM拍摄的照片,在瞬间情节的抓取上有作者独特的想法:他选取了王子王妃将要接吻尚未吻到对方的瞬间,使得情节发展有了余地,有了空间,也有了动感。更有意思的是,捂耳花童的表情与留有余地的情节配合得恰到好处:对这种少儿不宜的事情只是不听不看,表情还算淡定,尚未现出痛苦(见封三图2)。
另一份美国小报《纽约邮报》编辑的娱乐化意愿显得十分强烈,他们不但选择了旨在突出捂耳花童的照片,而且大刀阔斧地剪裁掉了王子的半个身子,以突显大人和孩子反差强烈的各自表情。这幅照片抓取的瞬间也比《洛杉矶时报》照片稍微晚一点,一对新人已经深情地吻在了一起。此时,捂耳花童的表情也已经由淡定发展到痛苦。大人的甜蜜,小孩的痛苦,形成强烈对比和巨大反差。再加上编辑给出了整个头版来发表这一张照片,其娱乐化的视觉冲击力远远强于《华盛顿邮报》头版照片(见封三图3)。
《纽约邮报》借着威廉王子婚礼娱乐一把的想法在婚礼之前就已经呈现在了版面之上。婚礼前,坊间打赌如火如荼,赌威廉会穿什么颜色的礼服,也赌凯特的婚纱会是什么款式,《纽约邮报》也在“照片”上赌了一把。29日,王子结婚的当天,该报头版居然抢先发表了一张经过“PS”合成的“婚礼照”:王子穿着具有他空军飞行员职业特点的蓝色军礼服,与身穿白色婚纱的凯特坐在皇家御用马车上。但是,报纸上市几个小时之后,事实就证明了《纽约邮报》这一赌输得有多惨!输赢不重要,重在与民同乐的参与(见图4,见本期Page95)。
另外,报纸头版用“PS”照片是很忌讳的,《纽约邮报》的编辑虽然在照片的左上角用了很不起眼的小字注明了“此为合成照片”(Post photo composite),依然难逃扰乱视听之嫌。
美艳娱乐——伴娘喧宾夺主
上述这些报纸娱乐化的同时还是能够把握分寸,遵守了新闻摄影的基本原则,那就是传递新闻信息永远是第一要务。捂耳花童再怎样抢眼,也只能把她处理成为威廉王子结婚这个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个花絮,不能成为主角。
可有些报纸就没有守住这一原则,只讲求娱乐效果而忽略新闻信息的准确传播。比如,在智利圣地亚哥出版的《最后消息报》(Las Ultimas Noticias),王子大婚的第二天4月30日头版整版用了一张伴娘皮帕(Pippa)的照片,这在500家报纸中独一无二(见封三图5)。
皮帕在婚礼上的确十分抢眼,自从踏出劳斯莱斯房车那一刻,她的形象就吸引了媒体镜头。英国老牌严肃大报《每日邮报》盛赞她是“高贵的化身”,英国著名八卦报纸《太阳报》更是感叹“标致的皮帕迷死人!”就连美国传媒也用“辣得冒烟”这样浓烈的文字形容她是“历来最火辣的伴娘”。但是,这些报纸并没有让她的形象成为头版上的主角,尤其是在婚礼的第二天,更不会把整个头版都给她。
相比较之下,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出版的《快报》(Expressen)和在瑞典哥德堡出版的《哥德堡公报》(G teborgstidningen),虽然也借皮帕吸引眼球娱乐一把,但具体实施起来做得却比较克制,在婚礼第三天才在头版用大照片来“全方位”地突出展示皮帕的魅力,连王子王妃与小花童们的合影也只能放在皮帕照片的右下角,所占版面还不足皮帕照片的十分之一,完全沦为配角。一周以后的5月9日,该报意犹未尽,头版再一次以组照形式介绍皮帕,还制作了一个颇具学术味道的主标题——“皮帕影像研究”(BILDERNA P PIPPA),甚至还在副标题中欢迎“大众加入讨论”(alla pratar om),而选用的照片却是三张海边比基尼照,娱乐的意味更加赤裸裸(见封三图6)。
对“美艳伴娘”这一题材进行深入挖掘的,还有在新西兰奥克兰出版的《新西兰先驱报》(The New Zealand Herald)。该报在5月6日头版大字标题:“皮帕和奥萨马·本·拉登——谷歌上点击率最高”。
网上资料显示,上述这些报纸绝非英国《太阳报》或香港《壹周刊》那样的娱乐媒体,这是否昭示着新闻摄影娱乐化的走势与发展?
传承娱乐——经典作品的影响
经典名作的生命力极其强大,几乎在任何重大新闻事件的图片报道中都能看到它们的影响,发现它们的影子。因为摄影师们都是看着大师们的经典名作长大的。
在众多围绕着威廉王子婚礼照片出现的富有娱乐化倾向的报纸中,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出版的《日报》(Dnevnik)颇引人注意。4月30日该报头版头条选用的照片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幅照片画面拍摄的既不是王子王妃,也不是美艳伴娘,而是等待观看新娘新郎阳台接吻的普通民众。记者选取的拍摄瞬间也出人意料,不是人们激动而又兴奋的表情,而是漫长等待中的疲态。画面中心位置上的一位女士已经支持不住趴在栏杆上进入了梦乡,她的旁边还有一对相依相偎享受温情的情侣(见图7,见本期Page96)……头版头条的大字标题也与照片十分吻合,突出了“等待”二字:“这两个吻有20亿观众在等待”(威廉与凯特在阳台上有两次接吻)。
这让人想起法国摄影大师布列松的名作《国王加冕礼进行的时候》。1937年,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举行加冕典礼,这是一场隆重而热闹的大型活动,人们通宵达旦地等待一饱眼福,自然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摄影记者。绝大多数记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庄严肃穆的教堂和富丽堂皇仪仗队上,布列松却另辟蹊径,他深入到普通民众之中寻找拍摄机会。这时候,一位先生由于长时间的等待,又困又累,终于熬不住了,仪仗队过来的时候他却躺在满是废报纸的马路上进入了梦乡……斯洛文尼亚《日报》的图片在拍摄理念上显然借鉴了布列松的经典作品。(见图8,见本期Page96)。
庄重娱乐——顶级大报的选择
既庄重、不张扬,又不失娱乐性,这是顶级大报报道威廉王子婚礼选择图片的标准。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英国《泰晤士报》(The Times)。该报编辑既没有选择“教堂婚礼照”,也没有选择“阳台接吻照”,甚至都没有选择威廉王子身着豪华礼服的照片,而是选择了这对新人履行完所有仪式之后,王子脱下了那束缚人的礼服,开着敞篷汽车载着新娘浪漫至极的“兜风照”。这个选择既不失庄重性,又充满了娱乐性。
《泰晤士报》选择的是该报自己的记者MARCASPLAND拍摄的照片,是一张侧面结构的近景照,无论是取景构图,还是瞬间抓取,都十分精彩,王子王妃的喜悦神情得以充分展示(见封三图9)。
更为独出心裁的是,《泰晤士报》使用这张照片的时候,在头版做了一个通版设计,一张照片铺满了两个版面,像招贴画一般。整幅照片运用了传统的、中规中矩的构图法则——黄金分割构图法,一对新人的幸福表情恰好处在右上角的这个点上。不仅如此,即便将这个通版对折后变成一个版,王子王妃的形象依然可以分别处在左右两条黄金分割线上,像杂志的封面照片一样吸引视线。
《泰晤士报》这样在头版使用照片,也是改版以后才有的情况。该报被传媒大亨默多克收购后在形式上的最大变化就是:一是图片加大,直大到不能再大的通版一张照片的地步;二是注重使用具有人情味和趣味性的图片。■
(作者系青岛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人民摄影》专栏作者、青岛数码动漫研究院研究员)